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足荒野》他者视野下的救赎与成长

2016-05-17 12:51乔传代
电影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

[摘要]对于女性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电影与文学在不同的领域进行着同样的艺术书写与探索,尤其是电影艺术始终以影像化的方式直接展现着对于女性主义的感性理解。改编自同名自传小说的《涉足荒野》以他者化的上帝视角,展现了女主人公谢莉尔·斯瑞德的精神救赎之旅,以行走的力量表现了当代独立女性追寻自我价值与确定自己地位的决心和毅力。本文从他者视野下的精神救赎与心灵成长入手,以解读谢莉尔实践女性主义的动机和成果。

[关键词]他者视野;精神救赎;心灵成长;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从诞生之初,一直到蓬勃发展的当代,电影与文学艺术始终在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舆论导向和精神指引的作用,在不同的艺术领域进行着同样的艺术书写,尤其是电影艺术始终以影像化的方式直接呈现对于女性主义的感性理解。在当代,女性主义已然成为众多艺术门类追求并表达的最为炙手可热的主题内涵,尤其在美国文化中,女性主义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文化符码。

近年来的好莱坞电影对于女性主义的研究与探索呈现出更适应新世纪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的艺术特征,女性在当今社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男性权威在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的过程中,呈现出岌岌可危的姿态,直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社会结构中取代了男性的位置,极大地超越了自古以来树立的男性权威。自传体电影《涉足荒野》(Wild,2014)改编自谢莉尔·斯瑞德的自传小说,以一种类似于上帝视角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谢莉尔·斯瑞德在行走的力量的驱动之下,在荒野中与孤独和自我对抗,完成自我精神救赎与心灵成长的过程。谢莉尔·斯瑞德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性主义者,在徒步这种充满男性意味的运动中,她挑战了传统,也挑战了男性,证明了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证明自己独立女性的身份。

一、精神救赎:从“精神—肉体—精神”的锤炼

导演让-马克·瓦雷擅于将真实故事搬上大银幕,在真实生活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将具有思想和审美倾向的影像语言推向观众面前,以纪实性的艺术视角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将谢莉尔·斯瑞德的同名自传影像化、搬上大银幕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电影市场与观众审美的挑战,故事情节与戏剧冲突的单一化很容易让整部电影陷入艺术片的缓慢节奏之中,在娱乐文化盛行的当下,几乎可以预见性地得知影片不会在票房上大有作为,更多地从艺术口碑上获得电影工作者与观众的认同和好评。

因此,导演让-马克·瓦雷改编这部电影本身就体现了他在电影创作精神中的人文关怀意识,这一点也与身为影片制片人的瑞希·威瑟斯彭不谋而合。同时身为该片制片人和主演的瑞希·威瑟斯彭被女主角谢莉尔·斯瑞德的精神和毅力所震撼,她以双脚和自己的身体践行的独立女性意志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影片《涉足荒野》当中的谢莉尔·斯瑞德始终在行走当中,甚至有些单调的镜头画面当中,常常只有她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单调的镜头画面、人物形象和台词对白,在影片当中形成了巨大的留白,这也为观众提供了思考与品味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无论是谢莉尔·斯瑞德的自传原著还是改编后、影像化的电影作品,都将叙事重点与中心主题集中在了谢莉尔·斯瑞德精神层面之上。这种创作意识的倾斜也完全迎合了谢莉尔·斯瑞德企图通过徒步穿越沙漠这一极限运动,挑战并磨炼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将自己崩塌的精神世界重新通过实在的脚步,一点一滴地重新建构起来,将精神上的痛苦转移到自主性的对于肉体的折磨和疼痛的感受上。

由瑞希·威瑟斯彭饰演的谢莉尔·斯瑞德,与其说全片展示的是她出于本能和潜意识的自我精神救赎,不如更直观地将影片的内容看作是斯瑞德利用对于自己肉体的折磨,去转移和消解精神压力和精神痛苦的一次尝试。痛苦从精神到肉体再到精神,痛苦在不断的转移过程中逐渐令斯瑞德变得更加坚强,甚至逐渐具有自我排解压力的强大的精神意志,对于精神的痛苦的承受能力也越发变得强大。

