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镇中沿街立面环境改造设计初探
——以运漕镇小北门为例

2016-05-25 00:37游晓琴
工程与建设 2016年4期
关键词:古街徽派屋面

游晓琴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历史古镇中沿街立面环境改造设计初探
——以运漕镇小北门为例

游晓琴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以运漕镇小北门为例,从总体现状、历史环境解读出发,对沿街立面环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造对策和手法,很好地表达了地域环境文化特征和建筑特色,对进一步研究类似城镇街道立面环境改造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运漕镇;沿街立面;改造设计;对策

0 引 言

木门、推窗、青瓦以及瓦上不经意长出的几丝绿色,老街居民惬意的生活“画景”,令人生羡。没有了繁华喧嚣,古镇居民如今都真真切切地享受着朴素、恬淡的生活。

1 总体现状

运漕镇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其自然条件优越,东进长江,西通巢湖,水上运输发达,是上游合肥、六安、庐江、无为、巢湖等地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出江的必经之地,历来就是商业重地。历史上为安徽江北八大重镇之首,被称为“小芜湖”。

1.1 历史解读

人文古运漕,生态蓼花洲。运漕镇,一座被水宠爱着的江北重镇,裕溪河、牛屯河绕镇而过,流淌出浓浓的历史韵味,滋养出千年古镇流光溢彩的繁华。

这里既有明初“江北十二圩盐引岸”的辉煌,亦有36街、72巷、48道闸的繁华,商贾云集、市埠繁荣,是运漕镇曾经繁华的真实写照。

“过街木楼石板路,青砖小瓦马头墙”。顺着裕溪河,行走在运漕的老街上,踏上这青石板铺就的古色古香的街道,仿佛回到了那商驿繁华的年代。老街两旁的老屋大都不复先前的模样。运漕的商家大多都是徽商,因此运漕老街上的建筑大多具有徽派建筑特点[1](图1)。

图1 运漕古街

如今,运漕镇奏响了开发千年古镇的序曲,构建以古镇旅游为核心、度假休闲为目的、生态产业为依托的文化生态休闲景区,让这座“水乡明珠”更加璀璨,也为古街中的改造提供了契机。

1.2 现状环境

在运漕大街小巷能明显感受到近年政府在城建发展上的投入,其中一大特色就是对古街的改造。沿着小北门走一圈,古旧交替的现状让人深思。

沿街居民高度评价了政府近年修整过的青石板路,并期望沿街的房子、环境也能得到统一的修缮和改造。他们的想法是:运漕是古镇,房子是老房子,希望整体保持古色古香的韵味,并在入口有地方特色标识。小北门现状有几栋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不少一层的老木房子,而新建的楼房和它们一起显得极不协调。所以确定了这次改造的原则: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当地居民使用服务的,他们的想法应作为重点考虑。

小北门沿街立面环境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① 部分建筑功能落后,生活不便。② 建筑立面色彩缺乏整体规划设计。③ 缺乏建筑立面细部设计。④ 缺乏沿街立面环境节点设计[2]。

2 沿街立面环境

2.1 沿街建筑类型

2.1.1 历史价值较高的古建筑

优点:建筑风格较统一,包含几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徽派元素及历史古韵凸显,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缺点:年代久远,部分建筑出现破损和外墙脱落的现象,安全性、舒适性较差;部分现代元素的插入也使之与原来的古韵格格不入,古建筑上随处搭建构筑物。

2.1.2 历史价值一般的古建筑

优点:清一色的砖木石结构,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建筑价值,可作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古韵氛围的有效补充。

缺点:年代久远,建筑外观损毁较为严重,建筑结构急需修缮,居住安全得不到保障;部分构筑物侵占道路,各种工程管线杂乱缠绕于建筑之间,有安全隐患并影响街道整体形象。

2.1.3 外观较好的现代建筑

优点:建设年代较近,整体质量较好;外观色彩鲜艳丰富,使用混凝土砖石结构,表面有贴砖,有钢铝材质栏杆,窗栏,玻璃铝合金窗户;居住舒适性较高。

缺点:这类建筑与整条古街的风格形成极大反差,破坏了古街的历史风貌和韵味;建筑楼层较高,破坏了古街的天际线。

2.1.4 外观较差的现代建筑

优点:质量比部分古建筑好,偶见部分徽派元素如:斜屋面、木板门;整体风格介于古代与现代之间,建筑高度接近于古建风貌。

缺点:建筑外立面几乎没有作处理,或简单的白石灰粉刷,或构筑材料直接裸露,外观上既没有古代建筑的朴素风味,也没有现代建筑的完整华丽(图2)。

图2 四种类型建筑

2.2 沿街建筑元素

2.2.1 屋面形式多样,含部分徽派元素

部分建筑的屋顶、屋檐仍然保留着古徽派的建筑元素,具体表现上存在着差异:有山墙、鱼鳞瓦、小青瓦等;有的建筑屋顶使用现代瓷砖或大理石材质的瓦;有的檐角作翼状处理,平直亦或斜直;部分屋顶有栏杆,或砖石砌筑成的低矮围墙。

