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本质的再探讨

2016-05-30 10:48满达日娃
大东方 2016年8期
关键词:社会发展

满达日娃

摘 要: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极普通,又是极复杂的。“教育是什么”是人们一直关注和争论的问题,上层建筑说也好,生产力说也罢,我认为一切争论都离不开教育与社会生产及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是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既是社会生活的永恒的和普遍范畴,又是历史的范畴。

关键词:教育本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问题涉及对教育的根本认识,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揭示教育的本质,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具有奠基性的重要意义。我们研究教育本质,不只是单纯的搞理论,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来探讨和认识教育的本质,说其是个理论问题,是因为教育本质直接关联着对“教育是什么”的回答,而如何回答“教育是什么”又直接决定了教育言说的方式与内容。因此,教育本质研究或明或暗地存在于现实的教育理论研究之中。

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看起来非常合理的教育本质说却遭到了质疑和否定。首先,研究者们认为在教育本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混淆教育本质和教育的质的问题。质与本质都存在于客体内部,都以客观必然性的形式起着作用,这会让人将事物的质与本质相混淆、相等同。其次,对教育本质的研究还存在着把教育属性当成教育本质的问题。教育属性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相联系、相比较、相区别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外在联系,有时表现为某种外在归属,如生产力、上层建筑、社会实践活动等;而有时却表现为某种外在的特征,如培养人、传递文化、具有生产性等。教育属性是多个的,甚至是无限多的,但教育的本质却是只有一个,我们在研究教育本质的时候切忌不能将教育的属性等同于教育的本质。再次,混淆了本质与功能的区别。教育本质的讨论实际上与教育功能的分析是分不开的。最初的论争就是由对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抑或生产斗争的工具这两大职能的关注引发的。我们不能用“功能”来认识教育的本质。时至今日,又有许多新的问题提了出来,如教育现代化问题、教育产业化问题、人力资本理论问题、教育公平与民主问题、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问题、终身教育问题、后现代教育思潮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为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增添新的内容,出现百家争鸣之势。看来,教育本质问题,还将继续争论下去。

我很欣赏蔡元培的教育观点,尤其是“教育独立”的论点。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无论什么都有可能失去原来的本真,都会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成为其他的附庸。教育本质问题亦如是。要研究教育的本质,不只是要回答“人们现在称之为的教育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什么”,还要解决关于“教育本质”的事实判断中含有的“应当”的成分。也就是说,研究教育本质还要研究“教育应当是什么”。这一论点可以从教育思想史上得到证明。斯宾塞的“教育即预备”、福禄贝尔的“教育即展开”、赫尔巴特的“教育即塑造”和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等等,都不仅仅是论述“教育是什么”,更主要的是论述“教育应当是什么”。

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心智自由的人,现代教育的功能更多是培养全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不局限在选拔培养少数人的范围内。必须清楚的事几千年我们习惯于选拔和培养少数人,而培养全部人仅仅是几十年的事情,班级授课制相对于个别化教学时既经济又实惠的方法,但是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人又很有难度。我们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想否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相反,突出这些问题,会让我们更多的看清楚我们教育的全貌,问题解决了我们就会更好的进步了。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群体对每个个体所实施的文化行为,要求它从人本身出发,在尊重基本人性的前提下,帮助每个人认识宇宙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的,人类文化和人类经验是怎样的,从而使每个人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应当跟大自然建立一种认识上的,情感上的联系与交流,我们与每个人之间、与整个人类之间,也应该建立起这样的联系与交流。我们应该教育出能选择自己人生,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高权利就是给自己的生命赋予 意义的权力。帮助每个人最切实最完整地实现这样的权利,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五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也可以说是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人民,不允许有个人的一些对社会独到的见解,要求的事服从,那到了今天,我们置身于国际环境,这种自然也就不合适了,我们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可以培养人才,但缺少培养顶尖人才的环境,也可以说是一种悲哀。

在我们反思传统教育带给学生错误理念的时候,有一点是必须要提的,那就是过分的强调为了美好的明天而活着,总是在灯下黑,幼儿园为了上好的小学做准备,好好学习,小学为了上好的初中做准备,好好学习,初中为了上重点高中做准备,好好学习,重点高中为了上重点大学做准备,依此类推,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为了明天而活着的奇怪的逻辑之中,如此好像整个人生,除了赶路,就死赶路!自己经过的风景从来都没有欣赏过。我很欣赏卢梭在《爱弥儿》中说的话: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在卢梭看来,尽管人生百年,不可谓短,但是,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寿命那样不确定了。只有极小数的人能够达到这个最长期限,因此,他反对为了所谓遥远的将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快乐。生命如白驹过隙的人类,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童年不幸,一生也别想幸福。相反,若是童年时快乐的,那么,即使以后人生是不幸的,至少这段幸福时光,会为以后的生活准备活力和生命力。所以,他说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自由人。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为了理想而活着,乃至人应该生活在希望之中的传统理念是没有错误的,只是我们在进行教育运作中过度的强化了。

参考文献:

[1]杨银付.教育本质研究之研究[J].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4(4).

[2]金生鋐.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关怀人间、人事、人心[J].华东师大报教科版,2006、(3).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

猜你喜欢
社会发展
探析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对策研究
促进公正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应有之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回归育人才能减负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基础测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中西方经济学的研讨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