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省西充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2016-05-28 17:56孙文凯
科技与创新 2016年9期

孙文凯

摘 要:水利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利设施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益。为进一步促进水利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西充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西充县;水利基础设施;升钟灌区;小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9.064

1 西充县水利基础设施概况

1.1 西充县中小河流域水系情况

全县大小河流17条,流域面积50 km2以上的支流11条,100 km2以上的有龙滩河、虹溪河、宝马河、紫岩河4条,由繁多的小溪沟组成树枝状水系。

1.2 全县水利基础设施慨况

全县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 197余处,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库104座,山坪塘1 668口,石河堰358处,机电提灌站234处,其他小微型水利设施4 825余处。

1.3 升钟灌区基本情况

西充县是升钟水库的主要受益区和规划的武都引水灌区三期(蓬船灌区)工程的重要过境区。全县现有升钟干、支、斗、农渠241条,共1 405 km。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西充县水利事业存在“重大轻小”的现象,水利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水库除险、河道治理、安全饮水等项目上。但是,在建设水利设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缺乏投入资金,老化现象与年久失修现象并存,水利建设存在多头管理现象,资金使用率不高,项目安排偏向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落实不合理,项目实施脱离实际,边修建边破坏等。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县排灌渠道损毁率为20%,河道淤积严重,河底不断抬高,这既影响了排水速度,又减少了蓄水量。

2.1 水利基础设施老化严重

西充县水库主要为1960—1979年间凭借农民投入的人力、财力修建而成,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水库相对简单、粗陋。修建时,对水利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且质量得不到保证,所用设施的质量和技术等相对落后。此外,还有57座病险水库未整治,防洪隐患多。

2.2 水利“两低”,内涵外延不足

西充县水利建设始终存在着“两个低水平”——一方面用不上水,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处于世界低水平之列;另一方面又大水漫灌,处于世界用水效率较低水平之列。总体上讲,农田水利创新不足、技术相对单一是制约高效节水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因此,新形势下,绝不能将水利建设简单地等同于已有灌溉技术的普及或推广,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其内涵、发展其外延。

2.3 水利改革进程慢,需加强工程管护

水利改革和水利管理的进程相对缓慢,农田水利发展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水利工程的管护方面,在体制改革之下,中小型水利工程虽然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但是经费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备、人事变动较大、乡镇水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使得水利工程设施出现年久失修的状况,致使投入的成本与利用效率严重失衡。

2.4 资金投入不足,民生水利建设滞后

资金投入不足,民生水利建设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地方财政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投资乏力。②配套资金难以落实。项目实施所需的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③项目前期经费严重不足。水利项目建设从勘探、规划、立项、设计到实施等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经费,然而,经费紧张使得项目的实施进度大大减缓。④多元化投入机制仍处于形成当中。鉴于水利建设具有多种不利条件,比如投入资金多、风险高、回报低等,水利建设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难以形成。

2.5 水法律意识不强,依法治水任重道远

全社会水法律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水资源管理不严。取用水单位法律意识不强,对工农业用水实行粗放管理,致使水资源利用率较低。②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交通工程等大型生产建设项目和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的施工造成水土流失加重,河沟水渠淤积加速,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效用的发挥。

3 建议

3.1 做好科学规划

做好科学规划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做好“十三五”规划,实现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的有效结合。②制订科学的规划,促进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发展。这就需要县农建办根据农田水利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水利发展规划,同时,明确各部门、各乡镇的责任,统一协调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等,从而提高资金使用率。

3.2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建立乡、村、社各级管护机构,对水利工程的安全管护实行目标考核,做到组织机构健全、责任分工明确。同时,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②加大投入,推进小微水利工程病险整治工作有序开展。遵循“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适当收取农业灌溉费;引入市场机制,加大小微水利设施的拍卖、承包、租赁力度,将日常管护责任落实到承包人。根据财力的增长,逐步加大县级财政对小微水利的投入。③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督查工作。

3.3 加强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稳定现有水利技术人员,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其创造性不断提高;增加技术人员的编制;并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统一的整合和调配;加强在职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3.4 加大财政投入

要依靠公共财政,同时扩大各级财政的投资规模;由县、乡镇政府设立专门的水利工程专项补助资金。加大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以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促使金融机构

帮助并支持农田水利建设。

3.5 加大宣传力度

要多形式宣传水利建设与群众生活生产及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逐步树立群众的本位意识。积极引导群众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使广大群众参与到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中,提高群众建设水利工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宣传水利建设的相关方针政策及管理中的经验,从而营造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氛围。

〔编辑:刘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