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杀虫剂对蘑菇迟眼蕈蚊的药效及其对双孢蘑菇的安全性评价

2016-05-30 16:18邱良妙刘其全赵建伟杜宜新占志雄
热带作物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杀虫剂药效安全性

邱良妙 刘其全 赵建伟 杜宜新 占志雄

摘 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杀虫剂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室内菌丝生长的安全性,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4种杀虫剂对蘑菇迟眼蕈蚊的药效及其对双孢蘑菇生长的安全性。室内安全性测定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对双孢蘑菇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较低,室内安全性较高;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对菌丝具有极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室内安全性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41.67~125 mg/L和吡虫啉116.67~583.33 mg/L处理对蘑菇迟眼蕈蚊具有良好的田间控制效果,除了药后3 d具有轻度药害,对双孢蘑菇生长无其它明显的不良影响,具有显著的保产作用,对双孢蘑菇的田间安全性高,可以作为防治蘑菇迟眼蕈蚊的药剂使用;高效氯氰菊酯60~105 mg/L、阿维菌素24~42 mg/L虽然对迟眼蕈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对蘑菇造成了严重药害,并对蘑菇产量造成损失,因此,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双孢蘑菇的田间安全性低,不宜选择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蘑菇菌丝及子实体直接施药方式进行害虫防治。

关键词 杀虫剂;双孢蘑菇;迟眼蕈蚊;药效;安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S436.46;S481.9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safety evaluation of four insecticides on Agaricus bisporus were determined in the laboratory by measuring the growth rate of mycelium. The field trials were conducted to ascertain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the four insecticides against the pest of Bradysia sp. and their biological safety on A. bisporus were also evaluated. The determination of indoor safety revealed that the thiamethoxam and imidacloprid performed lower inhibition rate on the mycelium and safer for A. bisporus than that the extremely strong inhibition effect of beta-cypermethrin and avermectins did. The field trials showed that the thiamethoxam and imidacloprid had good control efficacy against Bradysia sp. at the dosage of 41.67~125 mg/L and 116.67~583.33 mg/L, respectively. Except the mild phytotoxicity after 3 days treated, the two insecticides could protect yield effectively and had no other distinct injury on A. bisporus. So the thiamethoxam and imidacloprid could be applied to control the Bradysia sp., they exhibited relative high safety for A. bisporus. in field. However, at the dosage of 60~105 mg/L of beta-cypermethrin and 24~42 mg/L of avermectins had serious phytotoxicity on the A. bisporus and caused yield loss though they could control Bradysia sp. effectively. So beta-cypermethrin and avermectins could not be applied to control the Bradysia sp. by the method spaying on the mycelium or mushroom fruit body due to their poor safety on A. bisporus in field.

Key words Insecticide; Agaricus bisporus; Bradysia sp.; Efficacy; Safety; Evaluation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6.08.016

