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需要“饭搭子”

2016-05-14 03:34王聪
新城乡 2016年5期
关键词:共餐人食边玩

王聪

说起 “一个人吃饭”,人们的眼前往往会浮现出这般场景:

在食堂,一人占着四人桌,因害怕陌生人落座而紧张,有时边吃边玩手机,狼吞虎咽后匆匆离去;在餐厅,服务员对单人光顾者态度冷淡,惹人不悦;在公司或宿舍,一位年轻人嚼着热水泡开的方便面,与WiFi惺惺相惜,无聊又盲目地点击鼠标……

以上这些可能是亲身经历留下的痕迹,抑或是脑中形成的映射。许多人将“一人食”贴上“孤独”“寂寞”“可怜”等标签,甚至患上“一人食”恐惧症。而为了克服对一个人吃饭的恐惧,一些所谓的“治愈方子”衍生并流行了起来。

可是,这些真能治愈“一人食”恐惧症吗?也许,只是暂缓“病情”罢了。它们既没有改变“一人食”的某些窘状,也没解释为何在中国一个人吃饭会有被排斥感。

其实,对“一人食”的抵触并非毫无根据,“饭搭子”确有存在的必要。

根据许多科学实验可知,人类的吃饭行为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

在排除其他干扰的情况下,同家人与朋友一起吃饭能有效地促进食物的摄入量,大约比“一人食”状态下提升40%-50%。

有一种解释是“时间延长效应”,即与他人共餐可能会延长吃饭时间,增加人与食物接触机会;另一种解释与“社群性的促进作用”相关,即两个及以上的食客一起便组成了社群,聆听、观察、互动等社交活动会分散人们对于吃饭本身的注意力。概括来说就是,“饭搭子”能增进食欲、饭量。

此外,还有研究指出,用餐行为具有社会意义,与他人共餐能促进群体交流,加强社会纽带。一顿饭可以成为人们划分圈子里亲疏关系的标识符。因此,与家人、朋友一起吃饭,能加深亲情、友情,加强熟人社群内的凝聚力;而在“一人食”的习惯里呆久了,则会被所属群体疏远,被排斥感、孤独感也会由此而生。

再者,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人们对吃饭方式的选择。西方人偏爱个人主义,喜欢各吃“盘中餐”,但即便如此,他们有时尚需家人、朋友等“饭搭子”陪着。更何况重视集体主义与共享文化、强调大家庭观念的中国人呢?他们难免会畏惧“一人食”。数千年来,“三菜一汤”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食物构成,这种饮食文化使得“一餐饭得由三个及以上的人共享”的观念得到固化。

而且,相比其他国家的美食,中华菜肴更适合于多人共餐。试想,当热气腾腾的火锅和各式各样的涮品上桌时,你的“一人食”是否显得有点奢侈和浪费?

由此,“饭搭子”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了。

猜你喜欢
共餐人食边玩
抢抓“一人食”风口预制菜企业需从四方面顺势发力
涂继文
西方人类学共餐研究脉络与反思
POT TUCK
边玩边读
边玩边除霾的净化神球
天底下最幸福的工作 边玩边赚钱
一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