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对我国的启示

2016-05-16 06:03陈佳长江证券
北方牧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存栏屠宰规模化

□陈佳(长江证券)

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对我国的启示

□陈佳(长江证券)

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经历了养殖场数量的急剧减少;养殖场规模的迅速扩张;规模化进程相对减速,场均存栏量趋于稳定,但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存栏比重仍在稳步上升。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度分析,期望对我国生猪养殖业有所启示。

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主要特征是养殖场数量的急剧减少;第二阶段位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期间存栏量超过5000头的大型养殖场开始涌现,主要特征在于养殖场规模的迅速扩张;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规模化进程进入深水区,规模化进程相对减速,场均存栏量趋于稳定,但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存栏比重仍在稳步上升。

阶段一:散户养殖大幅退出,猪场总量快速瘦身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进程正式启动并快速推进,主要表现为生猪养殖场数量急剧减少。

小散逐步退出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生猪养殖场数接近65万,且生猪存栏量100头以下的小型猪场占比达78%。而到1989年养殖场总量减少至30万左右,降幅达50%以上,存栏量在100头以下的小猪场由50万下降到20万左右,占比也逐渐降至66%。小型猪场(生猪存栏量100头以下)选择退出主要源于:小型养殖场因不具备成本优势且无法保证产品品质而难以适应行业整合;80年代之前美国的牲畜养殖补贴政策按照生产面积支付,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小型猪场难享国家优惠,生存艰难。小散的退出为规模化养殖场腾出了空间,加之国家政策的支持,生猪养殖规模化加速发展,存栏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数量此期间增加近12%。

规模养殖初步昭显

由于大量小型家庭农场养殖户的退出,美国生猪存栏总量在80年代经历了大幅下滑,存栏总量减少至历史最低点约5100万头,降幅达24%。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养殖场数量的快速下降,规模化的养殖场受资金、技术等高壁垒条件限制难以迅速填补这部分空白。但该阶段规模化养殖的苗头初步彰显,场均存栏由87头左右显著提升近150头,增长近2倍。

阶段二:猪场存量继续下降,养殖规模持续扩张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驶入快车道,在猪场存量不断减少的同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场均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型和超大型养殖场开始涌现。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的生猪存栏总量一直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该阶段养猪场数量快速减少,由1989年的30万户减少至2000年的8.6万户,降幅近70%。但养殖场规模的迅速扩张有效弥补了退出者留下的市场空白,尤其在1995年以后场均存栏量快速爬升。1986年场均生猪存栏在150头左右,到2000年上升至近700头,增幅达413%。与此同时,生猪存栏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在1986年开始大量产生,总量近8000家左右,到2000年增至近12000家,增幅50%。1996年开始出现出栏量在5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数量在1400家左右,到2000年达到2000多家,四年内增幅45%。

从不同规模养殖场的出栏量占比来看,1988年出栏量1000头以下的养殖场占总出栏的32%,而出栏量在50000头以上的占比只有7%。到2010年,规模在1000头以下的养殖场出栏量占比下降到2%左右,相应的出栏量在50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出栏量占比上升到51%。生猪养殖场能够进行快速规模扩张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小散退出释放了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因为规模化养殖在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供给稳定及产品品质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契合了行业整合需要。

技术革新助推养殖效率提升

生猪养殖方面的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实践是推进美国养殖业规模化变革、提高猪场养殖效率的主要原因。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诸如遗传基因学、营养学、喂养设备改进、医药服务、组织管理等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技术提升和应用推广。例如人工授精技术的采用可以有效提升猪群的基因潜力及种猪的受孕率,1990年该技术仅在7%的养猪场应用,到2000年这一比例增长到23%,2006年达到40%。从另一角度看,大规模的养殖场尤其是育繁一体化的大型养殖场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及采用更为普遍。使用人工授精的养殖场数量2009年占比为20%,但这些猪场的生猪出栏量占比达到84%。其他技术的应用在猪场层面比重一般都低于50%,但其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重大都在65%以上。

技术的革新与实践促进猪场经营效率的不断提高。PSY(母猪头均年产仔数)提升了一倍,由70年代的10头左右增加到20头;同时窝均产仔数由1974年的7只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8.8只左右,产仔效率提高26%。生猪出栏体重也出现明显提高,由之前的245磅上升到270磅左右。这主要得益于规模化的养殖场更加注重繁殖、育肥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成本效益,以获取竞争优势。

