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缘起及其现实意义

2016-05-30 13:11陶小雪
党政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成果理念发展

陶小雪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人民期盼的直接回应和郑重许诺。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全会对共享发展理念所做的阐述紧扣民心、内涵丰富。

从共享发展的范围来看:实行共享发展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和最现实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从经济层面看,共享发展涉及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经济活动、发展成果由全体成员分享以及收入合理分配等问题。从社会层面看,共享发展致力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人口的均衡发展。由此可见,不论从经济层面还是从社会层面看,共享发展的范围都集中在与人民生活和幸福紧密相关的民生领域。

从共享发展的水平来看:一是低水平的共享发展,低水平的共享发展就是让全体人民摆脱贫困。脱贫扶贫只能做到保障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二是高水平的共享发展。是指在实现全体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比如完善普惠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制度,建立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体系,缩小人民收入差距等。这里的高水平的共享发展也只是与低水平的共享发展相比较而言的,而不是绝对的。共享发展也是由低水平不断向高水平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匹配的过程。

从共享发展的受益面来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享发展理念指明了共享发展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展成果的分配方式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的受益者也是全体社会成员,而不是少数人。共享发展将惠及城市和农村、惠及各个地区、惠及各个民族和不同性别的群众,由此可见共享发展的受益面之广,这也是共享发展普惠性的体现。

从共享发展的内容来看: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扶贫脱贫、加强教育、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共享发展的内容,这八个方面的内容都紧紧围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展开。

从共享发展的目标来看:共享发展的目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近期来看,共享发展的目标是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从长远来看,共享发展的目标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足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可见,共享发展的目标的实现是逐步推进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和努力才能一步步实现。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缘起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也蕴含着人民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在我党带领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共享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理念提出虽然是第一次,但是人民共建共享和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一直就贯穿着我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文明进步的整个历史。这一理念的提出,可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找到理论源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首先,在马列经典著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共享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旨在实现消灭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达到共产主义从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追求就是追求公平正义。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马克思的理想是实现人人共建共享的共产主义社会。在他看来,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每个人共同发展,共同享有,才是真正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全体社会成员为社会劳动成果的共享主体,是为了“保证一切社会成员的富足”,是为了“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是为了“绝大多数人谋福利”。随着生产力极大发展,一切财富的充分涌流,在每个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的分配形式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革命导师列宁在1903年向农民讲解社会主义时说道:“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机器和其他技术改进应该用来减轻大家的劳动,不应该用来使少数人发财,让千百万人民受穷。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关于这个社会的学说就叫社会主义。”不论是从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社会形态来看,还是从共产主义的分配形式和共享主体来看,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述中都蕴藏着大量的共建共享和公平正义的思想,这也是我党现在提出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源头。

其次,在我党带领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也相继提出了大量关于共建共享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一再告诫领导干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与人民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三大改造时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年走向更富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强的强,大家都有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思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7年,江泽民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并首次把共享文化成果和共享物质成果并列提出。2l世纪初,江泽民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的安危冷暖来推动工作的开展,是我党的一贯作风。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进入全面社会改革的战略机遇期以后,习近平先后提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以及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治国理政新思想。2015年l0月29日,共享发展理念被首次写进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报告。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表明我党不仅把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策主张由分配环节贯穿发展的整个过程,还由政策取向上升到了引领发展思路和政策改进的理念的新高度。

综上所述,共享发展理念从最初的马克思经典理论中汲取了丰厚的思想营养。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再到共享发展理念的确立,体现了我党把人民置于主体地位的一贯主张。共享发展理念是我党不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形成的,也是我党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的总结中得来的。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共享发展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是我党基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首先,共享发展理念表明党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执政党如何有效执政,如何确保自己的执政地位,有其内在规律性。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其政策主张就必须顺应民心,紧贴民意。共享发展理念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确保“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而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了人心这个最大政治,牢牢抓住了执政为民、执政靠民这个根本执政规律。

其次,共享发展理念表明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共享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是建立在我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的。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我们党带领人民从建设低水平和不平衡的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党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人人共享、人人参与”的共享发展理念,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的体现。

再次,共享发展理念表明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变革的大趋势,才能在人类文明的大道上不断前行。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有其普遍规律,不论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有何差异,人民对改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诉求是共通的。既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社会的社会的普遍追求,那么致力于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对人类社会来说也具有普遍的意义。人类社会是随着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境遇的改善而改善的。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的主体地位,致力于解决人民最基本、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致力于增进整体社会福祉,这一理念的提出牢牢把握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最后,“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从共享发展的目标来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享发展理念将发展的最终目标确立为实现共享,为的是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这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同时也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原则,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坚守。从共享发展的价值追求来看,“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对人民“获得感”的强调,我党从注重发展绩效和发展速度到现在更多地注重普惠式发展和捍卫社会公平正义,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诉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从实践层面看,共享发展是为解决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提出的应对之道。共享发展理念更加关注民众的具体需求,力图解决和落实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各方面尤其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因为发展速度过快,发展过程中社会积聚了很多尚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虽然目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只是做到了“国富”,人民内部各方面的差距还是很大,城乡和地区间的资源存在分配的不均衡、机会配置的不均等。而贫富的分化将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若一味注重经济发展,却忽视社会矛盾,不顾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呼唤,将会给深化改革留下诸多隐患,我国的经济发展恐难持久,甚至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正是为了破解以上种种难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扶贫脱贫、加强教育、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共享发展的内容。共享发展理念是我党着眼当下,面向未来提出的长远发展理念。从中不难看出,我们党越来越注重民生福利问题的解决和对人民的权益的维护和保障。作为正在崛起走向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对我国当下面临的民生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的及时回应。坚持共享发展,才能缓和社会内部诸多矛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坚持共享发展,心系民众,实行民生政治,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只有做到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而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唯有人人共建共享,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成果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工大成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