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成分,经济价值高,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国和出口国,食用菌也是中国农业六大支柱产业之一[1-3]。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生产中的虫害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双翅目类害虫对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4-7]。目前化学防治仍是中国防治食用菌害虫的主要方法[5,8-11],由于中国尚未系统制定出食用菌的农药使用准则[12],而现行有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明确规定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须选择已获得国家登记的农药品种[13],但目前中国登记用于食用菌的杀虫剂品种极少[14],中国在食用菌生产中农药被滥用的现象十分严重[15-17],生产上经常使用的杀虫剂有氟虫腈、阿维菌素、敌敌畏、辛硫磷、毒死蜱、二嗪磷、乐果、吡虫啉、除虫脲、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及植物源农药等[14,18-19],而这些农药并未获得中国农业部批准应用于食用菌害虫防治。相对于国外主要以应用二嗪磷、除虫脲及拟除虫菊酯等传统杀虫剂并结合生物和物理等技术措施对食用菌害虫实施综合防治[20-24],中国食用菌的栽培管理和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较为落后,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食用菌农药残留状况也极为严重,经常造成外贸出口的食用菌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对中国食用菌的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也构成了严重威胁[14,25-28]。为了逐步解决特色经济作物登记农药品种严重短缺问题,从源头上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2013年,农业部全面启动实施“蔬菜及特色作物安全用药行动计划”。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作为一种特色经济作物,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品种,其人工栽培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发达国家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已成为主导模式,中国双孢蘑菇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福建省是中国最大的双孢蘑菇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但目前仍以农村生产为主[29-30],而由于农村食用菌生产主要以小农手工作坊模式栽培,生产设施简陋,管理粗放,病虫害发生严重,农药滥用问题尤为突出,给食用菌生产、食品安全及产品出口等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10,29,31-32],为探索和建立双孢蘑菇生产中有关双翅目类害虫防治的农药安全使用机制,开展杀虫剂对蘑菇生长安全性方面的研究与评价十分重要,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极少[16,33-35],为此,本文开展了不同种类杀虫剂对福建省为害食用菌的主要双翅目类害虫-蘑菇迟眼蕈蚊(Bradysia sp.)的田间防效及其对双孢蘑菇的安全性研究与评价工作,旨在为双孢蘑菇害虫防治提供参考并引导农药生产企业开展特色经济作物的防治用药登记,解决中国特色经济作物生产中“无登记注册农药可用”的突出问题,为保障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及农产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蘑菇品种:双孢蘑菇AS2796、双孢蘑菇W192均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提供。

1.1.2 供试药剂 供试的4种杀虫剂:4.5%高效氯氰菊酯(beta-cypermethrin)水乳剂(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8%阿维菌素(avermectins)乳油(江苏丰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70%吡虫啉(imidacloprid)水分散粒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生产);25%噻虫嗪(thiamethoxam)水分散粒剂(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1.1.3 供试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粉17 g,纯净水1 L;麦粒煮汁培养基:麦粒200 g,葡萄糖20 g,磷酸氢二钾1 g,硫酸镁0.5 g,蛋白胨1 g,琼脂20 g,纯净水1 L。

1.2 方法

1.2.1 杀虫剂对双孢蘑菇菌株的室内安全性评价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供试杀虫剂对不同蘑菇品种的安全性[36]。将各供试杀虫剂用吐温无菌水溶液稀释后加入到PDA培养基中,配置成含100、200、400 mg/L药剂浓度的麦粒煮汁培养基平板备用。将2个蘑菇菌种置于麦粒煮汁培养基上25 ℃上培养7 d后,从其边缘用直径5 mm打孔器打取菌碟(直径0.5 cm),将菌碟菌丝面朝下置于备用的3个浓度供试杀虫剂麦粒煮汁培养基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下,并设不加杀虫剂的培养基平板作对照,置于25 ℃的恒温培养箱中黑暗培养,7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双孢蘑菇的菌落直径。每个质量浓度处理均设置4次重复,

1.2.2 杀虫剂对迟眼蕈蚊的药效及对双孢蘑菇田间安全性评价

(1)田间试验设计。于2013年3月在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青坨村种植双孢蘑菇的简易菇棚内进行,试验蘑菇房内的双翅目蚊类害虫以迟眼蕈蚊为优势害虫。双孢蘑菇(品种为AS2796)采用床架式栽培,层架6层,每层面积14.4 m2(1.2 m×12 m)。田间药效试验设4.5%高效氯氰菊酯EW:15、60、105 mg/L,1.8%阿维菌素EC:6、24、42 mg/L,25%噻虫嗪WG :20.83、41.67、125 mg/L,70%吡虫啉WG:116.67、583.33、1 166.67 mg/L和清水空白对照,共13个处理。在双孢蘑菇采收间隔期(蘑菇转潮期)用HD-400可调控压喷雾器(最大工作压力5 kg/cm2)将药剂兑水喷雾施药1次,用水量为0.6 L/m2。

(2)田间药效调查方法。参照农业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37],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3,7,14 d各调查1次残活虫口数;迟眼蕈蚊成虫调查方法按每小区5点取样,共调查1 m2范围内菇床表面的成虫数量;幼虫调查方法:每小区5点取土样,将各样点的土样混合,称取400 g土样在显微镜下镜检幼虫活虫数。

