经济新常态下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研究

2016-05-14 02:10邹茹莲苏秋香
职业·中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沈阳大学经济新常态人才培养

邹茹莲 苏秋香

摘 要:本文以沈阳大学人才培养转型方式为例,积极探索高校新常态下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要求,通过沈阳大学人才培养方式转型模式及取得成效的实例,进一步阐明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人才培养转型的重要性。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人才培养 沈阳大学

课 题:本文系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SYSK2016-35-01,课题名称:“沈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负责人:邹茹莲。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新常态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及社会和谐。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正从速度向质量转变,投资不再是简单的数量积累,而是要产业升级。这意味着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经济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决定了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经济结构的变革势必带来人才培养的变化。人才培养方向及创新机制应在新结构、新发展、新动力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培养创新人才,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的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经济新常态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要求

1.经济新常态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其增长速度必然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种转向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减,而是要为结构调整留出空间,促进全方位转型升级。这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发展要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在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特色发展、提高质量上下工夫。

2.经济新常态经济结构优化对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过需求,在产能过剩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结构将面临深刻、全面的变革。这些变化都将带来人才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

3.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新常态下,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生产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产品竞争从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竞争,通过供给创新满足需求;产业组织发展趋势更加小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这些趋势性的变化要求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又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应用技术人才。

4.经济新常态下资源配置方式对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新常态下,总量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递减,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将发生转变,并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高校在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二、沈阳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型探索

国务院常务会议曾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教育部也明确提出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以及部分“211”、“985”高校实行转型。沈阳大学在沈阳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大环境下,面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在人才培养方向、结构、模式及机制等方面与沈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做出对接调整,实现转型发展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体系,力求实行存量优化、增量提质并举的发展模式,改变以往传统的发展路径和惯性思维,主动寻求和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摸索在专业结构、人才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建立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层次、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1.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学校立足实际,注重需求导向,坚持与地方发展同行,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首先,学校立足专业发展定位与社会需求,按照转型发展战略,加强了专业动态建设与管理,逐步形成符合社会需要和学校实际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框架。其次,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与区域经济结构匹配度较高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如会计学专业成为辽宁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首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支持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第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专业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提升专业集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学科专业竞争力。

2.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型

转型发展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综合性改革,必然与社会其他领域紧密相连,走产学研用结合道路、深化校企合作是必然选择。学校启动了以“企业命名班”为重要标志的校企深度合作,确定了与北方重工、远大集团等多家企业、多种模式的人才培养项目,开展学生教育、实习和就业的有益尝试。学校与政府联合共建沈阳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地方的教育实验发展服务。与沈阳浑南现代交通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沈阳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开辟了学校与地方企业联合共建学院的先河,推进转型发展。

3.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向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

技术积累与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发展和支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学校转型发展必须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做好工作。一方面,学校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另一方面,坚持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组织学校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到企业、机关挂职锻炼,有效推进校地人才合作发展。

4.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向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转型

学校的创业教育还比较滞后,层次也较低,创业成功率也很低。为促进转型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增加了学生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的支撑课程,从新生抓起,把动手能力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有效建立起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和指导服务体系。在校内外建立起实训、实践中心,切实保证学生能力培养有基地、有平台、有舞台。学校先后与辽宁省国际合作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沈阳大学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基地,与盛京银行开展战略合作,支撑盛京银行前瞻性储备金融人才。

5.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向注重内涵建设转型

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内涵建设上不断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一些专业瞄准社会需求、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调整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强化创新创业内容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力求解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等深层次问题。重点抓好优化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师资队伍,共建示范基地,调动校内外一切教育教学资源支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6.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向特色方向转型

学校转型发展必须强化专业特色发展观。学校依托省重大科技平台和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推进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围绕沈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拟定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方案。推进学科专业群与行业产业群对接,着力打造具有沈阳区域行业产业特色的学科和专业。推动学科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逐步构建与沈阳大学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学校专业有特色、班级有特色、人才培养有特色。学校对现有学科专业布局坚持存量调整,对新设置专业瞄准沈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瞄准传统产业升级,瞄准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新兴人才的需求,积极推动专业发展与沈阳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关联互动,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提升专业特色建设水平,破解专业发展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特色等问题,积极构建具有沈阳大学特色的专业发展格局。

三、沈阳大学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发展的初步成效

1.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1)专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学校立足专业发展定位与社会需求,经过调研论证完成《本科专业建设集专业结构调整调研分析报告》,撤销了与社会需求符合度差、综合评价水平低的5个专业,增设了7个专业。建立了“存量调结构”硕士点建设与发展机制。

(2)重点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果。会计学、自动化专业居辽宁省前列,环境工程等8个专业被纳入辽宁省重点建设专业。自动化专业实验中心、汽车零部件制造工程实验实训中心相继成为辽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批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挂牌成立。2个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获批建立。

(3)学科学术资源互动发展。依托省重大科技平台和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推进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产出科技成果,国家基金项目7个,省部级课题179个,专利授权79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与学术成果138项,核心期刊及检索论文435篇。

2.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学校与德国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联合申报的工业工程、自动化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与德国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在工业工程专业创建了全新的合作模式;与日本环境省及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合作开展垃圾分类和环境教育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及日本环境省资助;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举办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专业2个本科教育项目。启动以“企业命名班”为重要标志的校企深度合作,确定北方重工、远大集团等12家企业合作培养项目。

(2)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取得成效。学校培育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65项,入选省级项目140项、国家级项目39项。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获批成为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学校代表队参加东北三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结构设计创新竞赛获得一等奖。据统计,学校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国家、省级以上创新创业比赛、专业技能比赛获奖达百余项。

(3)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较大成果。学校先后获批省级教改项目4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17项。正在实施省级专业改革试点项目2个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4个。学校成为辽宁省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试点单位,已有5门精品课程上线,2门课程纳入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慕课”课程建设项目。新增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辽宁省教学成果奖17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9门,4部教材入选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教材入选辽宁省首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省级规划教材。

3.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同步发展

学校实施青年博士化工程,建立教师业务技能提升机制,把指导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学校选聘优秀企业家为学生授课,选派教师参加技能培训,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企业挂职培训、实践能力培训、境外培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同步发展。

4.“3351”质量工程全面推进

“3351”质量工程就是重点培育30个优势特色专业、30门精品课程、50个重点教改项目、100个创新创业项目。以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引领,培育建设以沈阳战略新兴产业、改造升级的传统产业、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为代表的30个优势特色专业;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推动课程内容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30门精品课程,带动专业课程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学校重点支持50个教改立项,引导全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管理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改革;以“大创计划”项目为重点,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重点支持100个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营造“课堂引导,项目承载,竞赛激励,论坛展示”的良好架构,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沈阳大学积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紧密围绕沈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所需,结合地方院校的特色,摸索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的改革和实践,保障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好地与社会和企业接轨,保障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产教深度融合中实现多样化发展,走出特色转型之路,为建设具有人才培养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邹茹莲,沈阳市心理研究所;

苏秋香,沈阳医学院)

猜你喜欢
沈阳大学经济新常态人才培养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