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 尚有一分力,就要发出一分光

2016-05-16 11:53口述王振芳整理王心愿绍兴市文化馆非遗中心
浙江档案 2016年6期
关键词:目连代表性绍兴

口述/王振芳 整理/王心愿/绍兴市文化馆(非遗中心)

我叫王振芳,艺名十三龄童,1933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我与目连戏结缘,决非偶然。我出生于一个梨园世家,祖父王茂源当时被誉为“七邑第一小丑”,父亲王继发是当时知名的老生演员,到我这一代,已经是三代从艺。我7岁(指虚岁,下同)时跟随祖父进入上海老闸大戏院学戏,每天泡在戏碗子里,时时能接触到戏文、天天都有戏看,这样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就产生了对戏剧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戏剧的强烈愿望。

我大概学了两年之后,就开始登台演出了,那时一边演出、一遍学习。9岁在同春舞台(浙江绍剧团前身)登台演出,1945年入“泉源第一舞台”,在绍兴觉民舞台挂牌演出《忠岳传》,饰演岳飞,被观众视为“神童”,那年我13岁,就有了十三龄童这个艺名。

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中我70多年的从艺时光便在戏剧的坎坷发展中悄然而去。在70余年的演艺生涯里,我演过目连戏里的大小角色,从小鬼、施食五殇鬼,到男吊、无常、小和尚等,特别善演《男吊》中的男吊、《调无常》中的无常。回顾自己走过的70余年风雨历程,总有说不完的话和讲不完的事,道不完内心中这份浓浓的“目连情”。

1956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绍兴的目连戏班社应邀赴上海演出,在上海大同戏院演出绍兴目连戏30多场,并受到陈毅市长的接见,我也有幸参与并扮演了一些重要角色。1961年,我应邀到北京政协礼堂演出《男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文化界人士的高度好评,周恩来总理还把《男吊》的七十二吊推介给中国杂技团,并邀请我到中国杂技团传艺,后来的著名杂技节目《绸吊》便由此而来。1976年,为纪念鲁迅先生,我应邀到绍兴、杭州的多个地方演出绍兴目连戏。1981年,时值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我再次被邀请到北京政协礼堂演出了绍兴目连戏。因为自己对目连戏的热情和贡献,我在2008年被认定为绍兴目连戏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目连戏曾被指涉及封建迷信,遭到禁演,仅有很少的折子戏一直在演出,比如《男吊》,从此目连戏的传承发展日愈艰难,甚至濒危灭绝。到了新世纪,目连戏终于赢来了发展的新春天。在非遗保护工作的推动下,绍兴目连戏先后入选绍兴市级、浙江省级非物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2014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然而当前的形式并不容乐观,时至今日,绍兴目连戏的传承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从艺人员短缺、演员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等等,甚至懂这种戏的人也寥寥无几。

长久以来,我始终把保护传承绍兴目连戏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除了尽可能多地参加绍兴目连戏的各类演出活动外,还抽出时间开展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培养青年演员。我在浙江绍剧团工作的时候,就手把手传授戴立峰、杨钦峰两位徒弟学习目连戏《男吊》的七十二个动作。退休后,我虽然慢慢远离演出舞台,但出于对目连戏的无限热爱,我投入到目连戏的传承保护工作之中,根据自己的演出记忆,手写了几十个目连戏折子剧本,如《王婆骂鸡》《张蛮打爹》《罗卜出世》《调无常》等,为绍兴目连戏的传承留下了宝贵资料。此外,受目连戏传承基地马山镇政府的邀请,我自2010年起长年在马山指导民间剧团——马山群乐农民艺术团排练目连戏传统出目,不辞辛苦地担任导演,至2015年已完成20余出排练,使绍兴目连戏得到部分恢复,推动了目连戏民间演出的复兴。此外,根据长期的演出经验,我还积极探索目连戏在新时期的生存方式,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对目连戏的服饰和扮相、音乐等进行探索性实践,增强舞台效果,提高可观赏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我对自己的勉励。岁月不饶人,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但只要我尚有一分力,就要发出一分光。因为是艺术点亮了我的人生,我有责任延续我的艺术生命。2015年,在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协助下,我申报了绍兴目连戏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虽然最终结果尚未知晓,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肯定和荣誉。同时,我真心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单位和社会有识之士关注目连戏艺术,让这个古老的艺术散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猜你喜欢
目连代表性绍兴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绍兴
岁月有大爱
试论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的接受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绍兴大闯关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中国目连戏展演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演出
人文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