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2016-05-14 10:04戚楠
时代金融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人民币跨境流通量逐步扩大,人民币国际化逐渐走上日程,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汇率制度改革的认可,但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境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强势货币先入为主、境外人民币缺乏投资避险场所和工具等制约因素,本文立足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制约因素,针对性提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制约因素 对策建议

一、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二经济大国,人民币作为为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人民币2015年经历了8.11汇改、纳入SDR篮子和CFETS新汇率指数等事件,同时我国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实现货币互换总量达3.31万亿,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显示:人民币占本外币跨境收支比重为23.6%,人民币在经常项目结算达6.55万亿元,净流出1.1万亿元,人民币跨境收付范围逐步扩大,总数达189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3320.5亿元,外商来华投资人民币结算总额达16886.5亿元,截止2015年4月,外国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总额达6667亿元,境外机构持有境内债券市场人民币债券资产达6363.1亿元,截止2014年年末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人民存款总额达19867亿元(不含存款证)。

二、人民币国际化制约因素

(一)境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存贷款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管制较多,央行独立性较弱,形成我国利率市场的双轨制现象;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后的参照标准是以对外贸易权重为主体的标准体系,一篮子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和韩元,就权重标准来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资本输出将不断增加,汇率制度对资本流动的重视相对不足;就一篮子货币种类来说,货币品种过于单一,汇率波动风险较大,央行对汇率市场过多干预多,既是市场参与者又是市场监管者,汇率波动弹性小,波动区间有限。

(二)强势货币占据先入地位,交易习惯难以改变

2012年世界各国主要外汇储备货币占比:美元64%、欧元26.5%、英镑4.1%、日元3.3%;2014年全球外汇市场交易货币占比:美元43.5%、欧元16.7%、日元11.5%、英镑5.9%;2014年以美元作为贸易融资货币的总额占世界贸易融资80%;2015年8月全球支付货币排名:美元44.8%、欧元27.2%、英镑8.5%,一言概之,美元、欧元等强势货币占据世界交易货币和储备货币市场的主导地位,人民币逐步走向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这过程必然受到强势货币的阻挠;由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主要以发达国家货币为计价货币和计算货币,这不仅仅取决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较强和币值稳定,也有赖于人民在对外贸易往来形成的交易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

(三)人民币缺乏投资避险场所和工具

目前人民币离岸中心有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相对于香港来说,其他离岸中心发展相对滞后,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人民币存款业务产品种类少,贷款种类少,且受人民币汇率风险影响,人民币贷款业务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相对于其他币种市场规模较小,并且种类少,市场波动性强;同时以香港为主的国际股票市场的市盈率相对于境内A股和B股较低,境内市场主体倾向于在境内上市,之前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诸多公司回流A股就是验证,香港等地的人民币基金国际认可度低,独立性差,可投资产品少;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未对境外非央行类主体的投资额度和投资范围没有放开,同时RQFII和RQDII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对市场主体的投资范围和额度都有限制。

(四)境外人民币缺乏完善的回流机制

人民币现金回流主要有个人携带现钞入境和银行跨境现钞两个渠道,渠道少且单一,2014年人民币现钞净调入金额为282亿元,相对于较大的境外存量显得较少;人民币非现金回流:中国已经在5大洲建立了20家人民币清算行,美国和日本尚未设立人民币清算行,而美日两国占世界经济总量28.50%左右以及对美日贸易总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20.2%,明显人民币清算行的分布与我国对外贸易不符。

三、对策建议

(一)推动境内金融市场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利率市场干预,增强央行独立性,消除利率双轨制弊端,逐步建立我国市场利率体系,适度调整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汇率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汇率市场的干预,由市场决定汇率价格,逐步调整一篮子货币参考标准,增加资本输入输出的比重,配套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适当调整一篮子货币品种与比重,增强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减少央行对汇率市场的干预,重塑央行作为市场监管者地位,增强汇率弹性与汇率波动区间,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二)发展货币互换协议,推动人民参与国际结算

保持现有双边本币互换伙伴,加大与具有区域经济主体地位的国家或地区的合作,扩大双边本币互换规模;进出口以人民币和美元计价结算,逐步减少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总量,同时实现人民币通过进口走出去,出口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能够有序地引导人民币回流国内,防范集中回流风险。

(三)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开发更多人民币金融产品

基于现有市场发展现状,针对性扩大人民存款产品种类,建立基于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存款保险制度,发展人民币贷款和远期合约结合的贷款品种,降低借款人的汇率风险,调动市场积极性;鼓励国内外企业发行以人民币标价、认购和买卖的股票和债券,依据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境外人民币市场建立做市商制度,进行适当干预,降低市场波动幅度;逐步放开RQFII和RQDII限制;推广CIPS系统和RCPMIS系统,全面负责人民币跨境流通和跨境结算,主要涉及贸易和投资等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人民币跨境流通和跨境结算效率,提高人民币国际认可度。

(四)完善人民币境外回流机制

人民币现钞回流:我国应在贸易往来较多和国人出境旅游较多的国家增设境外人民币现钞代保库,加强与人民币现钞流通较大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同时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和投资提高人民币现钞使用比例;就人民币非现钞来说:应在美国和日本设立清算行和参加行以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需求,同时为配合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发展,应增设人民币清算行等机构,来适应更大的人民币跨境流通需求。

参考文献

[1]常远.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4.

[2]成思危.人民币国际化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褚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戚楠(1990-),男,江苏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

猜你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发展探讨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