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2016-05-27 00:11冯可敏
考试周刊 2016年35期

冯可敏

1.阅读教学应辨清文中的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是相对一般词句而言的,它是对文章的内容表达至关重要及对文章价值观有重要支撑的词句。没有了关键词句,尤其是一词值千金的“灵魂”词句,作者的思想就得不到充分展示,内容就缺乏表现力,表达就不形象、不生动。在听课中,常常发现很多含金量高的词句,有的老师抓不住,其根本原因是找不到支撑点,缺乏语感。每篇课文都要抓住关键性词句,引导学生揣摩其蕴含的意义。做不到这些,学生捞不到“干货”,理解力得不到培养,文章的精神就得不到领会,自然,学习就肤浅了。而且,这些关键词句都与文章的旨意紧密相关,不拎出它们,教师课堂教学就缺少了抓手,语文学科基础的“工具性”就得不到体现,语文味道也会寡淡,“教文育人”就不能很好地落实。因此,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学生理解课文及教师传递价值观念都十分重要。如《金色的鱼钩》中“威胁”“哽咽”“严厉”等词语和“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等句子,都是文章的关键词句。教师需要结合上下句或上下文帮助学生推测其中蕴含的深意。这些关键词句散落在课文各处,教师只有细心品读、将心比心地“做文中人”,才能发现。

2.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只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教师所讲述的文字资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降低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具体知识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在大量感性素材的影响下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小学生在上课听讲时经常会被其他事物吸引,遗漏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多媒体技术拥有很强的感染力及表现力,能够使学生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条件下获得思维与情感上的共鸣,将阅读知识在多媒体技术的艺术加工后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文字语言转换成生动具体的声音画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意境,加深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

3.关于课外阅读

3.1课外阅读要重视学生阅读“小”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处于阅读的初始阶段,正是进行阅读习惯训练的黄金时期,好习惯一旦养成,就能终生受用。在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阅读内容的指导,而忽视学生阅读当中的一些小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一些阅读小习惯的养成,如一贯地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始至终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简要批注,在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留下思考的痕迹。阅读的“小”习惯还有很多,比如勤交流、敢质疑、会求证,还有精思、博览、积累等,都需要教师在小学阶段就重视培养。

3.2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首先,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每个星期不管功课多紧,我都要抽出一节课给学生看书,我们称之为“阅读课”。让完成作业快的学生先看,接着让全体学生看,然后通过学生发表阅读意见、谈体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多看书、怎么读书。其次,在班上设立图书角,通过竞选,选出专门负责的管理员,让学生选择自己爱读的图书;不定期让学生从家里拿自己的课外书,在班上交流着看。再次,在课前五分钟进行读书交流,当做口语交际的内容。也就是让学生把课外书上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与全班学生进行分享。这样既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熏陶感染配乐

读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要让学生读出诗人独在异乡的思乡情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中很多人既没有独自在他乡的经历,更不明白插茱萸的意义。此时,教师可以播放陈少华演唱的《九月九的酒》,这首歌通俗易懂,音乐哀怨低沉,配上陈少华沙哑沧桑的嗓音,定能打动学生心灵。学生听完这首歌后,感性地体验到作者一人独在异乡的漂泊感、孤独感,教师再配上音乐让学生诵读这首古诗,他们就能体会出王维登高时的思乡之情。

5.针对性地给学生准备一些可以使用的经验技巧

学生阅读能力不高,做阅读题的经验和技巧积累也不多,如果教师能够针对性地给学生准备一些可以使用的经验技巧,则想必对学生也会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小学生阅读基础有限,教师当然不能给学生讲太高深的做阅读题的策略。像答题的规范化的问题,很多学生就对此认识得不够,认为书写、格式、标点等内容对答案没有太大影响。这当然是错误的认识。教师在评价这些答案时,不仅要看内容找要点,而且要对格式卷面等因素做综合考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印象分”,这个分数是无形的,但往往是最关键的因素。在阅读题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思考性很强的问题。像“读了文章之后,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或者是“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题型是学生感觉最难的,因为原文中根本找不到答案,只能通过原文阅读找思维生发点。其实,这类题目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关键要看答案是不是言之有理,表述是不是有条理,联系实际是不是到位。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几条经验。如回答思路: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发表看法—联系自身生活—深化论证观点。答案安排:提出问题(自己的观点)—分析问题(结合原文,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给出结论)。只要答案设计合理、丰满,结果当然就值得期待。

6.在朗读训练中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学习重视朗读和默读训练。因此,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加强阅读方式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朗读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有一定帮助。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对语言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感知,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掌握文本的节奏、语气、语调、基调,还要注意揣摩作者的情感和题旨,透过文本解读,逐步建立对文本的立体感知体系。如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观察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画,然后听配乐朗读录音,再让学生反复模仿朗读,注意体味文本中的高昂、宛转、舒缓、急速等语气的变化。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通过想象回味,感受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等内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