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命定与担当

2016-05-18 09:55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6年2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老妈家庭

本刊编辑部

| 策划人小语 |

2016年第一天,修改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实施,新法明确,国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至此,实行了3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与我们彻底说拜拜了。

以“80后”为主,包括一部分“70后”和“90后”在内的孩子,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总数约有1.5亿,占全国人口的11%以上。这个特殊的“物种”在13亿人口的历史和现实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其中的每个人又经历着怎样的生命故事?

因为独享独占,独生子女曾被讽为                            ,时至今日还常被冠以

等负面标签。但恰恰是这群人,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他们也迈入了独自承担家庭责任的时期,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二孩政策放开,独生子女将很快面临上有四老、下有二小的现实窘境。

若他们真如那些负面标签描述的那样,是难堪大用的一代,又如何承担历史赋予他们的难以承担之重呢?

本期,让我们走近独生子女群体的生活,去看看他们的经历与担当,也权作向独生子女时代告别时的一次注目和巡礼。

讲述者说1

田地万顷,独苗一棵,

因为稀有,自带娇贵

讲述者 | 楠楠(独生女,1985年出生于北京)

我是独生女儿,又是大家族里的长孙女,记得每次全家聚会,一进门,大人们就会欢呼:“哟,大小姐来了!”虽是句玩笑话,却满含着家人对我的重视和宠爱。这种重视,伴随着我的出生就开始了。爸爸在我出生那天写下了这样的日记:

“今天,我们的小天使出生了!全家都很高兴。我们是多么爱她啊!希望她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给我取个好名字,爸妈又是查书、查字典,又是征求各方意见,备选的名字在一个练习本上写满了好几页,今天也成了我家的文物。这样的文物,还包括我穿过的小衣服、盖过的小被子、玩过的小布偶等等。

出生100天,父母郑重地抱我到照相馆拍下了纪念照,以后每年生日,都必到同一家照相馆拍一张纪念照。

爸爸保留着一卷磁带,里面录的是我的哭声。我刚会说话,爸爸就教我说英语单词。妈妈给我听古典音乐磁带,不到3岁,又把我送进一所知名的艺术幼儿园,并用当时为数不多的积蓄给我买了一架雅马哈电子琴。我们幼儿园的演出照被登在了报纸上,爸爸在一片模糊的小人影儿里发现了我,把报纸留了下来。

从一出生,我的生命就被不停地欢庆着、纪念着、标记着着重号,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在用眼神告诉我“你是重要的”,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为我的成长注入了动力。

讲述者说2

超高期待值下的上学路

讲述者 | 松松(独生子,1982年出生于上海)

父母都出生在多子女家庭,基本是散养长大的,到我这儿就不同了,养得精细了,期望值也成倍提高了。因为历史原因,他们没有上成大学,便把这未竟的梦想投注到了我身上。从小,他们在我耳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要上大学,你要有出息。

为了让我上一所区重点小学,将来可以直接报考同一区域内的市重点中学,父母托人、找关系,把我的户口转到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家。我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择校生”,我妈也成了陪读妈妈。重点小学离家很远,古有“孟母三迁”,而我妈何止七迁、八迁—为了保证我的休息时间,她一直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带我生活,学校附近的巷弄,几乎都住遍了。

一日三餐,我妈都是按照我的口味烧;每周末要做“大菜”给我增加营养。为了不干扰我学习,她晚上从来不看电视;本来爱跳交谊舞,因为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我,太忙,也不跳了。

我妈付出这么多,我怎么能让她失望?小学六年级,那会儿也就十一二岁吧,我心里就有一个特清晰的目标:冲刺,考第一,上市重点。通过努力,我真的考上了那所市重点中学,算是完成了我妈的第一个宏愿。上中学后,我妈包下一部出租车,天天接送我;针对我的薄弱科目,一直为我请着家教,直到考上大学。他们朴素而执拗地认准,排除万难,也要让我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上大学时,父母告诉我,他们已经省吃俭用为我攒够了留学的费用。不过,考虑到个人兴趣和专业情况,我最终没有出国,而是在国内读了研究生。

