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警示教育工作新局面的初探

2016-05-30 10:48李云海普静
大东方 2016年8期

李云海 普静

摘 要:“警示”教育内容的变化,宣教内容不断丰富变化,切入点的不同,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把单一的说教方式转换为启动每一个受听者自己思考的引导上,形成一种开放、积极的心态、上下互动分享同一个主题。本文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警示教育;警示;警醒;警悟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不断开创法制治国新局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依法治企,也是行业加快发展节奏,深化和扩大改革领域,为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生产环境的必然要求。依法治企,首先要在企业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让广大员工“知法、懂法、守法”,认真维护法律、法规尊严,自觉遵守厂纪厂规,履行好权益、义务和职责,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未来。

在普法工作中,“警示”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与分量不可何缺。但是,长期以来的“警示”教育一直是以案例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引以为戒、警钟长鸣的说教形式出现,使得受听者有种严肃有余、千篇一律,哪怕是长期开展,这种缺乏更深层次的“警示”教育,也可能是收效平平。创新“警示”教育工作,探索一条更加有效的方法,不断丰富“警示”内涵,使得更加生动、具备有说服力与启示和教育意义的讲述方法,推进“警示”教育工作跨越当前的阻碍,努力开创“警示”工作新局面,是管理者要思考与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实践工作中,有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警示教育内容的创新探索

谈到警示教育前,首先要讲明白这三个概念——警示、警醒、警悟。

1.什么叫警示

其实,警示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红绿灯、单位的安全警示标志、汽车喇叭、训练时的哨声、道路的指示牌等等都是一种警示。警示含盖在我们生活、工作、出行的方方面面,我们以警示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警示在社会是一种公共规范。共同遵守社会活动规范,社会才能平安、安全、有序与和谐。

企业里的警示,有安全生产类、交通管制类、职业健康防护类等等。

保卫队伍的警示,厂纪厂规、保卫队伍管理规定、日常的队务会、中队会都是一种警示,岗位职责、执勤标准、履职情况等,还包括管理人员的查勤查岗工作,都可以看成是一种警示。

2.什么叫警醒

认识到一种形式和状态的存在,警醒了。

(1)社会规范、单位规章制度、保卫队伍各项管理制度、道德准则等等,都是每一个人行为的准则,学习知晓后,明白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警示”,那么,我们个人产生的正常行为就是警醒。

(2)警醒是自我保护的第一行为。警醒可以打消个人的私欲、可以推倒侥幸心理——或对当前形势估计不足——或是偏离法律法规、道德原则的做法,能及时纠正偏离的道路。

(3)“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当今,安全防范措施含盖方方面面,“人防、物防、技防”构成严密的防护体系,监督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没有不透风的墙,一但触碰了法律法规、厂纪厂规的底线,那么,法律法规是无情的。

(4)学会警醒,学会保护自己。

3.什么叫警悟

觉悟就是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一个人觉悟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动地参与自身及社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最终决定其社会活动效率和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觉悟就是态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1)警觉领悟,机敏领会。汉疏《论衡艺増》“增其语,欲以惧之,翼其警悟也”。

(2)由于人的个体经验积累途径和认识活动等等方面存在差异,觉悟也存在个性差异。

(3)通过思考,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有正确的意识,有一个明晰的方向,把握好自己职业发展的定位,主观指导客观,符合一般规律。

(4)警悟是认识和理解上的一种上升,是思维活动。《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警悟是关键因素,要悟知法规的重要性、要悟岗位与职责道德、要悟自己家庭的责任和行为的圆满等等,决不能迷失方向,使得单位和队伍感到失望。

(5)启发思维,提升个人的主观能动,警悟向善。

二、转变和效果

“警示”教育的内容在穿插了以上三个概念讲述后,又引述了一二个案例在其中,听讲时的情景发生了变化,会场气氛不在那么严肃沉闷,主动性和积极的气氛转变了。概念加案例摆脱以往的单调乏味的说教,学员在听案例时更能得到启示与教育作用。讲解“警示”教育的实际意义,就是要取得效果,传递一些正能量,触动放松的警惕性。

这样的结果,正是期望的。看问题的角度转换了,好比路转风回,思想的大门开启了,接受学习的感悟重新被唤醒;传导一种观念,是学员最能接受和引起共鸣的形式,学员以往封闭的思想开放了,主动接受新的思想和知识,营造良好的气氛,讲课胜算机率也在50%之上。讲课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上下互动,一道分享同一主题。

外在的一种气氛转变了,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关键点还在使其内因发生本质的变化,我想通过“警示、警醒、警悟”三个概念阐述,最终达到从思想上起转变,打开尘封已久的门,以一种开放的、积极态度参与学习。觉悟的提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起到反审自己,而后做到:慎独(经得住寂寞)、慎微、慎权(权力)、慎欲,自觉地实现自警、自重、自律,再而后能实践于自己的岗位上,表现为恪尽职守、敬业爱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道德观,远离职务犯罪,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正确履职执规而少出偏差。主观定位明晰了,自然明白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如此重要;权衡利害得失,集体的荣誉、家庭的责任、个人的名誉等等,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闻、思、悟”是古老的一种方法论,他揭示了思维发展的递进关系,描述了人的思想意识从初级阶段向更高一层次转变的过程。理解这个原理,正确运用这个方法论,对促进教育工作创新有启示和帮助,对提高教育效率与教育效果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祖国丰富的文化与哲学系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成于此者必毁于彼,毁于彼者必成与此。”做任何事都不能墨守成规,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作者单位:玉溪卷烟厂安保消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