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情绽放的西藏民间工艺
——酥油花

2016-05-30 10:13
山西青年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西藏

刘 峻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尽情绽放的西藏民间工艺
——酥油花

刘峻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西藏传统民间艺术“酥油花”是中国特有的、具有强烈民族气质和风格的艺术形式。酥油花的制作工艺复杂,题材内容丰富,对藏民族的历史、宗教、生活和艺术等有着其特殊的文化传播功能。

关键词:西藏;民间工艺;酥油花

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海洋中,“酥油花”是藏文化独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艺术。酥油花除盛开在藏胞的日常生活中外,最集中展现的地方是寺院、护法神殿。特别是有喜事临门、节庆典礼时,千姿百态的酥油花展现出藏族人民五彩缤纷的生活、热情洋溢的歌舞、精湛高超的技艺,以此敬礼神佛、祈愿吉祥如意,祖国富强。[1]1991年1月12日,青海省塔尔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的大型酥油花《文成公主进藏》,震动了首都各界,参观者川流不息,赞不绝口。[1]称酥油花为“藏传佛教艺术之瑰宝”当之无愧。

一、酥油花的来历

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是“十五贡品”。关于酥油花的来历,传说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联姻,带去著名的释迦牟尼报身像(12岁馏金等身像,通称觉卧佛)、大量佛教经卷和能工巧匠。文成公主虔信佛教影响了松赞干布,使其“广兴正法”,成为吐蕃史上第一位信仰佛教的“法王”。《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文成公主精通卜算和勘舆术,认为蕃地雪国是女魔仰卧之形,“俄塘湖是女魔的心脏,必须填平此湖,在它上建立神殿”,即兴建了大、小昭寺。并将觉卧佛像供奉于小昭寺。[2]按照印度传统佛教习俗,供奉佛、菩萨的贡品有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六种,以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然而,时值天寒地冻,无花可采。文成公主即命她带来的能工巧匠,用藏民食用的酥油调入颜料,做了一束花,替代鲜花敬献于佛像前。从此,酥油花便作为敬佛的贡品,在青藏高原流传开来。后来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将觉卧佛像移奉进大昭寺,将尼泊尔尺尊公主带到拉萨的释迦牟尼八岁“不动佛像”请进小昭寺。

在《宗喀巴传》记载中,酥油花是宗喀巴做的,首先献给了大昭寺觉卧佛像。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明永乐七年(1469年)正月,在西藏帕竹地方政权的支持下,宗喀巴于拉萨大昭寺首次发起举办发愿祈祷大法会,藏语称“默朗波钦”,汉称“传昭法会”或“大昭”。大法会开始前,有一天宗喀巴梦见佛祖释迦牟尼向善男信女们撒花雨,于是便产生了在大法会开始后,向释迦牟尼每天六供之内敬献鲜花的愿望。但因时值隆冬,哪会有盛开的鲜花?宗喀巴自幼是制作小型佛像和各种擦擦的能手,看见食用的新鲜酥油,萌发了灵感,便动手制作了一束花朵,在正月初一,供奉在觉卧佛像前。大法会期间,大小酥油灯齐亮,数百盏金灯、银灯和黄铜净水碗在灯光下灿烂夺目,酥油花香味浓郁,与月色和灯光交相辉映,僧俗众人十分赞叹,自此,也就有了“酥油花灯”之说。

而将人物传记、传说故事、花卉风景、飞禽走兽塑造成大型酥油花供节日庆典观赏的礼俗,传说起始于宗喀巴大师。他于拉萨大昭寺首次发起举办发愿祈祷大法会期间做了一个梦,梦见荆棘变成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无数奇珍异宝,五光十色,绚丽多彩。醒后为了再现梦境,即组织艺僧用酥油塑造梦中奇景,供奉给佛祖。从此成为习俗,年年正月十五供奉。

