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戏之经典 扬国之瑰宝

2016-05-18 07:22汇编语诺
科学之友 2016年20期
关键词:评剧豫剧剧种

汇编|语诺

传承Inheritance

听戏之经典 扬国之瑰宝

汇编|语诺

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京剧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中央,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上海市,山东省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京剧院,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上海市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京剧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程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四平调、反四平调、汉调等都从属于二簧,南梆子、娃娃调则从属于西皮。二簧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浑厚凝重;西皮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明快流畅。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使用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子、唢呐等,而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小锣、大锣次之。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现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内部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旦行就有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之分。其划分依据除人物的自然属性外,更主要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

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其中《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野猪林》《二进宫》《拾玉镯》《挑华车》《四进士》《搜孤救孤》《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等剧家喻户晓,为广大观众所熟知。新中国成立后,京剧改编、移植、创作了一些新的历史剧和现代题材作品,重要的有《将相和》《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海瑞罢官》《曹操与杨修》《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黛诺》《骆驼祥子》等。

京剧有“京派”和“海派”之分,不同时期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演员,如清末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梅巧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刘鸿声、田桂凤、余紫云、陈德霖、王瑶卿等,民国年间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杨宝森、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金少山等。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已经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京剧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京剧艺术与当代人的审美距离逐渐加大,观众锐减,上演剧目萎缩,如何实现京剧的保护和振兴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豫剧

时间:2006 类别:传统戏剧地区:河南省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它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豫剧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有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

豫剧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其中传统剧目近千出,历史上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斩子》《牧羊卷》《刘全进瓜》《抱琵琶》《铡郭槐》《红下山》《大祭桩》《借妻》《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唐知县审诰命》等众多传统剧目长期以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豫剧音乐中有四大板类,数十个唱腔板式,数十种调门唱法,其唱腔不仅有多种地方唱调,如豫东调、祥符调、豫西调、沙河调、高调等,还容纳了词格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及曲词为长短句的多种曲牌,在表演和演唱方面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豫剧伴奏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主要包括板胡、二胡、三弦、月琴、皮嗡、笛子等,武场乐器则包括板鼓、梆子、大锣、小锣等。

“四生”、“四旦”、“四花脸”构成豫剧的脚色行当体制,“四生”为老生、大红脸、二红脸、小生;“四旦”为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四花脸”为黑脸、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近现代以来,豫剧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常香玉、王润枝、马双枝、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一批名家,以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将豫剧推向更高的境地。

豫剧艺术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它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我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风尚发生了巨大变化,豫剧的生存开始出现危机。观众数量急剧缩减,表演人才缺乏,许多传统剧目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流派剧目已经几近失传,这种状况急需改变,豫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早落实。

越剧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上海市,浙江省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嵊州市,上海市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改称越剧。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越剧唱腔属板腔体,早期曲调单一,后来吸收其他剧种、曲种音乐,逐渐丰富起来。越剧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主要有尺调、四工调、弦下调三大类,其中尺调又分慢板、中板、连板、散板、嚣板、二凡、流水板等。越剧的角色行当分为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六大类,其中小旦又分为悲旦、花旦、闺门旦、花衫、正旦、武旦六种;小生又分为书生、穷生、官生、武生四种;老生又分为正生、老外两种;小丑又分为长衫丑、官丑、短衫丑、女丑四种。越剧早期演出较为简单,后来搬用其他剧种的动作程式,又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基本动作。1942年,在袁雪芬等的倡导下,越剧一方面吸收话剧、电影的表演方法,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一方面学习昆曲、京剧优美的舞蹈身段和表演程式,使外部动作更细致、更具节奏感。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越剧表演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

越剧有不少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西厢记》《追鱼》《情探》《盘夫索夫》《柳毅传书》《碧玉簪》《三看御妹》《打金枝》《玉堂春》《琵琶记》《孔雀东南飞》等。

舞台美术也是越剧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越剧就开始采用带有中国画特色的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样式结合剧情进行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古代仕女画,款式清新自然,色彩、质料柔和淡雅,对传统戏曲服装作了很好的改进。

越剧在短短百年内发展成熟起来,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迅速传播到华东、西南、华北、西北、中南、东北等地,并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以其典型的东方艺术特征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赞誉。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文化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越剧的生存发展出现危机。

评剧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宝坻区,河北省滦南县 ,辽宁省沈阳市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和剧目,后来又吸收京剧、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并在演出中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评剧的基本样式,这一新兴的戏曲声腔剧种后来又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成兆才是评剧的创始人,也是评剧的第一位剧作家,他的代表作品《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已成为评剧的经典保留剧目。此外评剧还有《王二姐思夫》《安安送米》《马思远开茶馆》《小女婿》《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秦香莲》《杜十娘》等一批代表性剧目。评剧音乐属板腔体,有尖板、搭板、大安板、小安板、三锤、倒板、垛板、流水板等板式,另外还有反调。伴奏乐器分为拉弹类、打击类和吹奏类三种,拉弹类有板胡、二胡、三弦等,打击类有板、底鼓、堂鼓、底锣、大锣等,吹奏类有笛子、唢呐等。评剧唱腔借鉴了京剧和梆子的音乐,分男腔和女腔两种。男腔中创造发展出“老生腔”和“花脸腔”,女腔有众多的演唱流派。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有了生、旦、丑三个行当,后来又受京剧和梆子的影响,形成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等行当。其表演吸收梆子和京剧的身段动作及唱腔,但仍保持着自由活泼的民间小戏特征,富有生活气息。

评剧是东北、华北地区的主要剧种,并流传到西北、西南广大地区,成为一个既蕴含着深厚民间文化传统,又能体现现代审美意识的新兴剧种,同时它又承载了冀东地区的民间文化,深为戏曲史、民俗史研究者所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评剧观众锐减,且有老龄化的趋势,评剧的影响力正大大减弱,应当定出具体措施对之进行必要的扶持。

黄梅戏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安徽省,湖北省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传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脚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目前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

猜你喜欢
评剧豫剧剧种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浅谈评剧的乐队及伴奏
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关于评剧艺术发展的几点思考
评剧《良宵》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