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情,发挥地域优势,探索特色乡村学校建设之路

2016-05-28 18:27李春新
教育界·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江心校本教研

李春新

我们江心实验学校在丹徒区是一所很“特殊”的学校:最偏远的地域——四面环江,交通不便;最少的师生——中小学一起两百多人;最小的规模——一到九年级就都是单轨,班级人数19-35。认清负能量,才能找回正能量,我们从不盲目乐观,然而我们也不会妄自菲薄,我们知道我们拥有的并不比缺失的少,我们有丰厚的自然馈赠:省级豚类保护中心,净气、净土、净水的长江典型湿地原生态,上规模的无公害水果、蔬菜基地——江心洲是一座美丽、生态、“世外桃源”式的江中小岛。我们还有有利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丹徒区教育事业的稳步前进,区教育局领导、教研部门、兄弟学校对江心教育的格外关注——江心实验学校从来就不是孤岛中的独行者。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朴实团结的江心教育人,热爱学生,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任劳任怨。

作为江心教育的教育人,我们一直在思考着要把江心的明天带往哪里。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从校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努力将我校办成特色明显、质量显著的现代特色乡村学校,是我们的回答。

一、 发挥地域优势,深入实施生态教育,体现办学特色

一所好的学校,它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外在的现代化建筑,而是弥漫于校园优美环境的文化气息,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为了体现办学特色,江心的教育人一直艰难地探索着、前行着。从20世纪末开始,我们研究了市“十五”课题——《开放课堂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接着开展了市“十一五”课题《源于乡村生活的情境化教学》以及省“十一五”子课题《江心洲生态家园实践基地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在这些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逐步明白了自己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利用江心的地域优势,打造生态教育,让教育回归自然,让生命在自然中找回属于自己的精彩。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深入地实施生态教育,进一步体现办学特色,是我们新的任务。

江心洲有典型的长江湿地原生态,由于地域的原因,城镇化的影响较小,仍然以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为主,有上规模的无公害水果、蔬菜基地,这是我们的生态资源优势;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融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这是我们的传统。因此,将这一切进行整合、开发是我们进行学校特色创建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树立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基于以上考虑,我从“江岛农业”和“基地建设”入手,申报了江苏省第十批教研课题——《依托江岛农业实践基地,开发和实施校本化课程的研究》。以此着力解决两个问题。① 如何发挥地域优势将农村中小学的环境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② 如何以江岛农业背景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依托进行学校特色化建设。并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利用江心洲的地域特色,开发基于江岛农业背景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本课程,按年级形成有梯度的校本课程教材。第二,利用农业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大自然,开设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农业耕作技能,熟悉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培养学生的农业情怀、环境意识,初步的劳动技能和实践素养。第三,建设一支具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教科研团队,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校本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课题开始研究一年以来,我们挑选了一批勇于承担重任且有一定开发能力的教师组成校本教材开发团队,主体为我校各科骨干教师。编写过程统一要求,分工互作,各负其责,共同完善,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功能,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校本教材的编写以江心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发现美、保护美、创造美为主线,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为呈现方式,最后所展现的教材涵盖“江岛人文”“江岛田园”“江岛美食”“江岛生态”四章节。教材的编写完成,使我校的生态教育,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有了进一步的保障。(附校本教材结构图)

二、 立足校情,开展校本化教研,提高办学质量

学校无论大小,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我校生数少,规模小,我们尝试在“小”上做文章,开展校本化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 建立九年一贯制的校本教研体系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每个年级都是单轨,教学研讨很难开展。以前,各种教学研究都是单兵作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也在思考:小学和初中教师的教学各有特色;小学和初中的教学重点虽然各有侧重,但也有很大的联系;学校小,人数少,组织起来开展教研活动起来相对简单。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发挥这些优势,打破小学部和初中部的界限,成立跨学部的学科教研组,建立九年一贯制的校本教研体系。首先是初中部和小学部互派教师交叉任教,开展集体教研。根据学科特点,我们首先从语、数、外三门学科开始试点。每位教师上教研课,所有的同学科教师都要听课,当天所有的听课教师都要参与评课。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每次教研组的研讨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突破了原有的限制,在一次次的活动中融合、共生,智慧的火花在这里不断闪现,初中教师感受到了小学教学的生动活泼,小学教师领略到了中学教学的深厚广博。

在集体研讨中,让我们这个小集体变成了和睦的大家庭,并从教研走向了科研。我校的青年教师于2012年11月自发成立了一个青年教师学习型社团——奋青俱乐部,以“青春因奋斗而精彩,欢聚为江实寻未来”为口号。着力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团结青年教师,在民主自由、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增强每个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每天有专人负责专题读书时间,每两周有专题读书交流汇报会,每月有论文随笔评选。我们还举办了江心实验学校奋青俱乐部趣味运动会,托运球、百发百中、两人三足、跳长绳……运动会项目丰富多彩。棒棒糖做奖品,高高的领奖台,亮晃晃的奖牌……赛场上到处洋溢童真童趣,一张张笑脸尽情绽放。

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厨艺大赛、环岛自行车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教师永葆一颗童心,教育就能拥有不竭的创造力,每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个体就能在合作与互动中团结起来,学校就会成为一个能量场。

(二) 深入开展小班化教学

这两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大,外迁人口越来越多,我校生数大幅减少,大多数班级人数都在20-30人之间,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机会可以说是不请自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极好机会。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可我们原来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并没有有意识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从2012年开始,我们将生态课堂的建设与小班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老师们认真学习,积极开展小班化生态课堂实验,从改变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从前传统的讲授式模式下,我们常常力不从心,总在感叹,教师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校数学教研组提出:如果将一个班集体看成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并努力在这个生态系统里扶植、促进、构建一个广泛联系、良性互动的立体发展式关系网,我们的教育教学便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这绝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组互助学习。其他教研组的老师紧随其后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惊喜地发现: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的角色在互动中发生转变时,创造就不再是单方面的事,它就变成了无数个点,以及这些创造点之间的碰撞、分裂、融合、变异与发展,像细胞一样拥有了生长的力量。

我校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提问式教学,加大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任教班级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能投入到学习中。

面对困境,只要我们能认清自身,立足素质教育,真正以人为本,激发全体师生乐观、积极的正能量,我校建设特色乡村学校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猜你喜欢
江心校本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周延《虞原璩江心寺诗》
命运的交响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陆羽品水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厨房里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