对于我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父母感到欣慰。今天看来,他们将上大学等同于有出息的看法,不免有些褊狭,但他们想方设法、毫不吝惜地为我创造教育条件,的确使我获得了较其他人更为丰富的知识、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多样的选择。一方面,我很感谢他们;另一方面我也体验到,我背负的期待真的很重很重,重得让我无法允许自己出一点错儿。父母为我付出太多,把他们的人生赌注全部下在了我的身上,那份如山的“恩”,重得让我有些负疚。

讲述者说3

他们曾经羡慕我是唯一

讲述者 | 加加(独生女,1988年出生于山东烟台)

我爸出生在农村,上有一姐一哥,后来他成为公职人员,离开了老家。因为城市和农村政策不同,我成了家族里唯一的独生子女,大伯和大姑则分别有两个孩子。小时候,兄弟姊妹都很羡慕我,因为我得到我爸的“溺爱”,他们却要跟兄弟姐妹“争宠”。长这么大,我爸没打过我一下,骂过我一句。如今家里人还常拿小时候我爸惯着我的事情当笑话讲。

四五岁那会儿,一天我看见邻居家孩子骑一辆小三轮车,也想玩儿,就过去对他说:“让我骑会儿行不行?”他没同意。我竟然一把把他拉下来,自己骑了上去。过后人家孩子妈拉着孩子到我家算账,我爸竟然护着我,说我做得对!今天想想,连我也惊诧了。

从小到大,好像没有什么要求是我提出了我爸没答应的,我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和支持。这一点,我的表姐、堂弟们就得不到,家里不止一个孩子,用钱的时候就得考虑如何分配,不可能都花在一个身上。我表姐就向我抱怨过,她读研的时候她弟要买房,父母拿不出那么多,只好让她申请了助学贷款,将来工作了再还。另外一方面他们也有烦恼—小时候吧,要比父母对谁好,长大了又要比谁对父母好。我有个闺蜜家里有两姐妹,她就经常得想,她姐带父母去哪儿旅游了一趟,她是不是也得带着去?过年过节,她姐给父母买什么,她又该买什么?这种比较常常让她觉得挺累的。我家自然不存在这种问题,孩子少,关系也简单,这应该就是独生子女的幸运之处吧。

因为这些“幸运”,我想,我身上会带有独生子女的特性,比如,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决定,不太顾虑别人的看法,同时也受不了无故的责怪、不理解等等委屈。这还是结婚后发现的。

老公不是独生子女,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如果说,我更重视个人的意志、自由和空间,那么,在多子女家庭长大的他,则更重视别人的看法,更重视关系。因为他从小就得到了这样的“训练”,无论做什么都得考虑姐姐怎么想、父母怎么想、其他亲戚怎么想,兄弟姐妹之间有竞争、有不理解也是常事,他早已被“训练”得能一眼看出别人的需求,会本能地满足、讨好别人,在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中寻求平衡。比如他姐姐家有什么事,他就认为把自己的事情搁一边也得先照顾姐姐,生怕有任何不周到让姐姐不满意;而在我的观念里,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这可以说是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不同的成长背景造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吧。

为此,老公常说“你们独生子女就是任性、自私”之类的话,他这么说我当然很委屈,也就常回击他“你是靠别人的看法活着,根本没有自我”。以前,这几乎成了我们相处中的雷区,一碰就炸,幸而经过不断的沟通,我们都更能理解对方与自己的差异,并不能简单地以“自私”还是“无私”来褒贬,也就不再互贴标签了。

讲述者说4

作为唯一也有巨大压力

讲述者 | 明明(独生子,1990年出生于广西桂林)

小时候觉得当独生子女特好,谁要说给我来个弟弟妹妹什么的,我准跟谁急。可是最近我突然体会到,当独生子女压力也够大的。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离开家了,大学毕业后留在广州工作。自从老妈退休后,就一天给我打仨电话,早上还没睁眼,她老人家的电话就来了,打听我吃没吃早饭,准备穿什么衣服;晚上睡觉前,照例得向她老人家汇报今天去了哪儿,和谁去的,干了什么;白天上着班,开着会,她也会不分时间场合地打电话来和我探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时候正忙得焦头烂额,跟她说“太忙了,挂了吧”,她就特不高兴,吊着的脸我隔着电话都能看见。

