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语视野下泰国华文媒体的文化传播形式与社会功能

2016-05-14 10:35李志凌
对外传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华文华人泰国

李志凌

在我们推动中华文化深入走向世界时,必须具备一个基本认识: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化有赖于境外传播环境的支持,而中华文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则成为其中最大的“动力源”。由于中华文化圈内普遍存在着不尽相同的汉语变体,客观形成了传播的大华语语境,语境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推动语言文化传播的媒体介质。本文对泰国北部华文媒体做一个概览式的评析,意在考察特殊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媒体平台所具有的特殊传播形态与社会服务功能,进而加深对境外语言文化传播渠道的深度认识,更好地利用媒体手段来推动中外文化在国际生态环境中的广泛交融。

一、泰国华文媒体的三种立场

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泰国华文报系刊物,总体上以编辑综合性内容为核心,版面主要以政经新闻为主。90年代后,各类服务型报刊相继问世,内容从传统的政经新闻转向生活、旅游、文学等方面。这些刊物对华文媒体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一种很好的丰富和补充。泰国华文媒体在发挥其社会功能时,必然需要处理好传播者、传播对象和服务对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媒体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因而,行动立场就成为分析华文媒体履行社会职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总体上,泰国华文传媒界的基本职能与运作状态主要基于以下三种立场:

第一,同中国大陆友好型。泰国现有的华文主流媒体所持的立场,以亲善中国大陆居多。这一点不难理解。首先,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具有联合国公认的合法地位,中泰两国维持了多年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相互协调,这使得双方之间的政治交往、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与认可,华文传媒的主流必然倾向于选择发展与中国大陆的联系作为其根本的政治立场。其次,中国大陆自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国在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区合作、安全稳定、经济建设、政治协调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使得政府机构与民间实业同中国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紧密联系成为一种必需。再次,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与主要发展地均在中国大陆,开展与中国大陆的交流便意味着紧跟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和当代步伐,是泰国保持“世界眼光”的重要标志;同时,这也是泰国华人及世界其他地区华人社会所渴望接触、联系和认知的主要对象,有着最为广泛的受众基础。最后,泰国境内的华人主体祖籍多在中国大陆,这也使得媒体在考虑受众文化心理因素的时候,不得不选择对他们的原乡地进行正面的关注和报道。因此,大多数华文媒体在报道内容、栏目(节目)结构设计、评论重心等方面都表现出亲善中国大陆的特点,在上述的华文报业中,《中华日报》《京华中原联合日报》《亚洲日报》《新中原报》等都属于这一类媒体。其中不少还与中国主流媒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如《亚洲日报》便与《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汇报》达成了长期新闻交流与合作的协议。

第二,对台友好型。由于早期的一些华人移民是中国国民党的军事残余及其亲属,以及来自台湾的华人华侨,他们在泰定居形成华人社区之后,继续得到国民党当局和台湾政府在经济、军事、教育、医疗、生活物资等方面的支持,而部分华文媒体也是在得到台湾方面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有一批当地华人和媒体对台湾是抱着恋旧和感恩戴德的心态来亲近台湾的。这些媒体比较关注台湾的政治局势、社会问题、经济发展和台湾民众的生活状况,不关注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拒绝刊载大陆的消息;即使偶尔有之,也主要采取否定和批评的态度。例如,在政策路线上一贯支持“中华民国”或台湾的《世界日报》便是如此。不过,在当今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下,这些亲台媒体对中国大陆的态度也有所缓和,不再旗帜鲜明、肆无忌惮地对中国政府和大陆同胞进行舆论攻击,转而对大陆的一些民生问题加以关注。

第三,中立尊泰型。这种立场与华文媒体在泰国社会进程中的生存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华文媒体的生存环境对其发展状况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而这种生存环境的主要缔造者就是泰国政府的对华态度,这个态度既是对中国的,也是对国内华人社会的,二者往往形成鲜明的一致性。泰国政府对中国亲善友好,便对国内华人及其社会施行宽松扶持的政治措施;反之,则对华人社会及其团体组织进行严格控制。很多华人团体在饱经了颠沛曲折的社会变革之后,为求自保,也为了寻得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不得不在经营宗旨上收敛鲜明的对华主张,既不高调宣扬中华文化,也不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任何一方表示明确的支持或反对,转而更多地报道泰国国内的情况,发布泰国政府的官方消息,关注泰国社会。泰国的中文广播电台、电视台多持这个立场。在华文报业中,《星暹日报》《京华日报》等便属于这类偏向中立且具保守主义的媒体。

