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研究创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2016-05-14 14:34贾振华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络病病学胶囊

贾振华

在2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在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同时,以开放心态,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要抓住一些关键问题重点推进;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和传播普及。

络病学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历史上曾有过论述,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经过30余年的潜心研究,系统构建了络病理论,井以络病理论指导现代疾病治疗,研发了系列现代特色中药。随着络病学科的建立、络病学会的成立、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每年一届的国际络病学大会的举办,为络病学研究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使络病学研究成果引起国內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后成立了台湾络病学会、加拿大络病学会,目前欧洲络病学会也获得批复。传承:络病理论发展的4个里程碑

中医络病理论的发展经历了4个里程碑。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明确提出“络”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被称为络病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东汉名医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创立了旋覆花汤、大黄廣虫丸、鳖甲煎丸等治疗络病的名方,开虫药通络先河,为络病理论发展的第二大里程碑。

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著名病机论断,是络病理论发展的第三大里程碑。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从2。世纪80年代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时期就开始了络病理论系统性研究,使络病理论再次焕发光彩,成为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具有指导现代疾病治疗价值的系统理论,开创了络病发展史上的第四大里程碑。

吴以岭院士通过深入研究各个时期的络病学术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间、空间、功能3个维度研究络病,揭示了络病的内在本质,阐明了古代医学家没有系统阐明的络病病机特点、病理变化,创立了络病辨证要点,提出了“络以通为用”的治疗法则,首次构建了“络病证治”系统,并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脉络-血管系统病变”的概念,探索了中医的“脉络”与现代医学中“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与病理环节,并把络病理论应用到现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当中。

发展:络病学成为重点和优势学科

经过吴以岭院士30余年的砥砺创新,络病理论这一在中华民族医学史上绵延了近三千年的理论,终于从零散记载成为一个系统理论,并形成一个重点学科。2004年吴以岭院士主编的《络病学》专著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络病理论及其指导疾病治疗的专著,同时英文版《络病学》在世界各地发行。随后,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出版,国内4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及新加坡中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课程。

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河北省络病重点实验室在以岭医药研究院建立,它标志着络病纯理论研究接轨了现代科学实验。

2006年,“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络病学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29个省市建立了络病分会,市级络病分会如雨后春笋,从事络病学研究的委员上万人,一大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生物学专家学者,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庞大研究群体。

2010年,对于络病研究更深入、系统,对于心脑血管病治疗更具指导价值的《脉络论》出版,它对如何应用络病理论、应用通络药物干预心血管病事件链,进行了从预防到治疗的全方位阐述,对于通络治疗许多疑难疾病也更具实际指导意义。

2014年,中医络病诊疗方法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以岭药业获批建设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

自2005年开始,连续召开了11届的国际络病学大会,将“传承、开放、交流、发展”作为主题,为中西医、中医药科研交流搭建了平台,为推动络病学的更加深入研究发挥了重要意义。创新:开辟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新途径

络病理论创新研究是近年来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的典范。2005年7月,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为首席科学家,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为第一承担单位.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复旦大学等国内10所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共同申报的“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防治基础研究”中标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部对973项目组织验收时,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脉络学说的构建,研究的模型和方法具有创新性,‘营卫承制调平的治疗法则和‘搜剔疏通的用药原则,对心律失常、急性心梗具有较好疗效,对临床和产业发展有指导价值。”

2011年吴以岭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再次承担国家973项目“基于微血管病变性疾病的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研究”。该项目围绕创新发展脉络学说的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理论,开辟微血管病变陸重大疾病的异病同治及阻断心血管事件链的通络治疗新途径,创建“源于经典、基于临床、创新理论、研发新药、提高疗效”的中医药发展新模式等“理论、治疗、模式”三大创新展开研究,对有效阻断心血管事件链,探讨心、脑、肾微血管病变重大疾病的共性发病规律及有效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成就:专利中药循证医学研究获国际关注

近年来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基于临床有效性促进了创新药物的研发,形成了一批专利新药,包括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津力达颗粒,辅助治疗肿瘤的药物养正消积胶囊,抗流感的连花清瘟胶囊等多个国家专利中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中药10余个,临床前在研品种20余个,形成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系列专利药物集群。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药物的临床疗效,以岭药业将传统中医方药与现代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采取国际公认又能体现中医特色的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方法,开展了10余项循证医学研究。目前已完成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心衰伴室性早搏、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感、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等系列临床循证研究。

这些瞩目的研究成果既验证了络病理念转化研究的成功,又为临床患者提供了较好的治疗选择,也因此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影响:研究热潮助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难点在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难以获得国际认可,因此必须适应现代医学的“话语体系”。近年来,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一系列创新性中药均采用了国际化的研究标准,带来了医学实践的重大突破,更带来了国际上对中药的逐渐认同。2015年12月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连花清瘟胶囊就得到了美国FDA的批复,同意在美国进行二期临床研究,这是我国第一个进入美国FDA临床研究的大复方治感冒抗流感中药。

同时,随着上述这一系列络病理沦研究成果的公布,络病学研究成为海内外中西医研究的焦点与热点,更成为西方医学探寻东方医学之秘的重大课题。美国哈佛医学院、德州大学医学院、贝勒医学院、耶鲁大学、杰克逊实验室及英国卡迪夫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相继与吴以岭院士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对通络方药开展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络病学研究在全球的开展积极推进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走实了中医药国际化之路。

第十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下周开幕

第十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将于2016年2月26-28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专家云集,学术共享,品牌盛会。欢迎扫描右侧二维码,获取更多会议及学术报告信息。

猜你喜欢
络病病学胶囊
Shugan Jieyu capsule (舒肝解郁胶囊) improve sleep and emotional disorder i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nvalescence patients: 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Shumian capsule(舒眠胶囊)improves symptoms of sleep mood disorder in convalescent patient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基于络病学说从瘀论治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基于“络病理论”从瘀论治中风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