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数赢未来”新经济基因调查

2016-05-25 00:12王运宝
决策 2016年4期
关键词:淮南数据中心

王运宝

云聚淮南,数赢未来。淮南发力“大数据+”,正在实现从煤电能源城到“DT高地”的嬗变,其背后蕴涵淮南新经济的DNA基因。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大数据产业成为这座百年能源城的“故事新篇”,也深刻改变着外界对淮南的固有认识。

在淮南高新区,江淮云产业平台6楼,图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一群年轻人紧盯电脑屏幕,敲打键盘,他们繁忙而有序地整理着土地确权的地理信息。该公司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正在建立农村土地地籍数据库,实现地籍信息化管理,让农村土地确权更加精细准确。图联科技仅用3年时间,从一家地方小企业跃升为全国知名的数据信息公司,成为淮南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生动写照。

从图联科技到江淮云产业平台,再到淮南高新区,最后扩展到整个淮南市,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淮南也正在实现从煤电能源城到“DT高地”的嬗变,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就业从“煤矿工人”变身“DT男”。

从大数据全产业链来看,海量数据的存储是大数据产业1.0时代,大数据应用链、价值链开发是2.0时代,从数据产生到挖掘、应用再到增值后的新数据产生的全循环链条,是迈入3.0时代,是真正的“数字革命”。

如果把淮南放在这个升级进程中会发现,淮南已基本形成大数据战略规划、行动计划和项目谋划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踏出了一串带着铿锵脚步声的足印。

淮南为什么选择大数据?又是如何做到先行一步的?2016年仲春时节,舜耕山铺满新绿之时,《决策》杂志走进淮南,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与三次产业的融合中,发现淮南新经济的DNA基因。

从“互联网+”到“大数据+”

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淮南创造了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一”,即在全国率先将云计算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早在2011年,淮南就提出了“云海战略”;“自2013年列入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来,不断拓展大数据应用”,淮南市长王宏告诉《决策》:“淮南建立了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交换体系,具备了为地方政府、行业部委及大型企业提供一体化整体云服务的能力。”由此可见,经过5年的持续厚植,淮南正在快速接近大数据产业价值爆发的“临界点”。这不仅持续撞击着本刊记者的原有观念,也深刻改变了外界对这座百年煤城固有的印象。

淮南之变的背后,是借力大数据产业推动转型发展的“叠加效应”,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稳增长、强动能。作为资源型城市,受宏观形势影响,淮南经济下行明显。而大数据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主动脉”,释放信息生产力,已成为淮南跨越赶超、赢得发展优势的新经济增长点。

其次是调结构的需要。淮南经济结构长期“一业独大”,煤电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70%,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大数据能够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催生新的经济业态,优化经济结构。

第三是转方式的需要。淮南以优势聚资源、以资源换市场、以市场促产业,大数据、云计算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融合,经济增长方式正发生根本性改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发展大数据产业首先要有数据资源。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的建成,具有标志性意义。

在2011年“云海战略”提出后,淮南的前瞻就吸引了中国移动。2012年初,中国移动谋划在全国布点数据中心,华东区域仅有一个点,因此竞争十分激烈。最终,覆盖华东的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花落淮南高新区。

淮南市政府大数据办公室主任何留进对《决策》分析说:“选择淮南,一是有安全、稳定和便宜的电,且淮南正在推进直供电试点。在国家提出的大数据中心布局上,明确有资源环境优先原则,即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条件,引导大型数据中心优先在能源相对富集、气候条件良好、自然灾害较少的地区建设;新建超大型数据中心,重点考虑气候环境、能源供给等要素。二是淮南很早开始布局大数据、云计算,具有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很关键的原因。”

中移动数据中心项目给淮南带来一连串红利。该数据中心总体规划建设具有2万个机架能力的数据平台,2016年3月,项目一期6600个机柜安装完成;中移动还为淮南预留了1.2万G的互联网出口带宽。

随着中移动数据中心的入驻,对互联网企业产生出强劲的吸引力,淮南趁势与安徽移动公司建立联合招商机制,已与腾讯、网宿、搜狐、优酷等互联网企业,以及徽商银行、邮储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金融客户达成入驻协议。

继中移动数据中心项目之后,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淮南筹建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总投资1.2亿元。为此,淮南与中关村数海数据资产评估中心合作,交易平台于2016年4月上线测试,主要是数据的确权登记、评估、交易等,推动数据资源化、资源资产化、数据证券化、资产可交易。何留进告诉《决策》:“数据交易中心具有强大的带动效应,对数据进行采集、确权、清洗、定价、整合、交易,是大数据领域最前沿的业态,解决的是数据资产确权与估值问题,为交易扫平障碍。该交易中心将作为淮南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建设。”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数海数据评估中心在全国仅设立了四个分中心,淮南是其中之一,其战略地位非同一般。按照淮南大数据产业总体规划,该交易中心将建成面向华东地区的大数据交易中心,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平台。