(3)杀虫剂对蘑菇田间安全性评价方法。参考农业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37]调查方法,施药后3、7、10、14 d分别目测调查1次菇床蘑菇的药害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各处理区蘑菇的色泽、朵形等,按每小区Z字形5点取样,共调查1 m2范围内蘑菇数量和发生药害的蘑菇数量;出菇数量调查方法:在施药后第7天按每小区Z字形5点取样,每小区共标记1 m2样方,在施药后10 d调查1次标记的1 m2样方内的出菇数量。

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药害分级方法:

-:表示无药害;

+:轻度药害,可见受害状,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明显药害,不会造成作物减产。

+++:高度药害,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损失。

++++:严重药害,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损失严重。

1.3 统计与分析

根据各处理的平均蘑菇菌落直径净增长值按公式(1)计算4种杀虫剂各浓度处理对蘑菇室内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并计算4次重复的平均值,评价杀虫剂对蘑菇的室内安全性[38]。根据杀虫剂在田间各处理区与对照区的虫口减退率,按公式(2)、(3)分别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并计算4次重复的平均值。根据公式(4)计算各处理的药害百分率。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菌落增长直径-处理菌落增长直径)/对照菌落增长直径]×100 (1)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口基数-施药后存活虫口数)/施药前虫口基数)]×100 (2)

田间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3)

药害百分率/%=(药害蘑菇数量/调查的总蘑菇数量)×100 (4)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虫剂对双孢蘑菇的室内安全性评价

供试的4种杀虫剂对双孢蘑菇2种菌株室内安全性测定结果(表1),4.5%高效氯氰菊酯EW 100、

200、400 mg/L这3个浓度和1.8%阿维菌素EC 100、200、400 mg/L这3个浓度对W192、AS2796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80.29%~100%,具有极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因此,这2种杀虫剂对双孢蘑菇菌的安全性低,田间使用可能对双孢蘑菇潜在严重药害的风险;25%噻虫嗪WG 100、200 mg/L对W192、AS2796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0.21%~4.87%,生长抑制作用均较弱,田间使用可能潜在的药害风险低,安全性较高,而400 mg/L浓度处理对W192、AS2796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0.55%和19.92%,生长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安全性降低,因此,随着使用浓度的大幅增加,25%噻虫嗪WG在田间使用对双孢蘑菇可能潜在的药害风险也会随之增加;70%吡虫啉WG 100 mg/L对W192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4.24%,生长抑制作用较弱,安全性较高,200、400 mg/L这2种浓度处理对W192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5.64%和28.60%,生长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安全性显著降低,因此,70%吡虫啉WG在田间使用对W192可能潜在一定程度的药害风险,而70%吡虫啉WG 100、200、400 mg/L这3个浓度对双孢蘑菇AS2796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0.42%~7.88%,生长抑制作用程度较弱,因此,70%吡虫啉WG田间使用对双孢蘑菇AS2796潜在的药害风险较低,安全性较高。

2.2 杀虫剂对双孢蘑菇迟眼蕈蚊的田间防效

由表2可以看出,供试的4种杀虫剂对蘑菇迟眼蕈蚊的成虫和幼虫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田间控制作用,每种供试药剂对迟眼蕈蚊的田间防效均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加而提高。

供试药剂对迟眼蕈蚊成虫防效方面,以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60、105 mg/L两种浓度处理的速效性最好,药后3 d的防效达78.22%~81.48%,与其它各处理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药后7 d和14 d的持效性以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60~105 mg/L、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1.67~125.00 mg/L、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83.33~1 166.67 mg/L效的防效较好,药后7 d为74.11%~84.43%,药后14 d的防效明显下降,防效为63.09%~76.89%。

供试药剂对迟眼蕈蚊幼虫防效方面,4种供试药剂的速效性防效均一般,药后3 d的防效为39.76%~63.36%;药后7 d和14 d的持效性以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60~105 mg/L、1.8%阿维菌素乳油24~42 mg/L、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1.67~125.00 mg/L、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83.33~1 166.67 mg/L的防效最好,药后7 d为76.05%~82.13%,药后14 d仍保持良好的持效性防效,防效为70.45%~85.49%。

