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哲学在现代科学研究性思维发展中的作用

2016-05-14 12:02严军张祥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1期
关键词:整体观西方哲学

严军 张祥莉

摘要: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研究背后蕴含的指导性的哲学思想是在不断演进的。本文以现代物理学发展过程为例子,结合其他现代科学现象,探讨了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的局部观和整体观,以及它们对现代科学发展的指导意义,从而为研究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演化打下基础。

关键词:研究性思维;东方哲学;西方哲学;局部观;整体观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65-02

一、现代实证科学的困境

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形式逻辑和实证科学的结合。实证科学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具有可重复性。也就是只要在相同设定的条件下,相同的实验就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如果不满足可重复性,那么这样的科学研究就缺乏了客观的说服力。

然而实证科学只是理论模型正确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果过于强调实证科学的作用,就会反客为主,导致科学研究走上歧途。科学研究发展到现阶段,实证科学进入了一个困境:实验能够证实的,预测能够应验的,并不一定代表着理论是正确的。关于这点,张长琳教授讲过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科学寓言。在一个全都是盲人的世界上,忽然出现了那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一头大象。三个盲人科学家研究团队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大象进行研究。第一个研究组从象牙开始摸索,提出了“胡萝卜理论”,认为大象就像一个巨型的胡萝卜,并预测说上面还应该有叶子。当后来的探索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时,这个根据“胡萝卜模型”所作出的预测被认为得到了证实。第二个研究组从象腿开始研究,提出了“大树理论”,认为大象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后来摸索到了第二条象腿,于是科学家们对“大树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广义森林理论”。当后来的探索发现了第三条象腿时,这个根据“森林理论”所作出的预测被认为得到了证实。第三个研究组在“森林理论”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发现最多只能找到四条象腿,于是提出了“大桌子理论”。当后来的探索发现了上面的象肚子时,这个根据“大桌子理论”所作出的预测被认为得到了证实。后来三个研究小组的科学家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整合三个理论,建立一个“统一理论”。这个寓言故事用幽默的语言讲出了当今实证科学的尴尬处境。

二、局部观指导下的科学研究

在形式逻辑和实证科学体系里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其发展的历程就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一个演化过程,这个演化过程深刻体现了西方哲学“局部组成整体”的思想。现代物理学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再到广义相对论的推演,以及爱因斯坦期望建立统一场论的这个发展过程,就是科学研究在西方哲学指导下从局部观向整体观发展的一个缩影。

有趣的是,当现代科学研究或者说实证科学的发展逐渐进入整体观的时候,发现其需要的思维方式也渐渐远离西方哲学的“务实”,而越来越靠近东方哲学的“务虚”范畴。

以物理学中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化发展为例。1803年,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原子结构模型,认为物质是由实心小球堆在一起形成的;1904年,约瑟夫·汤姆逊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认为电子镶嵌在正电荷的球中,就像面包中的葡萄干一样,但整个原子结构仍然是实心球形;到了1911年,欧内斯特·卢瑟福提出了行星运转式原子模型,彻底打破了实心球的概念,认为原子核只占原子中非常小的空间,其余绝大部分空间都被电子的运行轨道所占据;后来尼尔斯·玻尔在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上把电子的运行轨道进行了分层量子化;1927-1935年,波恩提出的概率密度电子云原子模型和薛定谔提出的电磁驻波原子模型都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电子的运行规律,为近代量子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从实到虚的过程,从最初的全部实心球堆积而成的世界,演变到目前除了占据极小体积的原子核和电子以外几乎全空的原子结构,让人不禁想到了东方哲学中广泛提到的“空”的概念。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东方哲学的解释里,是指实相中的物质世界和虚空没有什么区别。现代物理学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演化似乎正在逐步接近这个结论。

当尼尔斯·玻尔获得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后,丹麦国王授予他荣誉勋章,为此玻尔亲自设计了族徽以镌刻在勋章上。在族徽的正中俨然就是一个太极图。玻尔用一阴一阳既对立又相生的太极图来诠释他提出的并协原理,他认为他的基本粒子原理、波粒二象性等原理均可以用太极图来诠释。无独有偶,玻尔并不是唯一被东方哲学思想启发的现代物理学家。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埃尔温·薛定谔也对东方哲学深感兴趣,尤其是印度教。他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式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成为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定律。

三、整体观指导下的科学研究

与西方哲学的“局部组成整体”的思维方式不同,东方哲学认为“整体组成整体”,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东方哲学里面,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圆满具足的,一切都是全息的。当代量子物理学家戴维·玻姆,受到印度哲学家、宗教教育家克里什纳默蒂(J.Krishnamurti)的影响很深。克里什纳默蒂在他的《第一与最后的自由》中提到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不可分的观点,这个与量子力学相似的议题,引起了玻姆的强烈共鸣。

根据这种观点,玻姆提出了全息理论,并用它解释了量子通信基础的同步超距作用现象。同步超距作用是指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发生量子纠缠的一对次原子粒子,即使距离遥远,也能同步变化,其中一个发生改变时,另一个也同时改变。好像有某种信息在它们之间传递,然而这个传递速度竟然大大超过光速,这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能够超过光速,否则就打破了时间的界线。超距作用是当今量子通信技术的基础,然而对这个基础的解释让物理学家们大伤脑筋。结合东方哲学中整体论的思想,玻姆提出了全息宇宙的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个部分之间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根据这个理论,玻姆给出了对同步超距作用的解释。他认为,次原子的粒子能够彼此不论距离远近仍然保持同步,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着某种神秘的信号,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象。在现实的某种较深的层次中,这些粒子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基本相同来源的实际延伸。

这样玻姆不但解释了量子纠缠的本质,而且并不需要假设一个超越光速的通信速度,使人们能更为直观地把握量子实在的本质特征。他寓西方科学精神与东方哲学于一体,坚持受到现代科学支持的整体性实在观,超越了传统科学与传统哲学的疆域,对于科学和人类文明的未来具有潜在的深远影响力。

四、总结与展望

现代科学的发展开始越来越倾向于整体观的思维方式。在其启发下,不少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如生物学上的细胞克隆技术,用一个细胞就可以复制整个生物体;还有数学上的混沌和分形理论;以及当今大脑神经研究中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的大脑记忆的全息性;等等。

如果说西方哲学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在人类科学的启蒙时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我们进入了21世纪,东方哲学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照进了新纪元的曙光。

参考文献:

[1]张长琳.看不见的彩虹:人体的耗散结构[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何萍.卡西尔眼中的维科、赫尔德——卡西尔文化哲学方法论研究[J].求是学刊,2011,(38)2:12-22.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heir Roles in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Development

YAN Jun,ZHANG Xiang-li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Hubei 430074,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the guiding philosophy behind scientific research evolves constantl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dern physics as an example,combined with other modern scientific phenomenon,we discusses the partially view and holistic view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hilosophy,as well as their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science research thinking mode.

Key words:research thinking;eastern philosophy;western philosophy;partially view;holistic view

猜你喜欢
整体观西方哲学
最有思想的句子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中国西方哲学研究70年
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哲学研究的反思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推进零售业务标准化转型需要整体观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初中历史教学整体观与课堂取舍策略——以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为例
浅析西方近代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