然而,谢莉尔·斯瑞德的精神痛苦来源于母亲的病逝。在母亲、弟弟和她共同组成的单亲家庭当中,斯瑞德被母亲的爱包围着,对于她来说母亲就是精神领袖和自己最依赖的人,不夸张地说母亲支撑着她的整个世界。所以,在母亲生前,斯瑞德是一个娇滴滴的乖乖女,有母亲撑起这个家庭并保护自己,并不需要她变得坚强和独立。因此,母亲的病逝令她的整个世界坍塌,不仅她的精神世界完全溃塌,她自己的人生也是充满了黑暗。她的痛苦源自精神领袖的消失,也源自她在成年后与母体被硬生生地分开的巨大的不适应产生的疼痛感。而斯瑞德的丈夫却无法给予她安全感和依赖感。在她的家庭当中,父亲是一个只会带来痛苦的男性形象,并没有将这个家庭支撑起来,而是不断地令母亲受伤,一拳一拳地将这个家庭粉碎。在斯瑞德的认知当中,丈夫保罗无法像母亲一样给予她安全感,并没有男性社会中树立起来的男性权威。在母亲这个精神领袖消失之际,她只能依靠同样身为女性的自己学会站起来,撑起自己的整个世界,唯有依靠自己、锤炼自己才能收获全新的自己。

谢莉尔·斯瑞德的精神救赎是一次发自内心的、具有自觉性和自主性的行为,她倔强而单纯地认为,唯有自己抵抗得住漫漫长路带来的空虚、寂寞、欲望等精神痛苦,以及不断行走给自己肉体带来的伤害和痛苦,她才能蜕变为全新的自己,完成精神疼痛的转移,甚至完全消解掉。唯有让自己的精神实现救赎,她才能原谅母亲病逝对她的“抛弃”,原谅自己因为承受不住打击而导致的肉体与灵魂的堕落,最终成就自己才能得到救赎。

二、心灵成长:欲望的克制与内心的成熟

影片《涉足荒野》正是谢莉尔·斯瑞德独自踏上自己的精神荒原寻求自我和心灵成长的旅程。虽然自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女权主义者,但是刚刚踏上徒步行程的斯瑞德却表现出对于这种身份的不确定性和矛盾性,她虽然不信任男性,不崇拜男性权威,但是她始终无法脱离前夫保罗给予自己的安慰,每次经过一个休息站她都会急于得到保罗寄给自己的包裹和信件,保罗简单却饱含深情的信件似乎更像是给予她继续上路的力量。在整个旅程中,斯瑞德经历了一个寻求与男性的关联、克制自己的欲望的过程。

面对自己的欲望,斯瑞德在踏上旅行的开始并不懂得克制,仍然时常被欲望左右自己的思想。影片开始,斯瑞德在旅店里整理行装,准备上路,能不能用到的物品都塞满了她的背包,最后背包甚至重得已经没办法背起来,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她最终将这个沉重的行囊背起来,起身上路。这段对于斯瑞德整理背包的情节描写,直观地表现了她作为一名女性对于细节的要求,物品越多越说明自己拥有需要被这些物品满足的欲望,对生活细节的要求让她无法对这些物品进行取舍。同时,如此沉重的行囊也隐喻着斯瑞德沉重的、无法放下的过去,耗尽了她的力气,又无法舍弃。背负着自己沉重的行囊与满满的回忆的斯瑞德开始了她的徒步之旅,在开始阶段,她会撒娇似的在休息站表达自己对于柠檬水和薯片的渴望,欲望在她的体内蠢蠢欲动,这些欲望也成为她前进的些许动力。而到了旅程的中段,斯瑞德逐渐表现出对于自己欲望的控制,在经历了漫长的行走、落入冰河全身湿透、夜行过程中被树枝划破眼角等事后,来到休息站收到包裹以后,斯瑞德表现出了对欲望的控制力,并没有消费店员贩售的柠檬水,反而急切地开始阅读前夫保罗写给自己的信件。