2.3 杀虫剂对双孢蘑菇的田间安全性

2.3.1 杀虫剂对双孢蘑菇的药害症状 根据各处理后3~14 d的田间调查观察(表3),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喷雾施药后3 d均在不同程度上对蘑菇子实体造成菌盖黄化的药害症状,但未见蘑菇畸形等其它药害症状,各处理间的药害发生程度及药害百分率等存在较大差异。施药后7 d,1.8%阿维菌素乳油处理发生高度药害,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处理发生轻度至明显药害,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 166.67 mg/L浓度处理发生轻度药害,其它各处理未发现药害;施药后10 d、14 d,供试药剂各处理均未发现蘑菇子实体菌盖黄化斑药害及其它药害症状,表明供试药剂处理后10 d即不会对蘑菇造成子实体造成菌盖黄化等药害。空白对照区在喷施清水处理后3~14 d均未发现有与药剂处理区有相同或类似的蘑菇子实体菌盖黄化药害症状。

2.3.2 杀虫剂对双孢蘑菇的药害程度 由表3可知,施药后3 d,供试的4种杀虫剂田间喷雾施药对双孢蘑菇As2796子实体菌盖黄化药害发生情况,以1.8%阿维菌素EC三个浓度处理的蘑菇发生药害最严重,属严重药害等级,药害率达85.13%~91.29%,与其它各处理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其次是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处理区,药害等级为高度药害,药害率达69.09%~78.54%,其药害程度显著大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 166.67 mg/L浓度处理区的药害等级为明显药害,药害率25.62%,而116.67、583.33 mg/L两种浓度处理药害程度为轻度药害,药害率为8.54%~11.69%,差异显著(p<0.05);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83~125.00 mg/L浓度处理的药害发生程度最轻,药害等级为轻度药害,药害率为2.11%~4.67%,与其它供试药剂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p<0.05)。

施药后7 d,各药剂处理的子实体菌盖黄化药害发生程度和药害率均显著降低,1.8%阿维菌素EC 6~42 mg/L 3种浓度处理区的蘑菇药害仍较严重,药害等级为高度药害,药害率为23.46%~38.45%,与其它各处理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60~105 mg/L处理区,药害等级为明显药害,药害率为13.10%~15.87%,显著高于15 mg/L浓度处理区的药害程度,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3个浓度处理区的蘑菇药害发生率仍较高,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处理0~2.09%的药害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 166.67 mg/L浓度处理区仍发现有少量轻度药害菇,但药害率仅2.09%,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16.67、583.33 mg/L处理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个浓度处理区均未发现蘑菇子实体菌盖黄化药害情况。

2.3.3 杀虫剂对双孢蘑菇出菇数量的影响 施药后10 d试验各处理出菇数量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表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5%高效氯氰菊酯EW 60、105 mg/L、1.8%阿维菌素EC 6、24、42 mg/L和70%吡虫啉WG 1 166.67 mg/L等6个处理均表现为出菇数量减少,造成蘑菇出菇数量损失率为3.22%~29.58%,其中,以1.8%阿维菌素EC42 mg/L浓度处理造成的损失最严重,损失率达29.58%,而4.5%高效氯氰菊酯EW 15 mg/L、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83、41.67、125.00 mg/L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16.67、583.33 mg/L等6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出菇数量有所增加,表明通过对害虫的防治对蘑菇具有保产的作用,其中以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83~125.00 mg/L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16.67~583.33 mg/L处理的保产效果为15.08%~32.63%。

