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2016-05-30 17:43尹航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9期

尹航

摘 要:中国当前产业布局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着巨大部分的国际市场导向产业,而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在劳动力还是资源方面,都无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大量的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迁移至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中西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而东部沿海地区则存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这种布局状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一种福利补偿手段予以平衡。本文就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国产业布局 調整 福利经济学

中国产业布局的不平衡问题,使很多跨国公司、外资代工企业所获取的利润都流向海外。东部过度集中的产业,也未能将自身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且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先进技术转换器功能,反而大量吸收中西部廉价资源,将经济利益传送到海外,十分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因而,我国应尽快找出一种能够维持产业布局平衡的福利补偿手段,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一、中国产业布局差异化劳动力组合比例

在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中,应先构建一个内有二次自效用的拟线性偏好效用函数模型框架。假设整个经济系统中仅存在一种产品,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只需要劳动力一种要素。随后,对消费者效用函数、企业生产函数等进行提前设定,并以经济效益、效用最大化为前提,计算要素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最后获取福利函数矩阵等数据。在实际框架构建中,可以假设经济系统中包含核心区域A、外围区域B两个区域,具有现代部门m以及传统部门a两个部门。同时,可以将劳动力划分成仅受雇于m的技能型劳动力,以及金受雇于a的非技能型劳动力,其中,前者数量为LS,后者数量为LU,前者与后者相比,区域间流动性更强。假设经济体中能够生产出的全部工业品数量为n,则处于区域A、B的现代部门,能够生产出的产品非别为nA件及nB件。另外,在垄断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假设下,所有企业尽可以制造出一种差异化产品。可知劳动力总数为L,两个区域企业总数为n,分技能型劳动力在A、B的初始分布为。技能型劳动力在A、B两个区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θ和(1-θ),劳动力数量分别为θLS和(1-θ)LS。若是在生产过程中,两个企业都需要用到f单位的技能型劳动力。则劳动者在两个区域所获取的名义工资分别为wA和wB。同时,也可以得出。另外,若是企业的边际成本为am,则其线性运输成本为τ。通过融入Ottaviano模型以及边际成本变量等,对产业空间布局福利进行分析,便能够计算出消费者效用函数、差异化需求函数等数据。据相关研究人员的计算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差异化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存在一个维系产业布局的临界点,且在其范围内,贸易成本与市场规模、贸易成本与产品差异化都呈现负相关的关系。通过对劳动力流动情况的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在这一背景下,任何产业分布模式中,技能型与非技能型的劳动力数量比值都在1:3左右。并且贸易成本越小,产业聚集程度越高。

二、个体及区域角度的产业布局分析

按照劳动力和区域的不同,个体及区域二维角度的福利矩阵分别为:区域A技能型劳动力(S)的二维福利函数,非技能型劳动力二维福利函数,区域B技能型劳动力(U)的二维福利函数,非技能型劳动力二维福利函数。从全局福利角度考虑,想要个体及区域两种维度上保持均衡的福利水平,则需要保证福利的效率及公平性。通过相关学者证明,在差异化劳动力流动情况下,技能型拉动力能够持续获得利益,且和新区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其福利对边际成本的敏感性越高,非技能型劳动力则恰好相反。且在个体维度和区域维度的福利的分别比较下,能够得出贸易成本提升,核心产业区福利也随之上升,边际成本提升则成相反情况的结果。由此可见,核心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则贸易成本愈发降低,从而导致福利大大降低。

三 、维持产业局部平衡的福利补偿措施

1.转移支付补偿。这种补偿手段,主要是基于集聚效率大于分散的理论。认为在经济主体在发生分散向集聚变化的情况时,能够获得科尔多-希克斯补偿意义上的潜在帕累托改进。差异化劳动力区际流动模型中,若是出现产业由分散向集聚变化的情况,则要求外围存在可以维持其发生的福利补偿。且在贸易成本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福利补偿强度也会随之提升,但若是在边际制造成本呈现上升趋势,则福利补偿强度会随之下降。由此可见,转移支付程度,与本区域产业在转变为集聚状态的过程中,外围非技能型劳动力所决定。并主要受其流动性、福利损失情况等的影响。随着贸易成本的不断增加,一些外围企业在进口产品时,需要担负更多的价格支出,从出现严重的福利损失,并要求核心区能够提供一些福利补偿。而在边际成本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外围的技能型劳动力则不断向核心区流动,从而引发了劳动力过剩的局面。

2.产业平衡补偿。这种补偿手段主要是通过产业干预等方法,平衡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区位,从而达到福利补偿的目的。这一补偿手段认为,若是将两个区域的福利水平进行融合,则能够实现整体的复利最优,再加上政府强制要求企业按照边际成本定价,便能够实现经济体系达到“次优”状态。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不仅政府能够实现对区域产业布局的合理掌控,同时也能够减小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现阶段,中国正处于贸易成本较低,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状态。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产业布局正处于市场最优集聚高于社会最优集聚的情况,若是市场自发作用不再受到约束控制,则会引发产业过度集聚的问题。

四、结语

中国要想改变当前产业布局不均衡的状态,必须向支付战略、产业平衡战略转变。对于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福利补偿手段,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加强对普通劳动力的培养,转变原有的廉价要素补偿方式,从而保证各个区域要素的均衡,缩小各区域之间的差距,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进.中国产业转移中区域福利效应的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1(1):148-154.

[2]孙浩进,陈耀.我国产业转移的区域福利效应研究——演化经济学视角[J].经济管理,2013,11(11):24-35.

[3]沈少博,张连城.福利目标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经济问题,2014,10(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