似乎保罗是她与过去的世界唯一的关联,透过保罗的信件,斯瑞德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以及这个曾经与自己结合的男人带给自己的安慰,让她更深刻地认清这段旅程对于自己的独特意义。曾经的斯瑞德,无法承受母亲去世带来的打击,开始尝试并沉溺于性爱和毒品带给自己肉体和精神上的快感,然而她越发感受到自己在仿佛动物交配的行为中根本体会不到一丝温暖,而毒品带来的片刻幻觉也会随着时间迅速消散,肉体与灵魂的堕落并没有将她拯救,反而将她推进了无底深渊之中。在一段时间的滥交以后,斯瑞德发现自己怀孕了,然而自己最终无法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勇敢地面对这个生命的到来,无法勇敢地将其生下来,完全证明了她人生的失败,也表现出她内心的软弱与不成熟。

因此,在漫长的徒步过程中,斯瑞德并没有在身体疼痛的作用下感到心灵的疲惫,反而在行走带来的持续疼痛中,越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能够直面自己的弱点,让自己的心灵实现了彻底的成长和蜕变。

三、女性主义:独立性与自我价值的构建

斯瑞德身为一名女性,进行着徒步这种所谓的男性运动,实现了一般男性都无法企及的徒步纪录,与其说她是在挑战着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极限,不如说她在以自己的肉体与精神挑战着传统的男性社会与男性主义,她身体力行地将自己的女性主义观点和自己对于女性主义的执著追求彻底地表达出来。离开父亲的她和弟弟,在母亲爱的润泽下,幸福地长大,在母亲的引导之下,他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却不曾真正体会到母亲积极乐观生活精神的真正内涵。斯瑞德以母亲为精神领袖和参照对象,通过徒步行走这样一种方式,树立着自己独立的女性形象。

《涉足荒野》的开场是斯瑞德在徒步的过程中,走到脚趾甲完全脱落,她亲手将脚趾甲掀开扔掉,并无意中将徒步运动中最重要的鞋掉落山涧,气愤的她发了疯似的将另一只鞋也扔下悬崖,并歇斯底里地冲着山谷呐喊。这种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和情节,先发制人地让观众感受到徒步过程中的斯瑞德,不仅挑战着自己的肉体极限、痛苦极限,还挑战着自己精神上的忍耐极限。向山谷的呐喊,看似是她的发泄方式,实际上是她对自己的呐喊,也是对整个世界的呐喊,她希望通过这个极限运动的挑战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让世界看到她作为一名女性的勇敢以及这种不亚于男性的坚持。因此,斯瑞德始终认为徒步这一行为是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她并不是路上巧遇的记者口中的“女流浪汉”,她是以一名独立女性的身份来完成这段徒步旅程的。

同时,斯瑞德在这种挑战的过程中感受着自己的个人价值,对于退出的克制和忍耐让她越发感受到自己能够掌控的感觉,这种控制力带给自己力量感和价值感。母亲生前,她觉得母亲对她说的话都充满着不可思议和自说自话,直到路途过半,她才感受到这些话的真正含义,母亲能够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其中的美,并在这种美感之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在斯瑞德看来,母亲曾经拥有的短暂人生才是真正踏实的人生,越行走,自己越发能够感受到这份审美目光的可贵。

他者视角让电影《涉足荒野》表现出适应当下的新女性主义的精神内核,斯瑞德在行走的过程中放下过于沉重的记忆带给自己的精神负担和痛苦,直面自己的心魔,在肉体疼痛的增加与精神痛苦的消弱中,寻找重拾自我的机会,也企图依靠徒步来打磨自己过于空虚的人生。在行走的过程中,她寻求着内心的平静,试着放下过去,试着像母亲一样学会享受生活,即便生活是充满痛苦的,也要在痛苦之中感受阳光带来的片刻温暖。这种绝对的女性主义,让谢莉尔·斯瑞德在纪实性的影像画面中个性丰满而立体,叙事节奏的舒缓与叙事空间的留白让整部影片具备更加发人深省的艺术张力,也让该片成为一部彻底的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广泛的解读空间与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伦理拷问与道德冲突——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文学伦理学解读”(项目编号:15Q12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宏维.论他者与他者的哲学——兼评女性主义对主体与主体性哲学的批判[J].江西社会科学,2004(04).

[2]王文斌,刘继保.专题研究:电影理论的现代转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3).

[3]张贾健.控诉被压抑受屈辱的现实——好莱坞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主题[J].电影文学,2009(02).

[4]陶曦,李雯倩.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J].电影文学,2010(12).

[作者简介]乔传代(1980—),男,陕西西安人,硕士,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森太太》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批判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