2.2.2 室外构筑物杂乱、缺整体设计

沿街建筑立面上,空调机位、晾衣架、遮阳设施、市政电线等随处可见,未统一进行设计安排,居民堆放随意性大,整个街道环境外观上混乱无序,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代风格的店招也与古街的形象不符。

2.2.3 门窗、雨篷风格不一,缺细部设计

街道两侧建筑门窗都是居民自行安装,其形式也都在朝着现代新式门窗更新变化;门、门板、门框、窗、窗套、窗栏、栏杆以及雨篷的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材质杂乱,整体感混乱,影响整个街道的古韵形象。

2.2.4 墙体色彩混乱、表层脱落

街道两侧的建筑墙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整体呈现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和肌理。部分墙体表面进行了粉刷处理,但有的已脱落;部分墙体建筑材料裸露。此外,每户的立面颜色、材质差异较大,有的水泥粉刷,有的石灰粉刷,有的又贴上各色的瓷砖、小面砖或其他材质[3-4]。

2.3 沿街环境小品

2.3.1 绿化、小品零散,缺规划设计

沿街两侧的绿化都是居民自行栽种或野生的,有覆盖院门、围墙的垂直绿化,有墙壁上的攀爬植物,这些绿化部分已和建筑环境融为一体,其他则为建筑之间的零星树木和草地,整体上缺乏统一的绿化设计。

沿街两侧缺少垃圾桶、坐凳、路灯等环境小品,这些应作为古街改造的一部分统筹考虑,在满足其功能性的前提下,小品尺度强调亲切宜人,并将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符号融入其中,与古韵氛围融为一体。

2.3.2 广告、门联、夜景,杂乱无序

广告在一定程度上为街道增加活力,但杂乱无序的广告也给居民带来视觉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厌烦。街道两侧也存在广告牌和广告语与古镇文化不和谐的现象,如酒店的店招广告遮住一层的部分门窗,电线杆粘贴小广告等。

门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之一,应统一设计张贴位置,使之整齐协调,并与古街的文化相结合。小北门沿街现状尚未考虑夜景设计,目前很多街道环境已经开始注重夜景设计,多少可以弥补沿街建筑色彩设计的不足。

3 改造对策

3.1 传统元素提炼

木门、推窗、天井等建筑元素要提炼和展现,对于景灯、广告牌、景观绿化、雕塑、门联、垃圾桶等环境小品也结合传统元素进行设计选取。

3.2 建筑、环境色彩应用

灰白墙、青砖、黛瓦、桐油色木楼、木门、木窗、青色石板路,宛如一幅水墨画。徽派建筑的色彩以灰白为主,辅以黑、深灰、深蓝,以熟褐、赭石点缀,色调宁静而幽远、简洁而不简单,色彩耐人寻味并能很好地与环境融为一体。

3.3 建筑材料运用

外墙装饰材料痕迹斑驳,严重影响了运漕古镇形象。改造中,灵活利用现代材料或地方性材料,合理地表达出运漕文脉的延续性,如砖木竹石等天然材料造就了徽派建筑,在使用时也尽量保持材料的原有特色,师法自然并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3.4 建筑技术选择运用

通过更换饰面材料、外包立面、更换立面等,改变原有建筑立面混乱的视觉效果。通过改变饰面材料材质或者色彩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建筑立面的视觉形象;或者通过外部造型的变化,比如横竖线条,纹理墙面腰线、窗套、花饰等方面;对于建筑立面构成方式在视觉语言上进行重新组织,调整建筑的比例、尺度等因素,改变原有建筑的立面视觉效果[5-6]。

4 改造手法

4.1 建筑改造

尊重原有建筑的功能性与结构的安全性,大部分建筑均以砖混为主要结构;对大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均采用保留的方式,对屋顶、外墙面、门窗等建筑细部进行改造。

对少部分建筑鉴于整改的可行性小,建议拆除重建。

4.1.1 改造类型

(1) 保留的建筑:对于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保护,在维持原貌的基础上整治修缮。

对于新建建筑,质量较好,但没有考虑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在外观上进行适当的复古、造旧处理,增加徽派建筑元素,使之与整个古街融为一体,如图3所示。

(2) 改建的建筑:质量及外观一般的建筑,加固其功能结构,提高安全性,将屋顶天际线统一处理。大部分外墙面改为喷涂或小面砖,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简洁明快,古朴淡雅。原有的铝合金或钢门窗进行整改更新,结合空调外机处理,形成丰富的立面肌理。

