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专业学分制改革刍议

2016-05-14 22:09谷涛蔡锦辉
文教资料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

谷涛 蔡锦辉

摘 要: 学习的主体性是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体现。然而现在学生似乎缺少学习的主动性。本文将对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方向的重要因素——学分制做深入研究,并提出美术专业学分制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 美术高校 学分制 改革

学分制是国际上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学习计量办法,而我国某些高校学分制徒有虚名,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课堂考勤的问题非常突出,故而学分制改革迫在眉睫,其研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学分制的内涵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采用学分制,以学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总量即可毕业。这种管理制度的基准是在遵循因材施教的主旨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管理上灵活而充分。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学分制虽有差异,但是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学分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让学生选修认为有必要并且对其有一定学习欲望的课程。选择的权力很大一部分在学生自己的手上,这是学分管理制度的主要优势。其次,学分制对于学生选择的课程结业有要求,对于已修的课程考试不及格后,可以选择再选再考,也可以重修重考,直到拥有教学任务要求的学分为止。再次,素养好成绩优异、学习扎实的学生可以在修满学分的情况下提前毕业,把优异的学习素养更好地发挥作用。同理,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规定学年里修完足够学分的,可以考虑延迟毕业,在规定的学习缓冲时间内修完固定学分。

二、国内学分制现状

1.基本认识

我国现行的学分制,是与我国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我国的学分学年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而形成的,是长时间的实践和国情的变通而形成的。因此,对国外高校的学年学分制度不能全盘照搬。虽然我国的学分制目前跟国外的学分制相比还不够完善,但是与之匹配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高校之间的平衡。在这种变通之下能推动新型人才,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管理制度才是我国教育体系和课程管理制度的发展之道。

2.存在的问题

(1)选修课比例略低。

我国高校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中,选修课的比例一般在10%~30%之间,选课制度的目标并不能满足学分制自主学习的需要。应不断优化条件,逐渐增加选修课百分比,增加选修课资源,为学生创造很好的选课条件,增加更多的选修余地。

(2)不能提前毕业并领取毕业证。

目前,我国现行的学分制度管理办法,学生可以修完学分提前毕业领证书。但是多数高校的领证管理办法还没有和学分制办法相匹配,所以关于提前毕业并领证还存在一些的困难。

三、高校美术专业学分制改革

国内高校的美术教育的存在问题除了课程设置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课程问题。其中如何建设课程制度显得尤为迫切,与学分制改革同步进行的必须是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改革。当下,很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少有竞争意识,甚至不思进取,不少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一张毕业证在消磨时间。而学校方面的问题,对于教育质量管理不严,严进宽出的情况普遍存在,学术态度不正比较严重。这种教育的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知识掌握很少,收获甚微。所以,学分制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学分制课程改革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初阶课程:包括美术基本知识技能例如美术史,美术基本概论,国画,油画,篆刻,陶艺,3D,动画,环艺,平面等等。对于国家政治需要的课程也可以成为基本必须课程。

中阶和高阶课程:以选修为主,必修为辅。关键性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为必修课,其他为选修课,可以留有较大的选择余地。选修课是必要的,必修作为辅助。问题在于主修课并不能作为学生学习发展方向和学习意愿的主要动力,所以选修课程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发现的兴趣点来进行学习。选修课程,相比较必修课程更多的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老师的教学模式偏好选择选修课程,从而体现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修课程的这些特性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实用性的目标。由此可见,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是没有可比性的。

课程安排必须留出较大的余地。不能一年级将基础课全部排满,要为学生选修留出一定的时间。从一进校开始,就要求学生选择选修课。选修课与必修课同步进行。以绘画为例,根据学生选修的状况,允许学生在一年级时学完中级课程,到二年级就可以学习三、四年级的高级课程。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实际仍是学年制。学生修够了足够的学分也不能提前毕业,而在严进宽出的体系下学分的获得很容易。大几的学生只能说明该生在校学习了几年,不代表他很好地完成了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而真正的学分制可以看做是几年级课程,并代表学生在学校学了几年,过了几年的校园生活。例如素描是三年级的课程,教育心理学是四年级课程,但是不一定学生就是与之匹配的三年级和四年级。高年级学生可以试着研究选择其他年级的课程,反之亦然。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同一样的课程。应强调课程阶度的等级制度,削弱班级和年级概念。课程的等级体现学生学习的进度,以及这之前学生学习了多少课程,包括课程学分管理中规定必须完成的学习进度。

在理论必修课程方面,美术专业的学生除了必修与美术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外,还应学习理工类的学科例如数学、化学等课程,增强学科联动的多元性。应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多元化的培养,消除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还可积极参与一些和专业无关的比赛和活动,如社区服务、社义工等同样给予一定比例的学分。

在专业课方面,教学体系应该与时俱进地多元化地发展。美术课程是一个感性的课程,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美术专业素养和水准,所以不能死板地去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去画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对艺术的感悟以专业的美术素养创作。如作画方面,可以尝试不同的肌理效果例如用石头、布条、沙子、木头等非传统油画材料去体现,根据学生的感受去实践发挥。

总之,我们如果对于学术抱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打破思想的僵局,以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核心,推动学分制和国情相匹配的改革就不是那么困难。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社会发展为需要,按照教育的初衷为原则去改革,勇敢改革。这样,学分制度实行就会促进教育事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就目前我国高校广泛存在的学分制弊端深入解析,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反思学分制带来的困扰,并提出如何改革的建设。从教育“本身”解剖,把改革回到“本身”,使学分制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左树强,王倩.浅析学分制下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7(05).

[2]任淑淳.学分制管理的若干启示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3]张国梁,李志义.关于学分制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3(11).

[4]刘彦伯.完全学分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

猜你喜欢
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改革之路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构建研究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