专业化养殖成行业主流模式

生猪养殖规模化的不断推进也带来了养殖场的专业化发展。美国传统的养殖场大都属于育繁一体化模式,从种猪繁殖到育肥猪出栏全程参与。规模化的养殖场更多依据生猪的成长周期实行专业分工,不同养殖环节独立经营。根据生猪的生长周期,生猪饲养可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繁殖——仔猪哺育——育肥猪饲养,并依此设立专业的种猪选育场、仔猪哺育场及育肥猪饲养场。第一阶段繁殖,专门的种猪场致力于种猪选育及仔猪繁殖;第二阶段仔猪哺育,仔猪哺育场所提供专门的哺育设施、专业化的饲料和人工照料,经过8~10周的时间,猪仔的体重达到40~60磅后将其转移至育肥猪场;最后,育肥猪养殖场主要负责生猪饲养至出栏标准,育肥过程采用专业的饲料配方和科学养殖技术。养殖场的专业化极大地提高了养殖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疫病的防控。

育繁一体化的生猪养殖场在1992年占比60%以上。随着猪场规模化程度的提高,专业化的养殖方式也不断推广。到2004年,专门的育肥猪场数量已到达80%左右,而传统的育繁一体化猪场数量下降到不足20%。

相比于自繁自养农场,专业的育肥农场在饲料、人工及生产成本等方面效率更高,成本消耗更低。饲料消耗是生猪养殖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专业的育肥场在先进的喂养技术支撑下,其饲料系数相比于自繁自养农场要高出1.65倍。同时受益于规模经济效益及专业饲养人员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猪场在人工效率方面要高出育繁一体化猪场近4倍,总的生产成本可减少37%。

阶段三:规模化步入深水区

进入21世纪,美国规模化相对减速:生猪养殖场数量稳中微降,生猪总存栏量及场均存栏趋于稳定;但在结构上,大型养殖场的数量和存栏占比仍处于稳步上升状态。规模化后的美国生猪存栏总量维持在6000万头左右,整体波动幅度不超过10%。近几年来,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似乎已接近天花板,生猪场均存栏量在920头附近徘徊。同时从生猪养殖场的数量来看,由8.6万户缓慢减少到7万户左右。但从结构上来看,存栏在2000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数量占比进一步上升,由2000年10%增加到16%。存栏结构上,变化比较显著的表现在年末存栏超过5000头的超大型养殖场,这类养殖场数量由2000年的2000家左右增加到2009年近3000家,年末存栏量占美国国内存栏总量的比重也处于稳步上升状态,由2002年的53%增加到2009年的62%。

产业链自下而上压力逆施,规模化养殖势在必行

我们认为,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的根本驱动因素在于下游。为顺应下游终端零售商的规模扩张,屠宰加工企业的整合加速,中游加工业开始通过合同生产方式向大型养殖场协议采购或自行纵向一体化扩张,最终倒逼上游生猪养殖规模化。

屠宰加工企业整合为生猪养殖规模化提供驱动

除具备技术进步、土地资源丰富等一系列客观条件外,中下游屠宰加工企业及零售企业前期的横向整合规模化进程的主要助推因素。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是伴随着中游屠宰加工企业的并购整合实现的。二十世纪60年代,技术的发展、激烈的竞争环境推动了美国屠宰加工厂的并购浪潮,屠宰企业数量急剧下降,幸存下来的成为掌控行业命脉的超级龙头。20世纪之前的美国养殖业在谢尔曼反垄断法案等联邦法案的支撑下还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二十世纪60年代由于IBP的崛起及其引发的集约化作业生产线系统在屠宰加工厂的推广导致竞争局面再次被打破。新的生产方式使得产量大幅提高,成本也得到降低,而那些无法适应变革的小企业和成本高居不下的大企业或退出,或被并购,开始逐渐消亡。

自十九世纪80年代至今,屠宰加工厂的数量下降了56%,以屠宰规模在100头以下的小型加工厂退出为主,降幅达58%。另一方面,屠宰加工厂的平均规模及屠宰加工能力却大幅扩张,1981年总屠宰量在8700万头左右,到2011年上市到1亿多头,扩张近26%;厂均屠宰量增长近3倍,由6万多头上升到18万头左右,行业集中度大大提高。从生猪屠宰厂的结构来看,1981年屠宰量在100万头以上的加工厂生猪屠宰量占比在60%左右,这些加工厂在存量规模上持续扩张,到2011年数量由38家下降到27家,但屠宰量占比上升至90%。大型的屠宰加工厂一般由行业寡头所拥有,到2010年以Smithfield为首的前四大屠宰加工企业占领了国内猪肉屠宰加工领域近70%的市场份额,屠宰加工领域显现出极高的市场集中度。

在屠宰加工企业加速整合的背后是下游终端零售商快速的规模扩张,猪肉零售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前四大零售商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市场份额在16%左右,到2009年这一数据已经超过50%,行业前二十的零售商囊括了近82%的猪肉销售市场。大规模的零售商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并且出于品质保证和降低成本的考虑,他们更倾向于向大型的屠宰加工企业采购,这进一步倒逼加工型企业的整合。

