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矛盾分析法阐述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

2016-05-30 00:23吴洪疆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分析法矛盾公平

摘 要:促进教育公平是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目前仍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分析法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于推动我国教育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会矛盾分析法;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结合中共中央十七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将建设公平正义社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精神,凸显了教育公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么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利用马克思社会矛盾分析法来指导。

一、教育公平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提出公平问题根源于人的劳动实践。公平的基本宗旨就是强调劳动实践主体在劳动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必须按各自都能接受的规则和标准采取行动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公平观,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而社会矛盾分析法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这一特殊领域。整个教育阶段,不论是何种教育都存在着教育公平问题,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因为矛盾的特殊性,在具体的教育问题中教育公平又有它自己特有的矛盾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但在社会主义阶段,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不存在对抗性的矛盾,矛盾未达到不可解决的地步。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法对教育公平领域的特殊矛盾进行分析。教育公平主要是为弱势群体提供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使每个学生在受教育权利、入学机会、教育机会等处于最有利地位。

从现实来看,如果没有教育公平,一切良好教育都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和谐社会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必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牢牢把握教育公平这个生命线,真正把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统一起来。随着人们对教育问题的重视,教育公平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马克思的社会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辨证方法体系中的重要方法,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法对教育公平进行分析,具体矛盾具体分析,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分析和解决矛盾,提出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二、教育公平存在的矛盾

(一)受教育机会的公平问题

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适龄学生并没有百分之百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一方面小学和初中的适龄学生入学率还没有达到100%,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2003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5%,其中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69%和98.61%。另一方面初中辍学率还很高,2001年这一比率达到了3.12%。其次,在高等教育领域,没有严格执行公平竞争的原则。由于各地区划定的高考分数线不一致,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面对同一张考卷,跨入高等学府的门槛却不同。另外,由于高校收费过高,也同样使许多学生丧失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再次,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公平。这里的弱势群体包括贫困学生、女性、流动人口子女、残疾人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女童和流动人口子女。偏远地区尚存的男尊女卑的观念造成了女童失学率远高于同龄男童。而那些随父母一起进城的儿童要么由于交不起昂贵的“借读费”而沦落到“民工学校”,要么干脆失学在家。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二)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关于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讨论。客观方面主要指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在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中,投向不同地区的比例是有很大差别的,总体来看,投向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最多,中部其次,而西部最少,投向城镇的教育资源要比农村多,有数据显示,这一差距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主观方面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平等的对待不同的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选择性的提问一些学生冷落另一些学生,或在任命学生干部、评选三好学生以及编排座位时给予某些学生特定的“照顾”,这些行为都会直接导致教学过程的不公平。

(三)教育结果的公平问题

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最终都将体现在教育结果的公平方面。我国存在着教育结果不公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资源投入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不同。突出表现在西部地区的教学质量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其次,女性学业成功率低于男性。尤其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女性入学率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逐步降低。再次,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成功机会不同。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是影响学生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数据显示,来自干部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他们学业成功的机会要比来自农民家庭的学生的学业成功机会高得多。

三、促进教育公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法

(一)正确把握和利用事物的普遍联系,探求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

教育公平基本要求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二)促进教育公平,必须正视矛盾现实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党的十七届一次会议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各种矛盾是客观的事实,也是合乎规律的现象。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教育公平存在的矛盾表现为教育公平的缺失,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城乡公平缺失、地区公平缺失、阶层公平缺失和配置公平缺失。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令人高兴的是,政府已經正视教育发展的公平缺失问题,提出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着力消除教育公平缺失这一社会矛盾。

(三)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分析矛盾因果

造成教育公平缺失的成因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征。其普遍性就是,教育不公平与其他领域不公平的成因具有相同的特征,就是社会经济、政治滋生矛盾的具体反映,要破解这一矛盾,惟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和推进政治民主文明。其特殊性就是,教育不公平的成因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长期以来违反教育规律本身造成的,破解这一矛盾,就要树立教育公平理念和重新调整教育资源配置,如加大教育投入、调整教育经费结构、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强化教师和其他社会各阶层教育公平意识,等等。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2-1844.01)[M].人民出版社,1995.

[2] 蒋士会.论教育公平及其结构[J].湖北社会科学,2003 (11):80-82.

[3] 邵蕴然.教育公平呼唤教育起点公[J].经济师,2012(12).

作者简介:吴洪疆(1990.01- ),男,河南郑州人,硕士,天津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分析法矛盾公平
公平对抗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怎样才公平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笨柴兄弟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公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