微信朋友圈也成了雷区,不论我发什么,老妈都立刻追加评论,或者直接一个电话拽过来,下达圣旨、发表高见,搞得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完全被她监视、控制了,恨不得把她屏蔽了。

两代人毕竟有许多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老妈开口闭口常常是“你怎么能这么想问题”“你怎么能和这种人在一起”“你怎么能这么晚不回家”……诸如此类的,让我几乎失去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我要去哪出个差、旅个游,老妈更会表现出特别的焦虑,担心这、担心那,嘱咐的话说上两车,烦得我恨不得不去了。我常常感觉,我的命好像不是我自己的,我好像是在替父母活,他们把我看得太重了,把我当成了他们自己的替身。

这时候我就不免大呼,要是有个兄弟姐妹该多好,老妈的眼睛也不会只盯在我一个人身上!老妈却理直气壮:把你养大我付出了全部!难道问你两句话的权利都没有吗?这可叫我如何作答?可不是吗,父母对我这个宝贝疙瘩可是当眼珠子似的看大的,小时候,新衣服、新玩具,多得家里塞不下,长大了,又帮我在广州买房买车,拿出了一辈子的积蓄……老妈讲话:你就知足吧!要是再来个小的,哪还有你什么事儿啊,不得跟你分财产?

唉,曾经拒斥二胎的我终于也体会到了独生子女身上的不可承受之重。难以想象,将来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对我寄予的关注也会越来越多,我如何做到事事合他们的意,不让他们失望呢?

讲述者说5

自从母亲住院,

我家天下大乱

讲述者 | 林林(独生子,1980年出生于吉林长春)

我和老婆都是独生子女。那天正在单位忙着,老婆突然打来电话,说老妈在公园不小心滑了一跤,摔骨折了,要马上动手术!我一听,脑子“轰”的一下,一方面担心老妈这把年纪了能不能扛得住,一方面还惦记着领导让我写的一大堆文案和等着开的会!我知道,接下来,有一场硬仗要打了。

我请了假飞奔到医院,先找医生问明了情况,然后命令自己冷静下来,安排老妈的事、老爸的事、孩子的事、工作的事……得给老妈办住院手续,帮她买好住院用的洗漱用具、饭卡、餐具、请好护工,还得回家帮她拿住院所需的证件、换洗的衣服,和医生确定好手术方案和手术时间;得马上打电话回单位,安排处理好紧急的工作,找好代替我出差开会的同事,和领导商量推迟上交文案的时间;得想好孩子接下来由谁管,谁接送、谁辅导功课;还得想好怎么跟老爸交代,一方面别吓着他,另一方面,也得想好平时全靠老妈照顾、根本不会做饭的他接下来怎么解决温饱……

事情千千万,能用的兵却只有我和老婆两个。她也在一家外企担任着中层领导,工作非常繁忙。我俩只得交替着请假,跑医院、跑家里、跑单位、跑孩子学校……恨不得变出三头六臂。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老妈刚做完手术,最需要护理的时候,远在江西南昌生活的岳父岳母那边儿也出了状况!岳父的高血压犯了,本来还瞒着我们,输了几天液都下不去,才给我们打了电话。老婆急疯了,可这会儿她要是回南昌,孩子就没人管,无奈,她给在南昌的同学打了电话,拜托人家替她回家看了看情况。

数月后,老妈的伤终于养得差不多了,岳父的血压也控制住了,我们家这场风波才算平息下去,可是想想就心有余悸。为此,我们召开了家庭会议,正式把父母的养老问题提了上来。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卖掉现在的房子,在郊区换套大点的,把父母和岳父母都接过来一起住,这样4位老人平时可以互相照应,有个突发情况我们也不用两地操心了。我知道,养老这场仗,才刚刚开始……

讲述者说6

反哺父母,反哺社会,

是我的愿望

讲述者 | 涓涓(独生女,1977年出生于河南安阳)

在父母身边娇生惯养长大的我如今已经成家立业,做了一个小男孩的妈妈。作为独生女儿,我和父母感情很深,在他们老迈的时候和他们共同生活,对我来讲并不单是责任的要求,更是我内心的愿望。我爱他们,无时无刻不惦念着他们。

