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革:媒体融合的前提

2016-05-23 07:21陈翯世洋
现代交际 2016年8期
关键词:演变媒体融合

陈翯世洋

[摘要]媒体融合(媒介融合)理论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较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发现,几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会促使媒介形态发生较大的转变,如原始社会与原始符号媒介、机械印刷技术与印刷媒介、电子技术与广播媒介、光电转换技术与电视媒介。但是纵观150多年的新闻传播史,没有哪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完全取代了旧的媒体形态。新的技术并不能产生新的内容,每一种媒体形态仅仅是作为信息的加工者,而特定的媒体形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媒体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技术革命 媒体融合 演变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091-02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申,“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可见,媒体融合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媒体融合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媒体融合的历史考察发现,技术变迁是媒体融合的前提,媒体在互联网技术下催生出诸多新形态,诸多媒体形态之间的关系是融合而不是替代。

一、技术变迁与媒介形态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麦克卢汉打开了以传播技术和媒介形态为研究对象的新领域,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生产技术、传播技术对媒介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到了21世纪,人类进入了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社会,媒介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多媒体的融合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原始社会与原始符号媒介

在光与火的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智力发展的不成熟,人与人之间跨越时空的沟通只能通过某些特定的符号来表达特定的信息,这种特定的符号可能是某种乐器的声音,也可能是某种自然现象,抑或是用石头雕刻的图像等。正如詹姆斯·格雷克在《信息简史》中所描述的“会说话的鼓”一般,经过长期的演练,村民们达成默契,鼓声的强弱、击打快慢以及一些共识性短语的重复出现,都能准确地表达信息。再比如,通过火来传递信息。在中国最为有名的事件就是“烽火戏诸侯”,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古代史直接由西周过渡到了东周。最常见的原始符号就是用某种坚硬的东西在石头或是骨头上面留下某些特定的信息,也就是象形文字的起源。比较有名的是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

这些原始符号媒介在原始社会传递信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原始符号媒介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共识体系之中,任何外来因素的介入都会导致信息传递的偏差;再者,人们通过原始符号媒介跨越时空的界限非常有限,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在空间上也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二)机械印刷技术与印刷媒介

最初的雕版印刷术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隋唐时期。公元11世纪,北宋的毕昇(?-约1051)改良印刷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产生使得重复的印刷成为可能,大大提升了效率。公元14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世界多国,大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1450年前后,德国古登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欧洲的金属活字印刷由此问世。1881年,德里希·威克斯发明的转轮铸字机获得专利,并被当时的《泰晤士报》报社成功运用。由于机械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铸字的效率,这台转轮铸字机的铸字能力可以到达每小时六万字。但当时的活字排版仍然没有实现机械化操作,直到1890年美国人发明了行型排铸机,机械化的活字排版才成为可能。至此,机械印刷技术正式完成,并在未来的两个世纪得到了改进,日趋稳定与成熟。

印刷媒介最大的产物就是书籍与报刊的批量化生产。我国开元年间的《开元杂报》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报纸。16世纪的《威尼斯小报》是世界近代报纸的雏形。最初的报纸还保留了图书的基本样式。直到18世纪,报纸逐渐开始摆脱传统图书的样式,采取大篇幅的版面,版面的样式也有原来的垂直版转变为水平版。随着技术的更新,以及扩大销量的需要,色彩与图片也被逐渐运用到报纸之中。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递信息的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人类进入了印刷媒介时代。印刷媒介时代,首先使得信息成为资本,成为一种可被买卖的商品,促进与之相适应的新闻产业的兴起。其次,印刷媒介打破了教会、政府对知识的垄断,公共教育逐渐兴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三)电子技术与广播媒介

