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假”能否让子女常回家看看

2016-05-18 06:08蔡敏
金秋 2016年23期
关键词:探亲假探亲独生子女

文/蔡敏

“孝老假”能否让子女常回家看看

文/蔡敏

北京、安徽、江苏、河南等省市近期开始设立或拟设置专门假期,方便子女常回家看看,在父母身边尽孝。这一假期被舆论形象地称为“孝老假”,一时间,引起社会广泛热议。

日前,北京市在“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鼓励用人单位给予员工在其老年长辈生日、老年节以及需要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时支持探亲休假。

此前,安徽省公布的《安徽省“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安徽省将制定鼓励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子女照顾失能父母带薪休假、经济支持等政策。还有省份已经明确提出,独生子女的父母年满60周岁后,住院治疗期间,给予其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20日的护理假。

“孝老假对于像我这样在外地打拼的独生子女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电话与视频再频繁,也不及与父母同一饭桌前唠唠家常,尤其是父母生病时能在身旁有所照顾。”毕业后留在重庆发展的安徽人李庭飞说,“目前回去一趟,时间有大半部分都花在路途中。如果有这样一个假期,我会非常珍惜!”

在芜湖弋矶山医院实习的尤小旭对这一规定能否落实表示担忧。眼下她在离家两小时路途的城市上班,而医院的调休制度以及工作强度,常常让她三四个月才能回家一趟。

“医生没有普通上班族的双休、春假等,何来孝老假?我一位同事的母亲身体不舒服,看子女那么忙,以为熬熬就过去了,等到发现时已经是癌症晚期。”尤小旭说,“通常我们把排班表看得比日历还重要!”

上海某媒体从业者陈凯姿也有疑问:“该规定出台的初衷是好的,但总感觉是镜中花和水中月。给你孝老假,你就会回家看望老人吗?其实,即便没给假,有孝心的人也会常回家看看。”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出台的探亲假制度,除了在部分国家机关、大型国企还保留之外,如今在很多企业已经名存实亡。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当下职工的工资结构发生了改变,用人单位往往只发给探亲职工基本工资,占大头的绩效工资则会被扣除,这使得不少员工不愿请探亲假。

在上海从事教辅行业的潘琴说:“我们这个行业底薪很低,请多少天的假就等于多少天没收入。刚刚毕业在外打拼,经济压力大,连探亲假都不敢休,还谈什么孝老假?”

“如果员工请孝老假,回家探亲我是接受的,毕竟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请假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会给公司带来压力。”安徽芜湖某传媒公司负责人鲍先生从用人单位角度表述了个人看法。

“此外,如果请假的人不按规定尽孝,跑出去旅游了,孝老假的意义又究竟何在呢?”鲍先生说。

民政部发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则显示,“空巢”化已成为中国家庭较为明显的特点。

“在当下这个老年社会且独生子女数量又多的大背景下,孝老假的出台有必要性,但是有效落实仍需各方面共同努力。”安徽大学社会学教授范和生说。

范和生认为,各地、各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配套措施和细则,比如申请规范、假期工资、轮休安排等。关于孝老假的宣传也要到位,要让职工和用人单位知道,孝敬老人是法定的责任和义务,不能逃避。

同时,完善休假监督与反馈机制,比如回执单、父母评估等,甚至可以用在线视频等方式了解假期情况,以防孝老假变质。

不过,范和生也指出,亲情维系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孝老心”,而并非有无“孝老假”。

猜你喜欢
探亲假探亲独生子女
“被忽略”的探亲假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小品)探亲
徐向前的三次探亲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沉睡中的探亲假
探亲假制度并非“名存实亡”而是“令不行于下”
《探亲之夏》
“探亲假”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