传说毕竟是传说,然而藏传佛教各寺院自古以来都有展示酥油花的习俗,只是制作水平、规模大小不尽相同而已。

二、酥油花的制作工艺

(一)原料的准备

酥油花是一种以酥油为主要原料的油塑工艺。而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是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出的黄白色油脂。大约20公斤可提取1公斤,再将油脂浸泡于冰冷水中,反复搓揉,去掉其中的杂质,使其成为纯净、柔软、光滑、细腻、乳白色的膏状,不仅可塑性极强,而且清香扑鼻,将其分成若干份,分别加入五颜六色颜料,再揉再搓,直到油色融为一体,透明净亮为好。好的酥油原料,艺僧用起来得心应手,塑造的工艺品也会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精巧玲珑,可与上好的脂玉雕塑并肩媲美。寺院的酥油大多是信众捐赠的。象塔尔寺的酥油花灯节每次都要用500斤左右的酥油。

(二)酥油花的制作

酥油花的制作,工序复杂、时间长。从原料准备到展出(从藏历十月到正月十五),历时三个月之久。完成一套作品,通常需要六道工序: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盘、开光。在塑造之前,油塑艺僧需先沐浴,然后进行祈愿、颂经之宗教仪式。仪式毕,掌尺师傅和艺僧先选定题材,然后对题材进行构思、设计、布局、定稿。掌尺师傅根据题材内容,分别分配给擅长于人物、花卉、动物、建筑等塑造的师傅,再由他们带领各自的徒弟,在零度以下的阴暗房中开始工作。由于酥油的融点低,15℃会变形,25℃会融化,因此,艺僧们在捏制酥油花时,要不时地把手浸入雪水中或抓冰块,以保持手指冰凉。常此以往,艺僧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病,有的甚至残废。如果没有对佛的虔诚之心和献身精神,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在艺僧的心中,冰冷指尖捧出的千姿百态的酥油花讲述着尘世的幸福、吉祥和佛世界的五彩缤纷。

首先,扎骨架。根据所拟定的题材内容精心设计,用软草束、麻绳、竹杯、棍棒等物捆扎成大小不同、上下左右及前后空间有别的不同形态的骨架,完成塑造的基本模型;其次,制胎。也称做胚胎。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来的酥油花掺进麦草灰,用棒反复捣、砸,使其成为具有弹性、灰黑色的油泥原料。用此原料在骨架上塑造成型,虽然粗糙,但要求准确无误。然后,由掌尺师傅按照设计图对所塑胎体的形态、尺寸大小、相互结构比例等进行审验、修改后才算定型;第三,敷塑。将备用的五颜六色的油酥原料,按照不同部位的需要,仔细地涂塑在做好的胎体上,要是塑造红花绿叶或是玲珑剔透的玉石翡翠,则直接用彩色酥油一次塑成。第四,描金束形。通过运用不同粗细、色彩的线条,采取简练、流畅、刚柔并济的手法,描眉点睛,勾勒晕染,描金饰银,塑花点蕊等,使所塑物象神韵栩栩如生;第五,装盘。将塑好的酥油花,按照设计的总体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的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使其前后立体悬空,高低错落有致,布局成花卉、禽兽或人物故事画面,俗称“酥油花架”。展出时,“酥油花架”用长杆撑起,高者可达十几米。制作完成的酥油花架面要向前倾斜20°左右,一是便于观者可观看到全景,二是当酥油融化时,上面的融液不至于弄脏下面的造型。通常,制好的酥油花因气温的影响,每年都要重塑一次。塔尔寺于1984年修建了酥油花馆,通过空调电器,可使酥油花一年四季“常开不谢”,供信众和游人欣赏。每逢酥油花灯节,10多万省内外信众和游客来到八瓣莲花山下,目睹塔尔寺酥油花灯盛况。最后是开光。完工的酥油花,展出前均要进行颂经开光,使本尊或佛、菩萨附于上面而产生“加持力”。