根据对4种供试药剂田间喷雾施用造成双孢蘑菇的药害程度及药后10 d对出菇数量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15~105 mg/L和1.8%阿维菌素乳油6~42 mg/L田间喷雾施用,一方面造成双孢蘑菇高度和严重药害,另一方面对蘑菇出菇数量的影响也较大,因此该2种药剂对蘑菇的田间安全性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16.67~583.33 mg/L浓度范围对蘑菇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1 166.67 mg/L试验浓度处理药后3 d出现明显药害且药害率较高,药后10 d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菇数量,实际应用时需掌握使用浓度避免出现药害和影响出菇数量;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83~125 mg/L对双孢蘑菇的田间安全性最高,仅在施药后3 d出现轻微药害,但药害发生百分率低且不影响药后10 d的出菇数量。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4种杀虫剂在室内对双孢蘑菇W192和AS2796的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田间对双孢蘑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蘑菇子实体菌盖黄化药害症状及对出菇数量的影响,供试的4种杀虫剂对双孢蘑菇室内菌丝生长抑制率和田间药害发生率均随着农药使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与其它文献[39-42]报道的杀虫剂对多种食用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同一药剂对菌丝的抑制率与农药使用浓度密切相关的研究结果相似。鉴于食用菌菌丝对农药都比较敏感,潜在安全性风险,因此,在生产上进行双孢蘑菇双翅目蚊类害虫防治中,筛选对害虫具有良好防效、对蘑菇生长影响小且安全性高的药剂具有重要意义。

李怡萍等[42]研究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食用菌菌丝的抑制作用程度因食用菌种类不同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供试的2个双孢蘑菇品种W192和AS2796的室内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高效氯氰菊酯在田间对双孢蘑菇生长影响持续时间较长,不但造成高度药害,而且影响出菇并造成产量损失。因此,不宜选择高效氯氰菊酯对双孢蘑菇菌丝和子实体直接喷雾施药的方式进行害虫防治,但是,高效氯氰菊酯对食用菌双翅目蚊类害虫的成虫具有极佳的速效性防效,对幼虫也有良好持效性防效,因此,可以作为蘑菇生产场所或菇床覆土阶段作为杀灭双翅目蚊类害虫的理想防治药剂(这方面的科学试验数据将另文发表)。

阿维菌素对2个双孢蘑菇品种室内菌丝生长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室内安全性低,在蘑菇转潮间隔期施药表明,阿维菌素对双孢蘑菇生长影响的持续时间长,不但造成严重药害,而且影响出菇并导致产量损失,这与吴顺章等[33]报道的1.8%阿维菌素乳油在出菇前进行田间施药对双孢蘑菇As2796品种的菌丝和子实体生长无不良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其试验施药时期在蘑菇出菇前,阿维菌素未直接接触蘑菇菌丝和子实体有重要关系。阿维菌素对平菇、香菇等多种食用菌的菌丝具有极强的生长抑制作用[42-43],这与本文研究结果类似。因此,不宜选择阿维菌素应用于双孢蘑菇的害虫防治。

噻虫嗪对供试的2个双孢蘑菇品种室内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低,室内安全性显著高于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维素,田间试验结果亦表明,25%噻虫嗪WG 41.67、125 mg/L两种浓度处理对迟眼蕈蚊具有良好的防效,对双孢蘑菇子实体影响极小,具有显著的保产作用,有关噻虫嗪防治食用菌害虫方面的研究,除了马林等[4]研究报道了噻虫嗪对古田山多菌蚊(Docosia gutiuushana)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外,缺少更多的其它可比对的相关研究资料。根据本文结果分析,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可以作为双孢蘑菇双翅目蚊类害虫的理想防治药剂使用,但室内安全性测定结果表明,噻虫嗪提高至一定浓度后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显著增强,因此,噻虫嗪防治蘑菇双翅目蚊类害虫的使用浓度应严格控制在41.67~125 mg/L范围之内,但其对其它种类食用菌的安全性需进行相关科学试验予以验证。

吡虫啉对供试的2个双孢蘑菇品种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低,这与文献[3,43-44]报道的吡虫啉对多种食用菌菌丝抑制作用较低的研究结果相似,但在较高浓度下,吡虫啉对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抑制率显著提高,这与赵晓娜[45]报道的吡虫啉提高至一定浓度后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的结果相一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583.33、1 166.67 mg/L两种浓度处理对迟眼蕈蚊均具有良好的防效,但583.33 mg/L浓度处理双孢蘑菇子实体影响较小,对蘑菇生长具有保产作用,而1 166.67 mg/L浓度处理对双孢蘑菇子实体具有一定药害,并影响出菇从并导致一定的产量损失,因此,随着吡虫啉田间使用浓度的增加其对双孢蘑菇的药害及出菇等方面的安全性风险也随之增加,这与室内安全性测定结果相一致。因此,吡虫啉防治蘑菇双翅目蚊类害虫的使用浓度应严格控制在116.67~583.33 mg/L范围之内,但其对其它种类食用菌的安全性也需开展相关科学试验予以验证。