(3) 拆除重建的建筑:小部分建筑物陈旧、安全性差,立面形式与周边建筑不协调,不宜改造,建议拆除,重新设计建造。

4.1.2 建筑元素改造

(1) 屋面:屋面采用小青瓦材料,根据建筑现状屋面的形式和材料的不同采取相应整治措施:

完好型:小青瓦屋面,屋面保存完好,予以保留。色彩冲突的则进行更换。

基本完好型:小青瓦屋面,局部有破损,对屋面进行整修。

破损型:屋面破坏严重,檐口、屋脊破坏严重的需重新翻修。

图3 现代建筑立面整治前后

(2) 斜坡屋顶:传统徽派建筑的坡屋顶运用很灵活,不拘朝向和大小,并且层次感极强。住宅一律使用坡屋顶,保留的平屋面建筑,根据天际线的变化和美观保留修整或改为小青瓦坡屋面。多高层公共建筑尽量使用现代建筑技术及材料,采用与坡屋顶相协调的变形处理,使天际线变化和谐。

(3) 墙体:在现代建筑当中马头墙的使用,没有被忽略,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做了极大的简化,取消了瓦脊,墙头只镶灰边的略作直线转折,部分建筑中甚至只用一条灰边来替代,结构简单却又富含古徽派建筑的韵味。

(4) 门窗:门窗的整治包括门、门板、窗、窗套和二层窗下栏板等。拆除所有钢门窗和门窗上安装的防盗门、防盗网等和改造风格不符的构件。禁止采用外凸式防盗窗或防盗门,如必须安装的则安装于门窗扇内侧及门板内[7-8](图3)。

4.2 环境小品改造

景观绿化结合古代文人赋予高尚品节的四君子“梅兰竹菊”或岁寒三友“松竹梅”设计,使其映衬在白墙之下,似一幅水墨画。

雕塑小品结合座椅、绿化等设置,可选取当地的历史名人或者标志物,既能作为居民或行人休憩时使用,亦能作为观赏、传递文化信息之用。

广告标识的设置应不影响建筑和环境特征,并与其协调,从位置、尺度、形式、色彩多方面出发,实现与小北门古街形象的有机融合。

夜景结合景灯设计,注重人的视觉感受以及小北门沿街建筑形态的质感营造,针对不同的区间,光的强度和色彩将相应变化,从而加强沿街立面环境的立体感、层次感[8-9]。

5 结束语

历经风霜雪雨、兵燹除旧,古镇、老街能够留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一度逼迫其退出历史舞台。某些古镇、巷道、建筑,是人文脉络中的重要环节,它们足以反馈当地的历史、时代的历史、人类的历史,人们没有理由忽视、蔑视乃至无视[10-11]。本次改造设计在解读其形成、发展和现存问题下,通过追寻数百年前先辈的神会意韵,感受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远古传承的生活习俗,因地制宜,通过对不同环境元素进行改造,以达到对沿街立面整体环境的适度保护和改造设计(图4)。

图4 改造后效果

[1] 郑 宏.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233~236.

[2] 孟春芳.关于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的思考——以徐州市中山路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为例[J].江苏建筑,2008(2):16~18.

[3] 方松林.长安区太乙镇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1):258~261.

[4] 何璐珂,程 亮,陆宜旺.浅谈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的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以武夷山武夷山大道市区段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为例[J].福建建筑,2010(8):17~22.

[5] 姚国祥.历史古镇中沿街立面改造设计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2(2):75~86.

[6] 李 光,唐 丽.旧有建筑外立面改造中的现代建筑设计手法探析[J].中外建筑,2012(8):32~34.

[7] 刘 坤.对西安城市更新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思考——以翠华路街景整治规划设计为例[J].中华建设,2009(9):64~65.

[8] 龙珍华.对历史古镇中街道立面改造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0):88~89.

[9] 丁 婧.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研究[J].安徽建筑,2009(6):9,74.

[10] 胡必晖.城市有机更新下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4):182~183.

[11]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遗失声明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阿蓉同志的建筑施工企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遗失。证书编号:皖建安C(2010)0067568。特此声明作废。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张传柱同志的建筑施工企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遗失。证书编号:皖建安C(2010)0067612。特此声明作废。

2016年5月19日

2016-07-06;修改日期:2016-07-11

游晓琴(1985-),女,安徽池州人,硕士,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

TU241.5;TU-80

A

1673-5781(2016)04-0451-04

猜你喜欢
古街徽派屋面
探讨老旧小区屋面防水修缮工程的质量控制
住宅屋面及相关设施修缮改造关键技术
西津渡古街忆旧
古街新韵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坡屋面挂瓦施工技术的探讨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建筑屋面防水及排水设计
传统徽派民居建筑元素设计特征及对现代建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