三、酥油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酥油花的表现形式有具象、抽象的分别。具象的以内容可分为象征吉祥的花草、龙凤图案,供奉神灵的七珍八宝,特定意义的神佛造像以及飞禽走兽等等。抽象的既原始又很“前卫”,如象征大欢喜的酥油塑颅器,大胆夸张,荒诞怪异,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力。另外,遇有特殊需要,也可把酥油敷塑在风干的羊头上,由于材料形态真实,加之油塑工艺精妙,塑成的酥油花羊头栩栩如生。

酥油花的制作常因事而发,题材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宣传佛教方面的佛、菩萨像及生身传说故事,展现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故事,反映现代生活气息的景象,活跃生活的神话和民间传说的故事、戏曲以及象征勇敢坚强、追求幸福吉祥的花卉盆景等等。

通常,各寺院每年展出一次,每次一个主题,内容年年换新。最有名的当属塔尔寺。塔尔寺酥油花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从开始仅用以宣扬佛法的纯宗教艺术逐步发展到通俗化、时代化,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从初期的单塑方法逐渐发展为单塑、立塑分别与浮塑相结合,花架和盆塑相衬托的多种方法。这与塔尔寺建立了上、下两个酥油花院,师徒传承,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油塑艺僧分不开。两个花院的艺僧,凭着对宗教的虔诚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互相切磋技艺,取长补短,技艺精益求精,花样年年翻新。今日塔尔寺酥油花,动辄人物、走兽上百,亭台楼阁数十;小者有十多毫米的花鸟鱼虫,大到两米左右的菩萨金刚,个个精雕细塑,形神兼备。由于不受时空约束,酥油花可以大场面表现复杂的内容、场景,可将几十个故事情节以连环画的形式,纵横交错呈现在一个画面上,繁而有紊,浑然一体。如大型酥油花《释迦牟尼本生故事》、《文成公主进藏》等。

四、酥油花的文化传播功能

不论酥油花的构图多么复杂,手法多么讲究,技艺多么精湛,最终都有一个主题,借助这个主题,酥油花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有的文化功能。首先,酥油花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功能。扎根于信仰中的酥油花艺术,自产生以来,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以其灵活的表达形式,较强的叙事性、富有哲理的传说,对佛本生故事为主要内容进行宣扬,成为宗教启蒙和人生哲理最通俗的教化方式。如《释迦牟尼本生故事》、《释迦牟尼十二行传》、《莲花生本传故事》、《宗喀巴本传故事》等。其次,可以用形象化的图释手段,使西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再现。如1957年的灯节上,塔尔寺展出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和达赖、班禅三人倚栏眺望,栩栩如生。1963年、1980年的灯节会以及1990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的《文成公主进藏》,反映了汉藏民族,自唐蕃联姻起,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往,彼此和睦相处,亲如兄弟的友谊万古长青。第三,可以紧跟时代的旋律,捕捉时代的信息,反映现实的生活。如《开山修路》、《农业丰收》等。第四,酥油花的文化娱乐功能。如反映藏戏《智美更登》、《卓娃桑姆》、《诺桑王子》以及反映神话传说《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等。第五,表达藏族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象寓意深刻的各种花卉盆景《常青古松》、《艳梅迎春》、《牡丹向阳》、《傲寒秋菊》等。第六,酥油花的商品化功能。如西藏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康雄乡的农牧民,在藏历新年之前,会制作各种大小不同、内容有别的酥油花,到县城等地出售。现今,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制作酥油花的县、乡和农牧民越来越多,不仅发展了经济,增加了收入,丰富了文化生活,也使酥油花的技艺得到传承。

艺术起源于劳动,而生活则是艺术的源泉。那些千姿百态的酥油花,带着出自高原雪水的清香,融入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信念,热情洋溢的祝愿,五彩缤纷的生活,美丽心灵的歌舞,在雪域高原上争芳斗艳、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余友心.心花怒放—西藏酥油花[J].中国国家地理,2005:174-175.

[2]蒲文成,王心岳.汉藏民族关系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53.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068-02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农村民间工艺在现代家具中的应用与创新——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
我们一起去西藏
梅州举办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工艺的传承分析及阐述
神奇瑰丽的西藏
立足发展民间工艺的大师工作室运转模式研究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