由于食用菌子实体生长周期短及食用的特殊性,害虫防治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化学防治只能作为一种应急补救措施进行,此外,食用菌对很多化学杀虫剂都比较敏感,而且不同食用菌品种对农药的敏感性也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在选择化学防治药剂时需综合考虑其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对食用菌的安全性及农药残留等诸多因素,本文从农药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抑制率、田间药效及对双孢蘑菇田间生长安全性等方面基本明确了噻虫嗪和吡虫啉适宜作为蘑菇蚊类害虫的防治药剂,但其在双孢蘑菇的残留及使用安全间隔期等需进一步予以研究和明确,以有效确保蘑菇生产及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史琦云, 邵威平. 八种食用菌营养成分的测定与分析[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 336-339.

[2] Sturion G L, Brian P T, Gordon D R. et al. Mineral composition of edible mushroom cultivated in Brazil Pleurotus spp and other dehydrated species[J]. Arch Latinoan Nutr, 2000, 50(1): 102-105.

[3] 赵晓娜, 罗 佳, 吴梅香, 等. 吡虫啉对菇蝇防效及对食用菌菌丝生长影响[J]. 中国食用菌, 2011, (30)5: 54-56.

[4] 马 林, 宋金俤, 曲绍轩. 三种杀虫剂对古田山多菌蚊杀虫活性研究[J]. 食用菌学报, 2011, 18(3): 83-86.

[5] 黄雪峰, 吴梅香, 罗 佳, 等. 4种植物源农药对食用菌重要害虫黑腹果蝇的生物活性测定[J]. 热带作物学报, 2013, 34(4): 747-750.

[6] 徐彦军, 任志华, 夏先林, 等. 食用菌生产中化学制品应用研究进展[J]. 生物灾害科学, 2013, 36(1): 90-94.

[7] 何嘉, 张 陶, 李正跃, 等. 我国食用菌害虫研究现状[J]. 中国食用菌, 2005, 24(1): 21-24.

[8] 孙立娟, 李怡萍, 胡 煜, 等. 杨凌及其周边食用菌害虫初步调查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08, 17(1): 110-112.

[9] 罗 佳, 庄秋林. 福建省食用菌双翅目害虫的种类、 为害及防治[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6(3): 237-240.

[10] 罗 佳, 庄秋林. 食用菌有害生物及天敌调查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8(6): 885-889.

[11] 赵晓娜, 廖慧东, 罗佳, 等. 杀虫剂对黑腹果蝇毒力测定及对香菇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3(2): 283-286.

[12] 徐丽红, 张永志, 王钢军, 等. 浙江省食用菌质量安全现状调查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增刊): 679-685.

[13] NY/T2375-2013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S].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14] 管道平, 胡清秀. 食用菌农药残留限量与产品质量安全[J]. 中国食用菌, 2008, 27(2): 3-6.

[15] 江雪飞, 刘丹丹, 樊晓琳, 等. 食用菌4个主产区常见农药的残留量分析[J]. 中国食用菌, 2012, 31(3): 53-54.

[16] 宋金俤, 华秀红, 刘 超. 食用菌专用杀虫剂-菇净的药效及其安全性[J]. 江苏农业科学, 2006, 22(4): 470-472.

[17] 胡清秀, 宋金俤, 谢艳丽. 食用菌农药残留控制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09, 28(1): 55-57.

[18] 张绍升, 罗 佳. 食用菌病虫害诊治图谱[M]. 福州: 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71-104.

[19] 邬建明. 国内外食用菌农残指标比对分析[J]. 食用菌, 2005(5): 3-5.

[20] Kim G H, Yoo F S, Koo C D, et al. Selection of insecticides for controlling Lycoriella mali in Letinula edodes sawdust cultivation[J]. Korean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s, 2001(5): 62-66.