在父母的培育下,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立医院做精神科医生。10年来,许多病人在我的帮助下走出了精神疾患的阴影。我多次得到医院的表彰,更无数次受到病人家属的感谢。出于对我自己父母的关爱,也根据我的专业特长,我非常关心老年人尤其是临终者的心理境况。多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公益事业,无偿担任义工,到医院、养老院为老年人做心理疏导,对濒死者献出临终关怀。由于我与自己的父母一直保持着心贴心的亲近感,也特别能理解其他老年人的感情和想法,与他们进行交流的时候,很自然就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他们也把我视作自己的女儿。这样的沟通效果非常好,不仅使老人们减轻了孤独感,我自己也从他们身上收获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父母没有想到我会从一个娇娇女变成今天这样,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都那么富有责任感。我认为正是他们给我的足够的爱,使我有信心将人生的路不断拓宽,有力量将帮助的手不断伸长,能够在独享父母的支持后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反哺父母,反哺社会,我很骄傲。

研究者说:

别再抹黑独生子女

专家支持 | 徐安琪(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

许多夸大独生子女人格缺陷的研究和报道都缺乏科学依据,我们有必要对这个广泛流行的错误加以拨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是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在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等共同文化环境以及时间的“消磨”下逐渐变小或消失的,最终两者会“趋同”。

No.1心理健康状况和婚恋观无差

有学者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比较的49项定量研究所进行的元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无显著性差异。无论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他们的恋爱观总体而言比较积极、健康,恋爱选择更注重感情基础;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在结婚目的、结婚愿望、生育意愿、婚姻观及婚后居住愿望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No.2亲子间的依存关系更深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家庭亲子间的相互依存更甚。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通常将自己的所有期待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在孩子的抚育、教育上更是全身心地投入。成年子女还将获得父母在结婚住房、花费等方面的全力支持,同时也是父母财产的唯一继承人。他们还将获得父母对第三代子女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倾心照料,亲子间的相互援手和情感的沟通、依赖都不逊于以往。

No.3独生子女不是“白眼狼”,相反还很热衷反哺父母

独生子女在亲子关系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给予父母的经济和情感支持也不亚于非独生子女。40%的独生子女在就业后,给予父母的经济支持多于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支持,已婚的、育有子女的被访者更少接受父母的帮助,同时也给予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一项青年择偶标准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男女均对“孝敬老人”的重要性打分最高,在29项择偶标准中的得分都排序第一。这可能是因为被访者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与父母间的依恋、唇齿关系无可替代。尽管青年人更希冀婚后与父母分居,以享受两人世界的自在生活,但他们依然对另一半孝敬自己的父母寄予厚望。

—摘编自《转型期的中国家庭价值观研究》

独生子女在世界

英国:独生子女家庭将过半

目前,英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是47%,到2021年,这个比例将达到50%。

英国肯特大学的社会学家弗兰克·吴迪教授说:“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一个孩子就像是上了保险,这样不仅能实现传宗接代的要求,还不用履行更多的义务。”

德国:独生子女更自信

德国是欧洲独生子女率最高的国家。在东德地区,35%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在西德地区,四分之一(约24%)的孩子是独生子女。

德国当代不少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独生子女从小得到足够多的关注,不仅更自信,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学校里成绩也更为优异。这些孩子从小在家里拥有话语权,喜欢讨论和发言,进入职场后,也常常担任领导职务。科学家们还证实,从小得到更多关注的独生子女,往往说话更早,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无疑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美国:“两极”家庭儿女最多

美国现有大约1600万个独生子女家庭,占美国家庭总数的五分之一。大约18%的已婚妇女在其生育年龄内只生一个孩子,比30年前增加了一倍。最穷的和最富的家庭孩子最多,中产阶级家庭喜欢选择独生子女。

本刊结语

独生子女政策成为过往,独生子女却很可能在人类发展历程中长久地存在下去。我们祝愿每个家庭享有选择的自由,享受亲情的乐趣。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老妈家庭
去外面吃
家庭“煮”夫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恋练有词
“眼瘦了”
寻找最美家庭
外出就餐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