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通中西,以弘慈善”——中华慈善博物馆开馆

2016-05-30 10:48
社会与公益 2016年9期
关键词:慈善家南通慈善

9月1日晚,中华慈善博物馆在江苏南通正式开馆,1600多件藏品首次出展。该展览梳理了从先秦时期至今,共2000多年的中华慈善发展历程,向观众展开一幅漫长的慈善历史画卷。

>> 1600件展品展中华慈善发展历程

中华慈善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民国风格的建筑。它的选址和慈善还颇有渊源。100多年前,南通籍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和慈善家、中国首家公共博物馆的创立者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100多年后,纱厂旧址便成了中华慈善博物馆的所在地。

踏着镌刻有100个各种字体的“善”字大道,便开启了一扇慈善之门,处处散发出博爱之光。

中华慈善博物馆陈列分为慈善思想、慈善历程、慈善组织、慈善人物、当代中国慈善事业、港澳台及海外华人慈善事业六个板块。博物馆馆长陈坚告诉记者,目前馆内展出的陈列品,共1600多件,其中实物和图片各占一半。展览梳理了从先秦时期慈善萌芽开始至今,共2000多年的中华慈善发展历程,向人们徐徐展开一幅漫长的慈善历史画卷。

寓意儒、道、佛三教同归于善的“混元三教九流图”大型瓷盘,反映范蠡慈善生涯的画作,古代帝王推崇的行善积德、好善唯优品行的匾牌,历代思想家关于慈善的论述,国家领导人捐赠希望工程的收据……一件件实物和图片,博爱花卷,由此展开。

泛舟之役、药方洞、方婆遗风、丁戊奇荒……这些历史上有名的慷慨解囊、行侠仗义的故事,通过情景再现、场景复原等形式,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一条仿古街道上,救助孤苦穷人的福田院、为行人免费摆渡过江义渡局、为落水者提供救助的就剩局、收养弃婴的育婴堂……古代出现的一个个慈善机构,也通过建筑和雕塑形式给人们传递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慈善传统。

在展厅的玻璃橱窗内,一辆连油漆颜色都几乎看不出来的脚蹬三轮车,静静地伫立。它的主人,便是靠蹬三轮载货帮助300多名贫困孩子上学的天津老人白芳礼。如今,老人的三轮车被从天津征集来后,在博物馆内永久陈列。看到这辆车,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炎炎烈日下,老人坚毅前行的背影。此外,靠修车攒钱行善、捐款10多万的南通修车老人胡汉生,走街串巷靠磨刀赚取微薄收入还慷慨捐款的磨刀老人吴锦泉……“平民慈善家”使用过的物品,由此登上展示慈善的舞台。

>> 贝叶经的故事

在博物馆一楼陈列厅内,有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真品——一片片棕榈叶上密密麻麻地雕刻着傣文的贝叶经。这部有着“佛教熊猫”之称的贝叶经创作于明代,共13册,距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经书每叶长48厘米,宽6.5厘米。贝叶经讲述了世尊佛祖前世——傣族王子维先达腊乐善好施的故事。

这个经书的征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在馆藏文物征集时,民政部提供了一个线索,云南有个贝叶经可能是不错的藏品。在云南省民政厅的联络下,发现贝叶经在一个私人藏家手中。可无奈对方要价太高,博物馆买不起。真品买不起就想到复制。西双版纳语言研究所所长岩香帮忙找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复制。“懂傣文,又会这种雕刻艺术的人年龄都很大了。结果复制到一半老人去世了。”博物馆负责西南地区文物征集的蒋敏健说。换个人字迹就不一样了,这可把人急坏了。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民政部门又传来消息,在另一位收藏者手中,也有同样的明代傣文贝叶经真品。这样,蒋敏健等人才顺利抱得文物回到南通。

>> 张謇的理念,六年的努力

南通市政协主席、慈善总会会长王德忠说,南通有着广博深厚的慈善文化。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张謇先生就曾提出“祁通中西,以弘慈善”的慈善理念,并相继创办了溥善堂、养老院、盲哑学校等一批慈善公益设施,南通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发祥地,在中华慈善史上占据一席地位。近年来,南通的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莫文隋”、“爱心邮路”、“江海志愿者”等爱心群体和“中国好人”宋英、“201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磨刀老人吴锦泉等先进典型享誉全国,南通两度获得全国慈善最高荣誉——慈善“七星级”城市。

中华慈善博物馆馆长陈坚介绍说,中华慈善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民国风格的建筑。2010年5月,民政部同意中华慈善博物馆落户南通,2011年5月15日,中华慈善博物馆筹建工作正式启动,它选址慈善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旧址,占地面积约40亩,地面建筑面积约18000平方米,总投资约2.78亿元(不含藏品征集和开办费)。目前馆藏2900余件古籍、书法作品、牌匾、器具等实物,以及8300多张图片。

猜你喜欢
慈善家南通慈善
不舍放开那双手——怀念旅港慈善家郑兆财先生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慈善之路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慈善义卖
慈善家田家炳奉献教育薪火相传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