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为规模化养殖形成支撑

经受行业大整合洗礼而不断壮大起来的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为了保持成本优势,并且保证生猪采购的货源稳定性和高品质,开始通过合同生产方式向大型养殖场协议采购或自行纵向一体化扩张。独立的小型养殖场因成本劣势、技术落后等原因无法得到大型采购企业的青睐而逐渐退出或被并购。

合同生产方式——牵线搭桥,纵向协作

在产业的纵向协作下,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场之间的采购交易都通过签订长期合同的方式进行,原来的公开市场交易在很大程度上被取代。合同生产在二十世纪60年代由Murphy Farms首次提出,随后Tyson Foods等公司将之付诸实践,主要分为两种:生产合同和预订协议。

合同生产模式的出现及快速推广主要源于该模式在大规模生猪养殖时代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一方面,生猪养殖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资金需求量大。一般的独立养殖户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或其他资金来源,养殖规模难以做大。而在合同生产方式下,大型屠宰加工企业能够为与其合作的养殖场提供担保及管理服务、猪仔、兽医服务和其他投入,降低了规模化养殖的门槛。另一方面,当养殖户的养殖规模快速增加时,所承受的市场风险也就越大。在合同生产模式下,养殖者收到的是固定回报和生产奖励,实行定向定量的生产,市场风险很大程度上转移到屠宰加工企业身上,从而降低了养殖户承担的风险。

同时,合同生产也很好地满足了采购方的需求。养殖者按照合同要求定制生产,生猪供给在品质、数量、时间、地点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有效保证,产业链效率大大提高。

从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猪场规模分布可以看到,合同生产更有利于大型猪场的建立和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在独立的家庭农场养殖中,近70%的猪场都属于小规模猪场,而在合同生产方式下的养殖场不存在小型规模,都处于工业规模以上(注:美国存栏量在500~1000头的猪场大致归为工业规模)。

随着行业整合的推进,通过合同采购或出售的生猪场均出栏量也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其背后是养殖规模化的相辅相成。合同生产方式下的场均出栏量从1992年到2004年十年左右的时间内提升近三倍,而通过其他方式交易的养猪场,场均出栏量增长较为缓慢。与此同时,合同生产方式也得到快速推广,从1970年到1999年近三十年时间,美国生猪养殖行业合同生产方式下的出栏比例由2%左右上升到60%,而独立养殖模式下降到不足40%。

从总体上来看,养殖户依照合同进行生猪生产的比例以及公司通过提供合同进行生猪采购的比例不断上升。到2006年有20%的仔猪哺育农场和46%的育肥农场依照合同进行生产,而中下游屠宰加工企业接近70%通过提供合同进行生猪采购。

从结构上来看,出栏量在50万以上的养殖场是合同生产方式的主导者而公司也更倾向于向这类大型养殖场提供合同。1997到2006年十年间出栏量在50万以上的农场采用合同生产方式的比例由16%上升到25%,而与这类养殖场采取合同生产方式合作的公司比例由22%上升到40%。与此同时,出栏量在5万头以下的上述两项指标都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前者在5%左右,后者维持在10%左右。

公司自行一体化——量小体大,不容忽视

在行业的垂直整合中,除了合同生产方式的应用和推广外,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同时也通过向上游或下游延伸扩张而进入生猪养殖领域,实践自行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公司内部的垂直整合有助于减少运输成本,有利于产品数量和质量的供给管理、供应链价差管理,减少现货市场的波动,也有利于新技术的采纳与运用等。但这种企业通常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一特点限制了这种组织形式企业的发展。纵向一体化经营的养殖企业数量虽在少数,但其产业集中度很高。2010年,美国前十二大养猪企业拥有的产能占全美国母猪产能近42%。

美国前十二大养殖企业中大都由大型屠宰加工企业通过向上游扩张进入养殖领域,如Smithfield Foods、Triumph Foods、Seaboard Foods等;或由龙头饲料生产商向下游延伸而实现一体化经营,如Cargill,Tyson Foods。这些大型龙头企业利用自身资金、技术优势,能够快速有效地发展大型养殖场,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自身对生猪屠宰加工需求的供给,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提升了规模效益。

从美国生猪销售的方式来看,公开市场交易的主体是出栏量在万头以下的中小型养殖场。而出栏量在5万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主要采用协议合约的方式出售,而出栏量在50万头以上的超大型养猪场42%为经营一体化的屠宰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所有,生猪出栏主要用于自身屠宰加

猜你喜欢
存栏屠宰规模化
4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77.3 万头环比下降0.2%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2020年巴西生猪屠宰量创历史纪录
鸡蛋存栏偏低 价格上涨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病防控策略探析
7月份生猪存栏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A special artist—Pigcasso特殊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