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善同行

2016-05-16 13:56安黎
美文 2016年8期
关键词:作家文学

安黎

文学宛若一座芜杂的园林,有花,有草,亦有树。可以肯定的是,凡为树木,皆因善而根深,因善而叶茂。

古今中外不朽的文学名著,如果仔细缕析就会发现,无一例外地都蕴含着善的因子,摇曳着善的花蕾,从而像磁铁那般,牢牢吸引着一代代的读者从中汲取自己所需的精神能源。这些作品或如清泉,浸润人心;或如火炉,温暖寒冬;或如阳光,照耀万物;或如星月,稀释黑暗。

文学中的善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作者的出发点无比良善。作者无论写景写人,还是状物记事,都心怀善意,初衷是温良的,是美好的。也就是说,以善目打量这个世界,以善心对待天下苍生。景或人,物或事,都不过是作者的道具。作者通过组装这些道具,构筑出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界,其终极目标,不是搞道具展览,而在于完成自己对社会的解析,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作者的立场,决定着作品的高度。立场的善与恶,真与伪,无疑与作品的生命力形成了因果关系。善的作品,真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大浪淘沙。这些作品,或歌颂阳光,或鞭挞黑暗,或讴歌美丽,或谴责丑恶,但其动机并无二致,那就是都在期盼人间更为干净美好,憧憬人性更为高尚灿烂。美容师和清洁工各有分工,但殊途同归。

其二,作品的内容一心向善。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文学,皆因文学可以促使人从蛮荒走向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卑贱走向高贵,从尘俗走向脱俗。文学是人灵魂的滋补品与营养剂,它对于人的心理形状与精神模态,有着催化和塑造的功能。既为滋补品,那就需要严肃对待,切不可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地沟油代替菜油,以塑料食品代替米面。好的文学,字里行间总是闪烁并弥漫着善的熠熠光泽,隐含着作者劝善的良苦用心。文学的价值判断,与世俗世界的价值判断并不等同,甚至会南辕北辙。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什么是真,什么是伪;什么值得称颂,什么应该唾弃。不能以世俗的结论为结论,而是要予以重新审视与评估。伟大的作家,无一不是平等与自由的拥趸,无一不是博爱的倡导者,无一不是人道主义者。他们通过笔下的文字,渴求公义,谴责不公,呼唤真诚,蔑视虚伪,传递仁爱,拒绝暴虐,对人对物都充满一种悲悯情怀和怜惜心态。一朵小花,一棵小草,一块砖石,一条涓流,在他们的眼里,皆为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加以护佑和珍视。他们的文字,表象上看起来也许莺歌燕舞,也许污秽遍地;也许万紫千红,也许满纸邪恶,但究其本质,都是希望人世间更加的风和日丽,艳阳高照。作家不是基督,但要有基督的胸襟;不是佛祖,但要有佛祖的慈悲;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既仰望星空,又食人间烟火——当鸡蛋与石头磕碰之时,作家要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与弱势者同呼吸,与劳苦大众共命运,做社会气象的观察者,做人性脉络的解刨者,做民众疾苦的传声筒。

文学是善的载体,更是善的光源。怀有善念,播撒善籽,如此这般,作品才能茁壮而绚烂,孤高而恒久。

猜你喜欢
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