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主导文言文教学

2016-05-27 23:55严颖娜
考试周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严颖娜

摘 要: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可谓浩如烟海,其中许多有效举措对文言文教学帮助甚大。但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及观察总结,作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如何使思考成为学生的不自觉行为至为重要。本文主要围绕此主题展开论述,体现“思考”的品质对于文言文教和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以趣促学 以思教学 以勤应学

文言文以特有的语言形式展现先辈的言语方式、生活习惯、精神思想、文化礼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古代文化的瑰宝。传承发扬其文化思想精髓,每一个人都责任重大。作为教育的主体,尤其是中学生更应竭尽全力践行此项使命,汲取古人智慧,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增添个人魅力,扬我文化之风采。那么如何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如何实现以上根本目标呢?

一、 以趣促学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难点,通常被看做“语文学习的三怕之一”,其原因是文言文是当时语境下的特有产物,符合古人的言语思维和表达方式,而远离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情境与交流习惯,因此“弱语境”的存在使文言文处境不甚乐观。中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最初的“串讲”逐渐转化为现今的“探究合作”,可谓上下求索,然而文言文教学仍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并且答案没有完美,只有更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言文的“弱语境”使疏通文义成为攻破文言文的第一道关卡,然而这一点又是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的优势所在。只要“言”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文”的理解掌握就相对明了和容易,而不像有些现代文意蕴深奥隐晦。如何有效解决“言”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中学生来说,肯定会对生涩难懂的言语望而却步,更有甚者束之高阁。笔者曾做过一个关于文言文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据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对文言文感兴趣的学生认为课本上的文言文基本上都关于历史故事,通过学习他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故事、人物,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开阔他们的视野,因此他们对文言文至爱至亲,而不喜欢文言文的学生几乎都因为文言文艰涩难懂,读不通,读不明。因此我们可以以文言文的“故事性强”吸引学生。而且中学课本所选文言文基本上都为经典篇目,要么关于重要史实,要么关于历史名人,这一点足以博得学生的青睐。然而我们必须行之有法,比如教学前,可以播放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热播影视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鸿门宴》、《画皮》、《三国演义》等。并引导学生将影视作品的内容与文本的内容进行对比或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编成剧本,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必会兴致勃勃,兴味盎然,从而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 以思教学

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言道“要思考,不要死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思考”对于“教”和“学”的深远意义。笔者认为如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不断钻研,才是教学的真谛,是教师的首要职责。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思考”是如何体现的呢?

首先,培养学生联想的思维能力。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演变发展而成的,一脉相承,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解决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相关难题。比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而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把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扩展成相应的双音节词,解决文言文的部分语意疏通问题。如《鸿门宴》首句“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珠宝尽有之”,句中“军”可根据现代汉语特点译为“驻军”,“王”可译为“称王”,“相”译为“丞相”,“有”译为“占有”。因此,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以潜在的认知力导航自觉地把相应的古汉语单音节词扩展成双音节词,积极激发联想能力,那么有关词语的解释就可以迎刃而解,而无需死记硬背。

其次,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能力。对比的思维能力包括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文言文的相关语言知识如“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的常见意思”等的掌握,笔者认为对比的思维能力可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一篇课文中出现的相同文言实词的意思是否相同,不同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是否有别。又如一个文言虚词在一篇课文中总共有几种不同的用法,在不同句子中的作用如何等。如《孙权劝学》一文中“见往事耳”与“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两句中“见”字,前者译为“了解”,后者释为“认识”。又如文言词语“从”在不同的篇目中意思截然不同,“木兰从军”为“参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为“跟从”、“小惠未偏民弗从也”为“听从”、“便舍船,从口入”为“沿着”。因此,善于对比的思维能力必可使文言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鉴上两点,善思的教学习惯与品质,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思”主导文言文教学,学生便可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愉悦感与成就感。

三、 以勤应学

本文所言“勤”意蕴深远,不仅可理解为其基本意思“勤奋”,而且在广度上可有所扩展,除“勤读”、“勤背”、“勤动笔”之外,更可包括“勤问”、“勤思”、“勤钻”等更关键之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可见“质疑”和“思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两种品质的实现离不开对学生“勤”的精神品质的培养,从而使“善问”、“善思”成为学生不自觉的学习习惯和良好品质。笔者认为,若教师以“勤”教学,学生以“勤”学习,同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精神境界,那么教育必将呈现新的情景。

综上,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始终贯彻以“思”为主导,这不仅是教学的真谛、教育的本真,更是未来个人能力发展的要求。若我们坚定不移地践行此观点,那么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文言文教学的突破,更是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妙卿.为迁移而教——文言文教学[J].语文学刊,2011,(04):158.

[2]唐连根.略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2011,(09):59.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
不识“文言”真面目只缘身在“剖析”中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