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台湾的摄影一直抱着希望

2016-05-14 18:41
中国摄影 2016年6期
关键词:艺术摄影摊位藏家

台湾每年举办多个艺术博览会或摄影博览会,而在三年前,全会华以极高的热情创办了台北艺术摄影博览会。全会华1953年生于马来西亚,后工作、生活于台北。1980年于日本东京工艺大学短期大学部毕业,1999年在台北创立台湾国际视觉艺术中心(TIVAC)并担任执行长。对于创办台北艺术摄影博览会,他给出了如下讲述:

全老师好,台北艺术摄影博览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2013年开始,每年一届。

您之前在运营台湾的纯摄影画廊台湾国际视觉艺术中心,现阶段又转到去做博览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做画廊那么久之后,我觉得对摄影的推动还是有限。一开始我们都是很努力地做,也带起了一批摄影的藏家,每一档展览我们都有卖作品,但是后来慢慢觉得整个画廊的发展模式,影响有限。从2008年开始,那时候整个经济不景气,我就离开了TIVAC,并思考转型。那时有个年轻人David接手了TIVAC,但做了三年,最后也停掉了。我不做画廊了之后,还是觉得挺可惜,加上那时候我生病后也刚刚康复,重新思考,觉得开艺廊没有特别的意义,就开始想要做博览会。第一年,有个人在资金方面支持我,第一届在花博的争艳馆举行,本来预想大概只有二十多个单位来报名,结果来了将近40个单位。除了台湾、大陆等地,那次也来了印度、加拿大、美国、日本的单位。第一年的营业额,整场约400万台币,再加上门票(每张250元台币)也有将近80万台币。虽然没有赚钱,但是受到这样的鼓励,我办了第二届,搬到了华山艺术园区。到第二届时,摊位增加了,有近50个单位报名,销售额大概也是400万台币,销售量没有下降,买票进场的人也增加了,有将近1万人次。第三届,我们继续办,因为成本,我们摊位费涨价到5万5台币(最早4万台币一个摊位),去年一共有63个摊位,整个气氛是很热络。但是,做这三年下来,我们还是亏钱,因为水电等成本在增长。

一直在亏本,但仍在坚持做,是为了什么?

因为我自己喜欢,也因为我对台湾的摄影一直抱着希望。我觉得台湾有不错的艺术家,他们被发现和看到是很重要的事情。每一年社会给我的鼓励都是正向的,都是在进步,当你有进步的时候,是不愿意放弃的,因为一旦放弃,前面所做的努力都可惜了。我还是欠着很多债,但没关系,还是要继续做下去。

博览会的特色是什么,参展是以个人为主还是以画廊为主?

我之前做画廊时参加过博览会,在综合的艺术博览会里,摄影往往都被安排在边缘的位置,很多人几乎都不会走到那里,摄影出于很弱势的地位。我做独立的摄影博览会,就是为了让摄影发出独立的声音,因为,当声音不够强时,就容易被淹没。这个博览会,我以个人为主,我们标榜一个摊位一个艺术家。我们也进行了挑选,不适合的作品我们就不会接收。我希望来的人,艺术家、藏家等,他们之间可以面对面沟通。也有画廊来,我们都规定画廊尽量只展示一个艺术家。但今年我们开放了,从年轻人的经费来考虑,多少人一个摊位我也没关系。

摄影书也是博览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摄影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展的?

从第一届时就开始了,那一次是摄影书的纯展览,我们对手工书很感兴趣。第二、第三届时,我们找了一些出版社合作,展示他们出的摄影书,去年跟前年都卖得不错,我还想要推广这一块。从前年开始,摄影书的部分,我改成了“台湾摄影经典五十”,我选了50本摄影书进行展示。今年,我跟墨西哥的摄影家谈,要找50本墨西哥的摄影书来博览会。以后的每一年,我都会选择一个国家,展示这个国家的50本摄影书。在博览会现场,我发现有很多人在看摄影书,卖得还不错。

我最终的目的,是想要开一个摄影图书馆。图书馆是开放式的,我收藏书已经有20多年了,我的书不只有摄影,也有艺术、绘画的等等,我没想到会卖了那么多。我从马来西亚经日本到了台湾的时候,两手空空,我希望回馈给台湾。

您做摄影博览会最注重哪个方面?

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博览会的意义,培养境内的藏家和社会教育是很重要的,我希望培养台湾的影像藏家,因为,任何艺术门类的兴起,境内的藏家培养很重要。

(采访/傅尔得)

猜你喜欢
艺术摄影摊位藏家
谈谈犬像艺术摄影
Scènes盐值艺术摄影空间二期
水果摊的主人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叶波校园艺术摄影选
一个摊位富了一家人
藏家之友
守望(水墨风艺术摄影)
藏家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