三重支撑迎来“最好时代”

3月17日,全国“两会”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其中专列一章部署国家大数据战略,赢得业界一致好评,也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创造出重大机遇。

从国家大战略落地到淮南来看,淮南之所以能够做得风生水起,离不开“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支撑。换句话说,淮南发展大数据产业,正在迎来“最好时代”。

先从国家和安徽省的宏观层面看,是政策东风。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同月,安徽省发布云计算产业“一中心两基地多园区”战略规划,淮南是“两基地”之一。另据专业机构预测,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的年均增速将超过30%,带动全产业跨越发展。淮南发力大数据产业,可谓恰逢其时、“钱景”远大。

其次从中观层面看,“淮南坚持‘谁掌握数据,谁掌握未来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大数据发展,已基本构建起大数据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王宏告诉《决策》,对重点项目、高端创业团队、创新平台实施政策激励;在资金扶持上,更是“真金白银”,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在机构设置上,2015年8月10日,淮南市政府成立“大数据办”,这是安徽省唯一的专门统筹协调大数据发展的政府机构。

从微观层面来看,市场主体日益活跃。在淮南,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的推进思路,一大批成长型企业,小巨人、雏鹰、种子期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军”,正在形成。以图联科技、华印机电、科艾网络等为代表的淮南本土企业,以科大讯飞、达实智能、中兴通讯等为代表的招商落户企业,在淮南大数据产业链上创造价值。比如图联科技公司,与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中心,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正在形成地理数据信息加工、处理、整合、应用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国内首家以地理信息数据为核心的产业园。

但图联科技只是一个缩影。淮南先行先试,在国内大数据产业布局还未完全定型的关键时刻,提前落子,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各个领域,到处可以感受到大数据的活跃身影。大数据引发的连锁反应,也犹如“蝴蝶效应”一般,绘就了一幅淮南转型发展的美丽“云图”。

未来,“云聚淮南”又将如何向深度和高度推进?

“有与无、内与外”

背后的聚变效应

在江淮云产业平台8楼,科艾网络科技公司的办公区主色调是明亮的色彩,走廊墙壁上是各种符号和图标,每张桌上都放着平板或笔记本电脑,九成以上的员工是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这里就像是硅谷里的“样板间”。

当200多家这样的创新性企业汇聚后,淮南不仅有效破解了瓶颈制约,还呈现出巨大的“聚变效应”。

首先是有与无,把优势做强的同时把短板拉长。

发展大数据,淮南有什么?对这座百年能源城来说,大数据发展需要的能源,是第一优势,但只有能源不足以吸引企业落户。因此,淮南更要做好“加减法”,即在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这对淮南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何留进告诉《决策》:“淮南作为煤电能源城市,‘互联网+在淮南加什么?具有独特优势的是‘+能源。利用大数据平台和煤电优势,淮南推进能源互联网发展,构建互联网+智慧能源体系建设。”以此为切入点,淮南把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数据智慧融合发展,找到了一条既符合当地特色,又具有战略价值的路径。

一是打造能源大数据中心,对能源企业的数据进行收集、挖掘和处理,产生应用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源数据的价值会越来越突显;二是瓦斯治理的各种数据,依托国家级瓦斯治理研究中心,将淮南打造成全国瓦斯治理数据处理中心;三是煤电数据中心,对煤电行业的数据进行挖掘、整理、交易,可以直接指导生产。何留进介绍说:“淮南要做具有重大意义的大数据,比如电力大数据中心,在农业、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上,电力数据的应用会非常广泛。此外,作为最早能称得上大数据的气象数据,也真正具备了数据资产的属性。”

另一方面,大数据作为新兴产业,必须有人才支撑。淮南通过不同的合作模式,在大数据产业链、应用链、价值链上招才引智,正突破人才瓶颈的“痛点”。

在这个过程中,淮南特别重视创新载体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组建,值得关注。围绕主导产业、高成长性产业,淮南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本参与,采取政府参股、财政资助等方式,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淮南市与合肥工业大学、哈工大、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共建安徽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与安徽理工大学合作,设立众创空间,实现政校企联动,培养大数据应用型人才。2016年1月12日,淮南师范学院大数据学院成立,这是安徽省首家大数据学院。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礼恒的大数据院士工作站也已落地淮南。

其次是内与外,激活内生动力与吸引外部力量有机融合。

在国家级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三板上市企业安徽华印机电公司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合作建设国产卫星应用产业园,“一期主要建设国产卫星综合应用集成服务平台和卫星大数据灾备中心,1200平方米的数据中心和4000平方米的国产卫星应用大数据加工场。在此基础上,打造成国产卫星应用产业园,承载以国产卫星数据应用为核心业务的企业落户。”安徽华印机电公司首席数据官李勇告诉《决策》,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在轨11颗卫星,有一根专线连接淮南,这是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第19根专线,也是唯一的市级应用专线。

