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诗之源浇习作之花

2016-05-14 12:51张晓川
新教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李白古诗习作

张晓川

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般通过创设情境、反复吟诵来品味诗情画意,然后熟读成诵。其实,这样做还不够。古诗内容丰富,走进古诗,仿佛置身于古代生活的场景中,领略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用心潜入古诗,认真揣摩诗中的每一个字、词、句,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着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因此,可以把古诗教学与习作教学巧妙结合,使诗文交融,相得益彰,进而达到汲古诗之源,浇习作之花。

一、想象画面,描摹情景

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留下许多“艺术的空白”,让读者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把浓缩的语言具体化,把跳跃的场景合理化,把感人的情节细腻化,把人物的语言生活化。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进入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体会作品的丰富内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这不是静止的画面,也不是稍纵即逝的情景,而是一种持续的活动,一幅充满儿童天真活泼的动态图。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个“生长点”,引导想象、感悟,带领学生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动笔把画面写下来。在诵读吟咏中,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他们便眼中有画,胸中有景,写起来得心应手。有个学生这样写:“这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一群调皮的孩童正在追逐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飞着,他们跑着,来到一条幽深的田间小路,菜圃边围着稀稀疏疏的篱笆,一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嫩绿的新叶刚刚冒芽,还没形成树阴。田间金黄色的油菜花烂漫盛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过来一波又一波亮光。孩子们把蝴蝶追急了,它急忙躲入油菜花丛中,与油菜花融为一体,仿佛变魔术一般隐身了。孩子们怎么也找不着。”古诗浸润的语言多么灵动!除了写景的古诗,一些叙事的古诗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练笔。如教学《游子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描摹年老体弱、头发花白的老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一手捏针一手拿线认真细致地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服的情景。

二、体悟诗情,抒发情感

古诗常常托物言志,诗人或虚实结合,或动静结合,在精心营造的意境中直抒胸臆,让读者感同身受,涵泳体味。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古诗蕴含的情感因素,以景与情的出发点为语言枢纽,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并凭借这些情感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笔者抓住“唯见”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潜心品读,诗境很自然地潜入学生的心里,李白与孟浩然之间那份深情厚谊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这时,笔者让学生把感受到的情感用笔抒发出来。学生写出了这样洋溢着激情的文字:“载着好友的小船渐渐离开江边,向江中驶去,李白频频向孟浩然挥手致意。船渐行渐远,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茫茫的天际,眼前只看见一江春水慢慢向东流去。他还在望着,望着,那目光像滔滔的长江水,哪有尽头!”……诗歌是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有情感的,但情感为诗歌之灵魂,诗人或喜或悲,或苦或乐,或愁或烦,都隐含在字里行间。只要我们抓住诗中的“情感爆发点”进行语言实践,就一定能让学生“情动则辞发”。

三、多种写法,以创激情

1. 仿写。古诗词讲究格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好奇心强,乐意模仿。如教学完《忆江南》后,笔者让学生仿写,夸一夸自己的家乡。一学生创编《忆惠安》“惠安好,鱼卷味美妙。惠安女儿美如画,雕艺技术人人夸。能不爱惠安?”教学完《江畔独步寻花》后,一学生写下《后山漫步》:“我家后山树树满坡,千棵万棵翠欲滴。夏日蝉儿时时鸣,秋日叶儿纷纷落。”也许学生的诗作略显拙劣,但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自我超越、创新的过程吗?

2. 扩写。在理解诗意、感悟诗境、诵读诗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扩写,写出诗中景,道出诗中事,抒写诗中情,丰满诗中人物形象,丰实诗中曲折的情节。如在教学《赠汪伦》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改写的:一是“对话”。通过多媒体再现“送别”画面,外加教师旁白描述:那是一个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桃红柳绿的春天,诗人李白在桃花潭边和好友话别,心中有万般的不舍。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点拨指导:看到这些,诗人触景生情,这些景物在诗人的眼里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啊?能说说吗?在还原生活场景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知识储备,与诗人进行“对话”,填补诗歌的“空白”,使古诗的内蕴变得丰实与完整。二是“体悟”。播放“饮酒赏月”的动画,教师深情诉说:在这月明星稀的夜晚,李白和好友把酒言欢:饮酒作诗、饮酒作画、饮酒赏月,谈笑风生……看到这些,李白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与汪伦相处的情景……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两人饮酒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一起赏月时李白所写的美妙诗句。然后引导学生将它们应用到这一情境中。在与诗人对话的基础上,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体验”,用自己的感官去“触摸”“品味”,达到沟通与默契。这样借助诗歌的内容,诱发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从而让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达到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境界。

3. 改写。在学生领悟了古诗的内涵之后,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改写,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放飞心灵,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如,学习了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以《母子情深》为题进行叙事文章的训练。学习了杜牧的《清明》,让学生以《我来到了杏花村》为题,写出“牧童遥指杏花村”后,诗人是如何来到杏花村的,来到杏花村后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如何饮酒作诗,等等。也可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环境烘托联想到清明时节那里的人情风俗,想象诗人到杏花村的事,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对祖先对亲人的眷念之情。

古诗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资源和文化底蕴,妙用古诗教学激活习作教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也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涵,使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古诗的浸润下,习作之花必将“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黄塘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李白古诗习作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