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勘察工程外业注意事项分析探讨

2016-05-25 00:37李永奎
工程与建设 2016年4期
关键词:外业岩土技术人员

李永奎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岩土勘察工程外业注意事项分析探讨

李永奎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岩土工程中的重要工作环节。工程勘察的成果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安全性和工程造价。因此应确保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质量。一般情况下勘察野外作业具有短平快、突击性强等特点,对岩土勘察工程外业工作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以确保勘察工程顺利保质的进行。

岩土工程;勘察外业;注意事项

0 引 言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岩土工程中的重要工作环节。工程勘察的成果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安全性和工程造价。一般情况下勘察野外作业具有短平快、突击性强等特点[1]。如果在工程勘察外业工作之前,没有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严密的勘察计划,在勘探过程中如果不按照勘察的要求严格的执行,这样就会导致在室内对勘探野外资料进行整理时出现问题,如果重新进行补充勘探,就会给工程带来一定的损失。但是如果不重新进行补充勘探,则无法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一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地上部分一共为5层,地下部分为1层。在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对该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现场的勘察。

2 岩土勘察工作外业注意事项

2.1 外业施工统一描述工作

在野外进行钻探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行编录描述,其划分的正确性对室内资料的整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在大型的建设项目中,现场勘探的钻机设备往往较多,技术人员较多,因此各台勘探钻机的技术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对勘探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和描述,此时记录描述的准确性就直接取决于技术人员的经验和水平,而各个技术人员的经验和水平往往不一致,因此对地基土体性质的判断认知就存在差异,随意性较大[2-4]。对于土体软硬、松密程度的判断仅凭技术人员个人的感觉,比如说,对于同样一个土样,女性技术人员对它的判断有可能是硬,而男性技术人员对它的判断则可能为软。最终在室内进行资料的整理时就无法达到统一的成果,因此这会给室内的整理工作的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在本工程的地质勘探过程中,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在勘探工作开展之前,本工程项目负责人应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统一的技术交底工作,并制定统一的编录形式,对土层性质的认识进行统一的描述,这样可以使技术人员对现场勘探成果的判断有统一的认识。此外,要求技术人员在现场的勘探工作中如果发现特色情况应向相关的技术负责人进行汇报。并且在本工程的勘探现场安排专人进行钻孔草剖面的绘制,对于异常情况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方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加强钻孔勘探。

2.2 依据并灵活应用勘察规范解决地层变化较大的问题

(1) 场地地层变化较大时应及时调整钻孔深度。勘察纲要是外业工作的纲领文件。在地质资料和工作性质彻底明确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设计文件的编制[5]。根据相关的规范可以知道,在地基勘察工作开展之前应充分了解建筑场地和邻近地段已有的勘察报告和工程经验。但是场地的地基土质情况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现场的技术人员根据地层的变化情况对钻孔的设计孔深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不仅需要在钻孔之前收集邻近地基的勘察资料,并且需要在野外工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钻孔深度。比如说如果发现基岩地层、均匀密实的碎石地层时,则可以适当地减小钻孔的设计深度。而如果遇到较深的填土地层或者软的淤泥地质时,则需要适当地增加钻孔的设计深度。

(2) 地基复杂长度不同,勘探点密度不同。在勘察过程中,对于勘探点的布置应综合考虑地基复杂长度和建筑物的具体轮廓[6]。如表1所列为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要求。在外业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相邻钻孔地层变化较大的情况时,则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地增加钻孔的布置密度,从而更加精确地确定地基土层的变化规律。根据相关的规范可以知道,在同一建筑物范围内的主要地基持力层或者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变化较大时,应补点查明其起伏变化规律。

表1 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要求

一般情况下在补孔设计方案中,应根据建筑物的条件选择不同的补孔方案。比如说对于条形或者筏板基础的建筑物应将补孔布置在建筑物内部。对于独立基础的工业厂房,考虑到其柱基跨度较大,则应在柱基分布线上适当的布置补孔。如图1所示为本工程A栋楼和另外一栋B栋楼的补孔设计方案。A楼为一栋采用条形基础的民用建筑,其基础主要分布在建筑物轮廓内,在勘探过程中发现1#与2#和3#钻孔之间相比,地层变化较大,因此在建筑物内部与1#钻孔距离10 m以内处设置了一个补孔。B楼为一栋采用单跨独立柱基的工业厂房,在勘察过程中发现5#钻孔与6#和7#钻孔相比,地层非常差,此时如果采用A楼补孔方案无法达到目的,因此在5#与6#和7#钻孔的柱基轴线上进行补孔,这样 方可达到勘探的目的。

