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职业院校班级活动设计探究

2016-05-14 22:26邵敏霞
文教资料 2016年6期
关键词:自我实现职校生班级活动

邵敏霞

摘 要: 职业学校的学生敏感而自卑,这种心理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班级活动是学生全面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它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开展班级活动,做到有主、有度、有感、有机、有效,切实促成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关键词: 自我实现 班级活动 职校生 学生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应树立以生为本、以德育人的观点。学生群体成员异质,教育工作者要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应需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

一、职业院校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社会的偏见,常常被认定为是因应试教育阶段成绩欠佳而被否定的失败一族。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特别敏感而自卑,而这种心理也持久并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面对就业压力日益加大、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职校生也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职业学校学生处于自我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心理调适得好,可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反之,则可能害己害人,甚至危害社会。

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其理论核心为: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可视为一个完整系统的心理需求,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和其他社会因素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人类那种成长、发展及利用自身全部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和其他人一样,当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理解和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出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和关注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有的放矢,提升实效。

二、班级活动对学生自我实现的作用

班级活动是一定阶段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问题和提升发展为目标,有计划、有主题、有目的的活动。班级活动并不是简单的“一次活动”,它包括了策划、实施、反思的整个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很多班主任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在共生关系中实现自我独立的表现,他们会在活动中自我发展。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是距离学生最近、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师。作为职业院校的班主任,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使命,班主任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级活动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抓手,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该利用好班级活动这个阵地。

班级活动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班级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在班级活动中,学生参与体察社会、感悟身边的人和事,吸收正能量,体验了生活,丰富了精神世界。

2.班级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内化体验从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加深班级学生之间的了解,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拓展自身的存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健康发展。

3.班级活动是展现学生个性特长与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展现自我,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各种能力。

三、职业学校开展班级活动的原则

1.要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上。

传统的教育习惯于给学生进行强硬的思想和知识的灌输,致使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无法发挥,落后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自我实现和健康发展是不利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个体,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他们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自主学习、创造和成长。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被唤醒,学生在活动中才会真正得到成长和提升。

2.活动的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

他们的自信心,才能真正促成他们的自我实现。

3.结合职业理想促成学生的成长。

职业院校的学生如果及早规划自身的职业和理想,这对未来发展有极大帮助。

四、职业学校班级活动开展的策略

开展班级活动,要做到“五有”相结合:有主、有度、有感、有机、有效。

1.有“主”:体现双主型,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活动的体验者、实践者,班级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为主角,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自我展示和自我发展提供平台。活动中,教师适当的放手却不放任自流,发挥主导作用,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活动效果。如果每次召开班级活动,只是教师“一言堂”,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会直接影响班级活动的效果和质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的做法是,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班级活动的全过程,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内心体验和实际锻炼,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和合作精神,实现能力的提升。

2.有“度”:班级活动的目标要把握好“度”。

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往往过高或过低的活动目标都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要求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推动学生发展。同样,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也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活动目标要符合学生需要。活动的目标要稍高于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让学生在挑战中完成活动,在挑战中学会自主发展。

3.有“感”:活动注重体验式。

体验式班级活动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育形式,体验式班级活动通过小活动实现教育的大目的,采取内生外化的自我构建策略,增强教育的体验性、感悟性与生成性。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才容易引发学生共鸣。体验式班级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以身体验、用心感悟,达成自身个性化发展与团队合作的有机结合。

4.有“机”:开展班级活动要做到“点”、“线”、“面”结合。

(1)“点”:班级活动的选题,“点”要小而实,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需要,做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精心提炼活动的主题。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帮助学生解决实现面临的困难,才能让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线”:班级活动的开展一定要考虑学生特定的成长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如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分阶段开展班级活动:育文明有礼和阳光自信之品质、育学专业知识之认真、育炼专业技能之主动、育为人处世之成熟、育就业创业之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的变化,关注不同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开展不同的班级活动,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规律。

(3)“面”:我们还应关注不同的学生对象,不能让活动变成班级少数优秀学生的活动。班级中的特殊生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往往是更敏感而自卑的,易产生对立情绪,班主任在活动中,要多鼓励、多指点,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班主任开展班级活动抓关键点、有规划、讲究方法,相信会事半功倍。

5.有“效”:活动要落到实,凸显润。

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感染、经受体验、感悟提高。提高班级活动的有效性,要做到主题鲜明,活动有灵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留下深刻印象。班级活动开展前要做到准备充分,整个过程要让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分工和岗位要求。活动的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实际,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防止为追求形式的新颖而忽视教育主题,这样才能真正让教育入耳入脑入心。活动结束后,要充分利用后续反思小结活动,让成功体验进一步升华。反思小结的部分是开展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班级活动中会有很多体验和感悟,要让他们主动总结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就是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能更好地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和行为。

基于学生自我实现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的作用不可估量。在班级活动中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班主任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班主任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真正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许曙青.职业院校德育主题活动课设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沈明.论高职教育的活教育原则[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3).

猜你喜欢
自我实现职校生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策略
浅谈心理剧提升职校生生命能量的妙用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延迟退休政策对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影响的分析
延迟退休政策对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影响的分析
网络信息化下的高职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创新班级活动形式聚力提升教学质量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