无线电技术的理论基础奠基于英国物理学家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1erk Maxwell,1831—1879)他认为即使变化的磁场周围空间不存在导体,空间仍然存在感应电场。如果说麦克斯韦只是一种设想,那么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Hertz)则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真实存在。1896年,为纪念赫兹在无线电领域的杰出贡献,俄国科学家波波夫用“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为内容,拍出了世界上第一份无线电报。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Fessenden,Reginald Aubrey)是世界上最早尝试通过无限电技术传递有声语言的科学家,1906年12月25日,费森登在马萨诸塞州的布兰特罗克镇的国家电器公司128米高的无线电塔上进行了一次广播。广播节目最主要的就是读《圣经》有关主耶稣基督降生的故事;另外还配有小提琴演奏曲,播送德国音乐家韩尔德所作的《舒缓曲》等。这昭示着无线电声音广播的正式诞生。在随后的十几年间,无线电广播技术进行了不断的试验与调试,到了1920年11月,世界上第一家正式营业的商业广播电台KDKA电台正式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开端。在随后的近两个世纪里,无限电广播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早在1999年,美国家庭收音机占有比将近100%。我国的无线电广播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截止到2012年,中国广播的接触率是59.7%,全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51%,广播听众超过6.6亿人。

无线电子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得人类进入了广播时代,人们从原来的无声传播、延时传播,发展到了有声传播、即时传播阶段。与印刷媒介相比,广播媒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传播迅速。纸质媒介对事件的报道要通过编辑、印刷、发放,往往只能报道过去的新闻,丧失了新闻的及时性,而广播媒介实现了新闻的同步语音直播,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二是传播感染力。广播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并配上相应的音乐,使得广播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可以使受众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然,广播媒介也有自身的弊端,比如,声音的易逝性、收听的被动性、形式的单一性等等,但总的来说,广播媒介使大众传播成为可能,完善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传播观念,推动了社会传播事业的新发展。

(四)光电转换技术与电视媒介

1873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约瑟夫·梅通过实验证实了硒元素具有电光效应,就是硒元素可以使任何物体受到光线照射后向外发射出电子。光电转换技术根植于这一理论,并且这也为电视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925年10月,英国工程师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1888—1946),进行了第一次电视公开表演,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无线传播。在之后的十余年间,美国、英国对电视传播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完善。在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电视台。到了1950年前后,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已经建立起了电台。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并开始试播。当时,全国只有50多台黑白电视机。1971年,全国已建有电视台32座。到21世纪初,中国大陆的电视覆盖率高达94%。

电视媒介凭借着其独特的魅力,以及极强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媒介继广播媒介诞生之后,将大众传播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电视媒介在人类传播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声音和画面的同时传播,这对于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是一个根本性变革,人们不需要仅凭文字与声音去想象画面,电视媒介直接将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及时且更富有感染力。同时,电视媒介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特别是随着有线电视(CATV)、卫星电视的出现,各种电视剧、娱乐节目、电视销售等也应运而生。

二、网络技术与媒体融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媒体在互联网技术下催生更多的形态,不同媒体之间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并不是替代,而实现了相互借鉴和融合。

(一)媒体在互联网技术下催生出诸多新形态

互联网最初的缘起是美国为了应对冷战的需要,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提供资金,由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而互联网的商业化转型使互联网真正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本世纪初期,美国已基本跨入了网络信息时代。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加入互联网的序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也就是超过半数的中国人在使用互联网。并且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

在互联网媒体如此发展的今天,媒体也衍生出了诸多新的形态,比如:网络、手机、微信、微博以及各种自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这些新的媒体形态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是互动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更多的是一种单线性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新的媒体形态则更加注重互动性,受众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留言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信息的互动。其二是有选择性,就报纸、广播、电视而言,这些媒体所传递信息是事先准备好的,也就是信息的发布者想让受众看到什么、不看什么,都由这些媒体的发布者说了算,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信息的垄断。而新的媒体形态,由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各种平台的便捷化,使得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筛选,只选自己需要的信息。

(二)互联网技术下媒体的形态不是替代而是融合

刘奇葆在《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一文中提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比如在融合发展的条件下)‘此长彼长的态势。”首先,新的媒体形态是从旧有的媒体形态之中演化而来的。正如传播学大师罗杰·菲德勒所说的一样:“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地和独立地产生的——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其次,通过对媒体形态的历史考察不难发现,纸质媒介没有因为广播媒介的兴起而退出历史舞台,同样,纸质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也没有因为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而消亡,只要融合得好,就会是一种“此长彼长”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3).

[2]刘奇葆.加快推进传统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4(04).

[3]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华夏出版社,2000(19).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演变媒体融合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