二、泰国华文媒体的受众市场分析

受众市场的日趋萎缩是海外华文传媒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这在泰国华文媒体的生存发展中也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瓶颈。以泰国华文报系为例,从目前有关读者的一些调查中得知,泰国华文报系读者年龄普遍偏高,46-65岁者达62%,如加上66岁以上所占的13.4%,共占全部读者的75%,而30岁以下的读者仅占7%;31-45岁者占17%。当调查问及受访者家中有无华文报读者时,1000例中只有106例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在进一步询问有子女的881名读者,其子女的华文能力如何时,回答能够继续阅读华文报的仅占18%。也就是说,在他们全部3829名子女中,只有411人或10.7%可能成为下一代华文报的服务对象,而且这些有阅读华文报能力的子女中,往往比他们的父辈更多地选择阅读其他文种报纸。所以,并不是这411人都将成为华文报的后继读者。①以上调查的结果看似不令人乐观。因此有人悲观地认为,如果现在的情况还没改变,十到十五年内华文报会走到终点。②

不过,也有学者做了更加科学的预测,如果展望泰国华文报今后一二十年内的发展,同时假设其他社会因素没有太大变化,泰国境内华文报预计仍将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至少可达今天读者人数的大约70-80%。这是因为今天数量最大的读者群为46-65岁,在今后一二十年内,他们中的四分之三还将在世,并有望继续阅读华文报,这些人将占目前读者的大约56%,加上目前占25%的45岁以下读者,华文报读者总数仍可维持在70%以上。这里面还未包括可能出现的新读者,尽管人数不会多,但仍有可能出现。理由是,使用华文的外国实业家和职业人群到泰国开展业务者日渐增多,新移民数量的持续增加,或者在华文教育持续升温发展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汉语教学,或转向汉语文化专业,一定会推动华文读者群的扩展。

再以发行量观之。泰国华文报纸日销售量总数平均为10万份左右,其中销量最大的《星暹日报》每日销售量在2.5万份左右。③《星暹日报》是在泰国影响力最大,读者人数最多的华文报纸,其读者群体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专业人士、学生、商人、公务员、文化精英等;其中,中老年人和商业人士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总体来看,华文报发行量的日益减少正在成为一个严重问题。据《新中原报》社长兼执行总编林宏(Suthep Suptranon)介绍,《新中原报》在1975年曾经达到的最高发行量为每天1.8万份,而今只剩下每天4000份,跟当时相比还占不到25%。④

发行量的减少和市场的萎缩,势必带来投资和广告量的下滑,这将严重影响到华文报业的生存。当地业内人士称,发行和广告是报社收入的两大来源,其中发行收入约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广告报价大大低于当地英文和泰文报纸,而且多数广告是泰国华人社会的喜庆广告、贺礼广告、殡葬广告等,但随着中泰之间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加深,各种商业广告也开始呈现递增之势。⑤此外,外界捐助作为华文传媒的另一大收入来源,也会因媒体产品的数量、销售、产值和市场效益等影响捐助意向,其投资动机、投资期待、投资形式比重等都会受到影响。从当前的捐助、投资形式来看,华文媒体获得捐助的增长趋势有所放缓,这与投资人对市场评估不够乐观有必然联系。

三、华文传媒在区域人文与社会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在谈到海外华文报刊的职能时,有学者指出:“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各地的华文报纸几乎都负有双重的使命:一是作为故国与所在国的友谊桥梁,报道故国的新闻与消息,使本地的华人华侨了解那里发生的事情;二是作为本地的一个新闻单位,为传达政府的政令,报道当地的消息与国际新闻,促进华人与当地人的关系,为建设一个美丽、富强的国家而尽一己的力量。”⑥这对于形式更广泛的华文传媒来说,同样具有参考意义。不过,华文传媒的生存法则中,“报道”和“新闻”仅是两个重要元素,而其社会职能却远不止于此。在更大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媒体还具有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和智力保障、干预或建构公众意志、缔造生产生活舆论环境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这一点上讲,华文传媒的社会服务功能还有很大潜力。这不仅需要媒体、媒体人、媒体受众和媒体所在地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以便维护其可持续发展,利用好它的服务效能,而且更需要合作者,特别是有意推动与泰国际经贸往来及人文交流的境外合作方高度重视。