图1 补孔设计方案

2.3 外业施工技术要点

(1) 原位测试质量控制。原位测试是岩土工程勘察外业中重要工作内容,其主要采用的测试方法包括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精力触探试验等[7-8]。考虑到篇幅的问题,以下将对标准贯入试验中注意事项进行阐述。

在本工程中对于标准贯入试验中的试验人员应确保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并且确保有足够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确保原位测试的质量和勘察成果的真实可靠。

对于本工程勘察试验过程中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检验,及时将不合格的设备更换确保勘察施工的质量,如表2所列为标准贯入试验的设备规格。对于标贯试验中孔内的残留虚土在试验之前应及时将其清除干净,之后方可进行试验。

表2 标准贯入试验的设备规格

(2) 取原状土试验和原位测试个数问题。一般情况下,根据规范的要求,对于独栋建筑而言,需要布置的钻孔数量控制在4~8个之间[9]。但是对于地质年代地层厚度较小的土层,如果所布置的技术钻孔数量较少,所取得的原状土样就无法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因此在本工程中负责人技术人员在钻孔之前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取土试样的间距和个数以确保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从而避免事后进行补孔。最后只需要根据技术钻孔的资料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以确保每层土原状土样或者原位测试的个数满足规范要求即可。这样就可以明确建筑地基土的具体情况,确保土层信息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4 地下水位测量的注意事项

地下水位的测量成果直接关系到工程中是否需要进行降水和止水处理,以及具体采取何种措施进行降水,以及设计抗浮数位的确定等[10]。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应对每一层地下水进行认真的测量。在对地下水位进行观测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测量初见水位和静止水位。

3 结束语

结合工程实践情况表明,岩土工程勘察结果直接关系建设项目实施,尤其是对于勘察外业工作更应确保其勘察质量。通过结合某一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对该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现场的勘察。从本工程外业勘察结果表明,其勘察质量及其精度满足设计施工等要求,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实例。

[1] 潘 峰.浅谈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有关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6(9) :14~16.

[2] 赵国华.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6(6) :123~124.

[3] 王国田.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有关问题及对策[J].中华建设,2016(3) :48~50.

[4] 王嘉伟,魏家有.试论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及措施[J].科技展望,2016(9) :69~70.

[5] 张福升,刘其英.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0) :159~160.

[6] 张再根.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见问题探究[J].山西建筑,2015(17) :44~45.

[7] 金俞成,章维迪.探讨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建筑知识.2016(3):37~38.

[8] 廖 林.关于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289.

[9] 何 智.浅议在岩土工程的勘察与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3(14):366.

[10] 马登贤,赵建军.如何减少和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问题[J].中国勘察设计. 2010,(8):68~70.

遗失声明

中城建第六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的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遗失。编号:0271930。特此声明作废。

中城建第六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的一级建造师注册证及一级建造师执业印章遗失。注册编号:皖134101105972。特此声明作废。

中城建第六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遗失。证书编号:皖建安B(2014)0206331。特此声明作废。

2016年1月26日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刘学银同志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遗失。证书编号:皖建安C(2008)0092954。特此声明作废。

2016年1月29日

安徽华瓴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梁毅同志的二级注册建造师证书遗失。注册编号:皖234000804201。特此声明作废。

2016年1月29日

2016-06-07;修改日期:2016-06-22

李永奎(1980-),男,河北唐山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TU195;TU413

A

1673-5781(2016)04-0460-03

猜你喜欢
外业岩土技术人员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基于移动 GIS 的公路工程外业调查系统研究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基于市政管线外业采集命名规则和辅助软件开发
天津市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绘核查
公路外业测量中GPS RTK测量技术的应用探究
复杂岩土工程技术管理实践与思考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
《岩土力学》2014年第9 期被EI 收录论文(40 篇,收录率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