[21] Keil C B. Field and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a 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israelensis formulation for control of fly pests of mushrooms[J]. Joru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1991, 84(4): 1 180-1 188.

[22] Jess S, Kilpatick M.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he control of Lycoriella solani(Diptera:Sciaridae) during production of the cultivated mushroom(Agaricus bisporus)[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00, 56(5): 477-485.

[23] White P F. Comparative effects of three insect growth regulator insecticides and a dipteran-active strain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on cropping of the cultivated mushroom Agaricus bisporus[J].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1999, 134(1): 35-43.

[24] Freire R A P, Moraes de G J, Silva E S, et al. Biological control of Bradysia matogrossensis(Diptera: Sciaridae)in mushroom cultivation with predatory mites[J]. 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Acarology, 2007, 42: 87-93.

[25] 邹永生, 董 娇, 李洁实, 等. 新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食用菌标准的影响分析[J]. 中国食用菌, 2013, 32(2): 53-54.

[26] 王 龙, 张 铎, 徐 强. 甘肃省主栽食用菌品种农药残留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1, 30(2): 44-45.

[27] 杨 慧, 赵志辉, 王瑞霞, 等. 食用菌中农药残留安全及风险预测[J]. 食用菌学报, 2011, 18(3): 105-110.

[28] 陆剑飞. 影响食用菌安全的风险因子分析及对策[J]. 中国食用菌, 2013, 32(4): 50-52.

[29] 王泽生, 廖剑华, 陈美元, 等. 双孢蘑菇遗传和产业发展[J]. 食用菌学报, 2012, 19(3): 1-14.

[30] 江昌木, 严 怀, 林子珍, 等. 出口蘑菇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新监管模式的探索[J]. 福建农业, 2012(11): 32-33:35.

[31] 胡清秀, 宋金俤, 管道平. 食用菌病虫害危害分析与防治关键控制点[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12): 401-406.

[32] 兰良程. 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5): 205-208.

[33] 吴顺章, 洪爱珍, 林德锋, 等. 几种杀虫剂防治蘑菇瘿蚊幼虫的田间药效试验[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8, 29(10): 37-39.

[34] 郭丽琼, 林俊扬, 黄丽英, 等. 杀虫剂和杀螨剂对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6(3): 313-317.

[35] 吴光荣, 虞轶俊. 氟氯氰菊酯农药对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1995, 7(4): 332-333.

[36] 慕立义. 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76-81.

[37] NY/T1464.37-2011,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37部分:杀虫剂防治蘑菇菌蛆和害螨[S].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38] NY/T 1965.1-2010, 农药对作物安全性评价准则-第一部分:杀菌剂和杀虫剂对作物安全性评价室内试验方法[S].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39] 罗 佳, 庄秋林. 食用菌害虫-眼蕈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 热带作物学报, 2006, 27(4): 83-86.

[40] 张孔金, 黎志银, 谢宝贵, 等. 不同农药对秀珍菇生长及产品安全性影响的研究[J]. 食药用菌, 2012, 20(5): 292-294.

[41] 王升厚, 马莲菊, 杨东霞. 平菇生产中高效安全杀虫剂的筛选[J]. 中国食用菌, 2008, 27(2): 48-49.

[42] 李怡萍, 孙立娟, 刘亚娟, 等. 八种杀虫剂对黑粪蚊的防治效果及残留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 2009, 36(3): 261-267.

[43] 范芮, 刘新刚, 芮昌辉, 等. 4种杀虫剂对菇类生长抑制及安全性评价[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3, 34(4): 67-71.

[44] 李军辉, 冯志勇, 赵明文, 等. 五种农药对真姬菇菌丝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05, 24(1): 8-10.

[45] 赵晓娜. 化学杀虫剂对黑腹果蝇的毒力测定及对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猜你喜欢
杀虫剂药效安全性
The great monarch migrations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新颖杀虫剂Broflanilide的开发
选择杀虫剂 先看是啥虫
药效
杀虫剂,别乱喷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几种杀菌剂防治香梨树腐烂病的药效对比试验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