采访中了解到,资源卫星数据应用已吸引浪潮、华为、21世纪空间信息技术、爱思拓等16家企业集聚。华印机电与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合作,成为淮南发展大数据内与外辩证法的典型样本。

与资源卫星应用一样落户淮南的知名企业,截至3月,已有科大讯飞、中兴通讯、达实智能、浙江大华、中意之旅、伟东云教育、中关村数海等130多家。

在企业落地的同时,跨区域的大数据合作也已展开。2015年8月13日,淮南市政府与贵阳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探索建立大数据产业差异化协同发展模式,这使得淮南大数据发展站在全国前列,与国家大数据产业先行区贵阳实现“同频共振”。

由此可见,通过一系列战略合作,“淮南初步形成了一馆、两中心、两基地、两工作站和多园区‘的发展格局。”王宏介绍说。这让资本、技术、人才等大数据发展的必需要素,源源不断地向淮南集聚,锻造出一条淮南大数据发展的创新之路。而奔驰在这条路上的主角,是一批创新型企业家。

为创业创新者筑巢

“我欣赏大学生们的那股冲劲,为了一个好的构思可以废寝忘食,忙得昏天黑地,我也愿意和他们一起,开发出更多好的创意。”“80后”韦若愚是壹图科技公司负责人,在英国学习生活8年后,感受到家乡的转型升级,毅然回到淮南,自主创新迈入互联网领域,从微信平台,O2O、软件研发,开始了一系列试水。

实地探访壹图科技的创客工作室看到,一排房间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每天都会有奇思妙想从中产生,还有很多新奇的服务来自于“淮南生活通”微信平台。壹图科技作为淮南市首家、安徽省首批创客工作室,为年轻人提供创意空间。在这里,壹土科技提供资源,年轻人信息共享,迸发着无限的创作激情。

壹图科技所在的江淮云产业平台是一个典型的“双创”平台,这里曾诞生过安徽第一批众创空间。“江淮云”作为淮南市首个电子信息数据产业平台,于2014年1月正式建立,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同年9月平台投入运营。江淮云青年创业园主要发展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呼叫中心、软硬件研发等青年创新创业孵化类产业。截至到3月,江淮云平台已汇聚100多家轻资产企业,其中有图联科技、壹土网络、科艾、画时代等本土企业,还有科大讯飞、中意之旅等外地实力名企。

在一楼360度圆形展示馆里,淮南市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王启超告诉《决策》:“江淮云产业平台紧紧围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行动计划,打造‘百万平米空间、千亿产能园区的发展目标,做大做强淮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大数据产业,形成主导产业集群,带动引领淮南经济转型发展。”

与江淮云产业平台一路之隔,是尖顶红瓦、颇有学院建筑风格的淮南智慧谷。浙江大华公司已入驻淮南智慧谷7号楼。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正在进行硬件设备安装调试和办公场所内部装饰,4月底可进场办公。在这栋楼里,中国铁塔淮南数据(监控)中心将推进通信基础设施资源整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全面整合为中国视图云。王启超介绍说:“智慧谷的7栋建筑中,已经有3栋签约入驻,将来这里的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园。”

以并肩而立的江淮云、智慧谷为圆心扩展开去,淮南市规划淮南高新区20平方公里作为大数据产业的整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成百上千的企业从蹒跚学步的雏鸟成长为遨游蓝天的雄鹰,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当企业大树积聚在一起时,就能汇集成一片森林。在这片特殊的森林里,本土企业家和外来企业家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用“四新”经济描绘出淮南大数据产业的无限梦想空间。

现在流行一句话,“得数据者,得市场”。对淮南来说,一个成长型企业就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鹅”,到2020年,淮南大数据上下游产业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2月25日,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花落贵州,标志着国家级大数据战略平台建设正式启动,对淮南来说,这又迎来了一个重大战略利好。因为淮南已先行一步,申请创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按照淮南大数据的整体发展规划,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将实现“一个目标、四个中心”,即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把淮南打造成大数据存储中心、交易中心、应用中心和服务中心。

云聚淮南、数赢未来。经过5年蓄能,淮南发展大数据产业信心满满。透过大数据的美丽云图,淮南转型升级的新经济基因,也越来越清晰。

猜你喜欢
淮南数据中心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酒泉云计算大数据中心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数据中心制冷节能技术及应用
民航绿色云数据中心PUE控制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基于云计算的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实现与应用
民国时期淮南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安徽淮南地区秋冬茬番茄育苗技术探讨
Overlay Network技术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