针对以上对泰国境内涉华媒体、华文传媒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些媒介不只是充当了某个特定行业的角色,还是一个人文内涵丰富、社会功能多元、影响力相当可观的社会组织单元。以下一些领域在中泰合作中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值得参考:

其一,进一步发展好中泰之间在国家与地方层面的外交关系、经贸合作关系和人文交流,为当地传媒朝着更有利于推进中泰关系、社会经济建设和华泰文化共同繁荣创造出良好环境。

其二,与泰国涉华媒体、华文传媒展开新闻业务类的专业合作,包括双方提供当地新闻材料,协助采编、制作、发行、出版、广播、评论等,在相关媒体上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内容。

其三,形成中泰双方专题报道机制,凡涉及双边关系、双边合作、双边交往的生产生活消息,都能通过双方共同报道的机制进行分享和解读,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新闻的进出口成本,也能够避免因信息不畅所造成的新闻误读,减少观点纠纷可能带来的社会利益损失。

其四,了解泰方传媒的专业发展需求,向泰国传媒机构提供主要用以华文报道和华文传媒发展的资金与物资支持,也可以通过捐赠的形式向泰方提供新闻出版和广播制作的基础设备。

其五,鉴于部分华文媒体难以融入泰国当地主流媒体的情况,中方可以利用同泰国官方主流媒体间的合作联系,提出第三方建议,为华文媒体同当地主流媒体之间搭建联合报道、新闻合作的渠道。譬如,可在我国国内的主流媒体上,加大对华文媒体报道的采稿力度,以显示我方对华文媒体的重视;或将一些分量较重的新闻素材交予华文媒体进行一手报道和编辑。以期借这些方法帮助提高华文媒体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

其六,建立中泰传媒之间的多类人员合作机制,包括输送各类新闻专业人士到泰国同行中交流学习,开展业务培训、人才交换;或联合双边力量,在两国境内开设致力于新闻专业华文报道方向的专业讲习班或人才培训基地。

其七,帮助当地学校发展华语专业下的新闻方向,或新闻专业下汉语言文化方向的教育事业,满足华文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通过华文传媒特有的地方性社会服务功能,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中泰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将更加深入。以汉语或华文为媒体语言的传播机构为当地文化生活注入了充分的活力,这也是华人群体保持民族自信、融入居住地主流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华文传媒的平台建设作用下,中泰交往更加密切,可以促成丰富多样的合作形式。从中方立场来讲,有效利用华文传媒平台展开文化接触,进行国家形象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提升国家软实力,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可以催生价值可观的社会效益。在两国交往加深的大背景下,双边信息沟通、民族交往和社区文教事业需求增大,借助地方传媒的特殊力量,能更好地增进民间交往,促进多文化的和谐发展,更为国际社区的和平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南亚汉语传播的国别比较研究”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AYY011)

「注释」

①蔡文:《泰国华文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东南亚研究资料》1986年第8期。

②[泰]宋中杰:《泰国华文报业当今所面临的问题》,《今传媒》2012年第11期。

③吴振海:《泰国“星暹日报”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④Parinya Chao-samoon:《2011年华文报无武功之侠客》,《曼谷经商报新闻网》,2011年2月28日刊。

⑤罗钦文:《华文的声音一定会更响亮——专访泰国<亚洲日报>执行总编辑林兴》,《华人世界》2007年第1期。

⑥侯培冰:《菲律宾华文报的定位与任务》,http://www.fcm. chinanews. com. cn/2001-08-21/2/19.html, 2003年8月23日。

猜你喜欢
华文华人泰国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新年游泰国
去泰国啦
我的泰国之旅
杭州特产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