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的“民生”与“人生”

2016-05-30 21:41武延斌
大东方 2016年8期
关键词:离骚诗歌鉴赏语感

武延斌

摘 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二课节选了屈原《离骚》的一部分。课文中第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直被认为是体现屈原关心百姓疾苦的最有力的佐证,但课下注释关于“民生”一词的解释除“百姓的生活”,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人生”。到底哪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抑或更符合作者的本意,本文将就此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古诗词;语感;诗歌鉴赏

《离骚》一文首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教材注:“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然注释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人生。文中另一处,“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中“民生”教材解释为“人生”。课后同学向我询问“民生”一词,“到底哪一种解释更合理”,我一时竟无言以对。查阅相关资料,更是矛盾重重。

笔者认为,如将两处“民生”均理解为“人生”即屈原自身的一生或许更为合情合理。理由如下:

首先,由题目上看,司马迁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即“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无论哪种理解,无不表明屈原写作《离骚》的动机,重在抒发自己被放逐后满腔的怨恨之情。太史公在自序中也说“屈原放逐,乃著离骚”。《史记.屈原列传》也说“忧愁忧思作离骚”,屈原为了重振楚国,实现自己“美政”理想,然“信而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以上种种,都表明屈原是在为自己人生的不幸而呐喊。

其次,教参中对本文的介绍,“课文节选共十三节,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情操……”这种观点应该源于于戴震《屈原赋注》:前七节“言君信谗之故,而己终不随流俗”;后六节“设为退隐之思,言事君虽不得,而好修不变”。可见节选部分通篇文意不涉及人民。林云铭《楚辞灯》“可怜这些人民,征戍则危其身,赋敛则夺其财,谋生多少艰难”等类似解释,多是增字为释,难免让人觉得牵强附会。因此,“民生”解为“百姓的生活”实难成立。

第三,本文既是节选,如要真正理解作者本意,就不能断章取义,应通读全诗。《离骚》全诗共377句,2476言,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通篇带有一种很强的自传性质。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译为“我是高阳帝的子孙,我去世的父亲字伯庸”。从人称上看是第一人称。除此之外,本文还运用了很多第一人称,“余、吾”等第一人称更是贯穿全诗始终,借以抒发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历程,书写他遭受迫害后的心情,以及他对自己人生的感慨。所以,“民生”理解为“人生”即我(屈原)的一生或许更为准确。

第四,从行文逻辑上看,选文第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若把“民生”理解为“百姓的生活”是说不通的。作者应是想到自己遭遇的不幸,才感到悲伤,进而泪流不止的。接下来两句“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则写出了自己遭贬谪的原因,即自己崇尚美德,对怀王进行谏诤、规劝,势必造成昏庸怀王的不满,加之小人的谗言,和“时俗”的败坏,屈原最终遭到放逐。但依然坚守自己的追求,即使死了很多次也不后悔。概括一下行文思路:遭遇—原因—决心—怨恨——处境—决心。无论哪一个环节都是与自己有关的,当然也是自己的态度。由此也只能把“民生”理解为人生。

第五,“民”字的确有百姓之意。但是,如果将此处“民生”一词理解为“百姓生活”那“民心”就应是“百姓之心”才对。由此推断,“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就是说,怨恨楚怀王荒唐啊,始终也没有体察百姓的心。可是,根据上下文理解,很明显是屈原在埋怨怀王不了解自己的忠心和美德,和百姓没有半点关系,也正因如此才更应理解为“屈原之心”。其实“民”字还有另一个意思,《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淮南子》,“食者,民之本也”等等,“民”都是人之意。“民”字含义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就说:“民,人也。原自谓。下民心同。”这种解释,于“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两句确实是可互译的。即“民”是屈原自谓,“民生多艰”就是屈原自伤人生艰难;“不察民心”就是不了解诗人的苦心等等。

最后,问题来了,《离骚》一直被公认为表现屈原爱国思想的代表作,屈原也是我们心目中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如按笔者分析,屈原岂不是一个内心狭隘,怨天尤人的“怨妇”了。我觉得有如此观点的人,可能还没有真正读懂《离骚》其诗,更没有真正了解屈原其人。《离骚》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岂是在这“民生”一词就可以述说尽的呢?屈原的爱国主义诗人又岂是一篇《离骚》就诠释完的呢?这里我就不在赘述。

以上几点理由,笔者认为,选文部分理解为“人生”,至少应把“人生”作为第一解释,更为准确,也更为合情合理。

参考文献:

[1]清戴震.《屈原赋注》(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8-20

[2]林云铭.《楚辞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09-15

[3]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2016.101-110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复旦中学)

猜你喜欢
离骚诗歌鉴赏语感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神性的转向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