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研究

2016-05-14 16:37殷婧姗
群文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调性民族音乐节奏

在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然而,在我国长期的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课程从课程计划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这并不适用于少数民族院校,首先,从生源上看,少数民族院校中很少有学生从小进行专门音乐学习(特别是器乐演奏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农村、乡镇等地区,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程度参差不齐,根本无法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水平相比;其次,从培养目标来看,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多在乡镇农村进行中小学音乐教育,从事专业演唱及演奏的学生仅为少数。因此我认为,民族高校音乐专业要建立起适用于自己的教育体系。如何提高视唱练耳课程的质量,如何增强学生音乐综合能力,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青海民族大学视唱练耳教学工作者,笔者从自身教学的角度,提几点有关的思考,与同行们一起,就民族地区音乐专业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如何进行改革的问题共同探讨。

一、视唱练耳基本教学内容中的改革:

教材方面:在我国音乐教育现有视唱练耳教材中,多用西方声乐器乐的音乐片段,学生对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歌曲不熟悉甚至陌生,且教材多为五线谱(正谱),尽管已经融入我国民族音乐元素,但只是教材内容中的星星之火,且并未出现各类院校统一教材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范本教材,在音乐教育的繁荣发展的当下,视唱练耳教学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使用教材混乱,尤其是民族高校视唱练耳教学迫切需要适用于自己的教材,使之与音乐专门院校所区分开来,有利于提高民族音乐教学质量。

视唱方面:

视唱环节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不仅为了培养学生视谱即唱的能力,正确的音准及节奏感,还是积累音乐语汇的重要方面。

教学上:在课堂教学中,可使视唱多声部进行,二声部,四声部等,分为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训练,如独唱,合唱,重唱等,从而更立体式地训练学生听觉,为合唱指挥课打好基础;视唱部分还可要求学生将一些耳熟能详的民族歌曲或乐段进行背唱,默写;提高学生视谱即唱的能力,分为简谱和五线谱,让学生用首调和固定调(以自己最为熟练的调性)去视唱;在视唱内容上,不再仅局限于音高音准,还要强调音乐语气,结合作品本身,比如蒙古族长调、藏族土族花儿一些特殊音型,使学生能在视唱后,能够做到对几大典型民族歌曲基本的区分。

视唱内容上:

民族高校所用视唱部分中可增加多民族经典音乐片段,也可将视唱分为五线谱、简谱两种类型,发挥少数民族学生首调唱法的特长,在此基础上进行移调练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民族调式的感觉,又锻炼了移调的能力,从而对学生在毕业实习时进行采风的记谱能力得以帮助。

另外,视唱不应该仅停留在音准节奏方面,还应注意不同地区音乐风格的体会。在教学中,可适当添加表演唱的形式,让学生在唱谱时,能够通过演和唱,多方面感受音乐。教师可准备多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音乐风格的曲目,在注重音准、节奏的基础上,对谱面中所出现的音乐术语及表情记号严格把控,以此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为声乐舞台表演,做好基础。

练耳方面:练耳主要指听觉训练,分为两大部分:音程和弦听觉训练,节奏听觉训练。

音程训练是听觉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旋律是音乐中最大的构成,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如何强调音程关系,它都是不能脱离调性单独存在的,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对音程掌握好的同时,对调性的把握却相对薄弱,因此,我认为在练耳听音的开始就要巩固调性的训练,在教学中进行调性分辨练习,对常用调性做到转换自如。

和声听辨:视唱练耳课程中和声听辨练习的出现,为综合音乐感知力提供很大帮助,和声听辨在课堂教学中可安排一些简单的和声连接进行听辨训练,如:TST、TDT、T-S-D-T;音程以常用音程为教学内容,如大小三度、大小二度、纯四度、纯五度、大小六度等。

节奏训练:节奏是旋律的基础,除基础节奏训练外,可增加民族歌曲中常出现的节奏型,如维吾尔舞曲,蒙古歌曲中常出现的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大切分小切分、三连音等。为增加学生兴趣,可在课堂中借鉴奥尔夫节奏教学、柯依达节奏唱名法教学等西方先进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氛围。

听记方面:练耳中的听记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记忆能力而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音乐的存在,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很多学生能模唱却不能记谱,我认为还是理性认识欠缺,从这一点出发,可在教学中多渗透默写、抄谱等环节,学会写谱,就能留意到谱面上所体现的所有音乐元素,如节拍、音高、节奏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记谱能力。

二、视唱练耳教学举措上的改革:

教材上的改革:

民族院校应有自己独立的教材,以此与音乐专业院校做出区别,可在视唱部分增加各民族音乐特色显著的民歌,并从生疏程度上,明确背唱或视唱,这样,强制要求学生熟记音乐片段,对调性的培养起到帮助;另外,还可安排部分简谱视唱,移调等练习,使学生不丢弃这种简单方法的同时,与五线谱(正谱)在一起比较进步。

课时分配上的改革:

现今高校对于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安排为一周两课时,在一、二年级中开设,不超过四学期,但是在这四学期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音程、和弦、调性特征,还要从多元音乐要素(入音准、节奏、节拍、音乐感情等)熟唱各类音乐片段,这无疑是捉襟见肘,我认为,视唱练耳课程作为音乐基础课,其重要性就在于本课程与其他音乐专业都有紧密的关联,如乐理、和声、即兴伴奏、声乐演唱等,此课程是否能够良好地掌握直接关乎到学生音乐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体现,因此,可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周四课时,并扩展为一至三学年,这样,学生的基础扎实了,任何一门音乐相关课程都能与之并论,得到其帮助。

教师队伍及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现实中,大部分教师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教学手段陈旧,使用教材落伍,讲授内容随意性强,学生学过以后一片迷茫。这说明,我们的教师队伍也该与时俱进,完善高校教师素质结构是实施音乐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们应发挥教师“主体”意识,更新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水平,增强专业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其次,民族高校视唱练耳也应走到民间去,教师可多带学生进行民间采风,也可请一些艺人来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民族音乐体会民族音乐各元素(节奏、调性等)的魅力。

再次,教学手段还应与时代接轨,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多用钢琴伴奏,在高科技的现今,数字化音乐环境中多媒体所带来的崭新知识传输方式、广博的信息量是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所不可比拟的,基础课也完全有能力运用高科技手段承担音色感、音乐的情感属性及多元化节奏感等音乐本质的训练。

视唱练耳课程作为音乐专业基础课程,蕴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民族高校中,其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等方面尚缺乏理论化、系统化的支持,也正处于摸索尝试阶段,但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高校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课程中的体现会日益加大,民族音乐教育势必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真正的路。

以上为笔者在教学中归纳总结的一些改革措施,不足之处,请同行指正!

*此文系2015年青海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研究项目《民族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立项资助,项目编号:2015-BKJXYB-05

(作者简介:殷婧姗(1984.12-)女,青海西宁人,讲师,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研究方向:视唱练耳、钢琴教学等。)

猜你喜欢
调性民族音乐节奏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节奏
轻快漫舞
谈“调性”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浅析笙在柳子戏音乐中的演奏技巧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