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群体的阶层突破之路

2016-05-30 00:56杨柳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蚁族动力策略

杨柳

摘 要: “蚁族”是人生的必经阶段。“蚁族”实现阶层突破的动力在于大规模的离村潮的影响、不想复制父辈的生活、希望留在大城市,寻求向上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蚁族”阶层突破的策略是坚定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报答父母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来突破阶层的束缚。

关键词: “蚁族”; 阶层突破; 动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5-0076-04

2009年廉思主编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中提出“蚁族”这个词汇后,学界对“蚁族”现象展开了多方位的深入研究,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从“蚁族”的生存状态入手分析“蚁族”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方案;另一个是从多学科角度对“蚁族”现象进行解读。

一、以往对“蚁族”问题的研究

(一)从“蚁族”的生存状态入手分析“蚁族”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方案

廉思在其主编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中将“蚁族”概括为三大特点:高智、弱小、群居。这一群体实质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蚁族”群体大多来自农村或城市底层阶层家庭,年龄在22-29岁之间,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从事着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大多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在城乡结合部以聚居为主。关于“蚁族”现象的成因,廉思认为“蚁族”是高校扩招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造成的。[1]李雅儒、毛强认为引发“蚁族”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源于劳动力市场可供给岗位的稀缺,也源于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及其就业能力不足,还源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的效率不足。“蚁族”现象的蔓延可能会对和谐社会产生严重冲击。因此,治理“蚁族”问题学者们给出了多个解决方案。[2]陈国政提出动员政府、企业、大学、中介多方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鼓励毕业3~6年的大学生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3]衣华亮从社会公平角度提出了针对“蚁族”群体的利益补偿策略。[4]

(二)从多学科角度对“蚁族”群体问题的研究

学者吴克明等基于理性人假设的视角,从经济收益、教育收益、消费收益等分析了“蚁族”现象的实质是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就业进行权衡后,主动选择的结果。[5]汤啸天侧重从“蚁族”的形成反思高等教育扩招的负面后果以及高等教育促进阶层流动功能的弱化等。[6]胡小武从社会分层的视角认为“蚁族”现象隐含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固化的趋势,“蚁族”有一种“下流化”的现象即由中流向中下层下滑的一种结构状态。[7]陈家喜与黄文龙从政治学角度对二代阶层间的阶层固化与断裂、阶层抱团以及阶层对立等对政治稳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8]

(三)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本文观点的提出

目前学术界对“蚁族”生存现状、“蚁族”产生的原因、解决“蚁族”问题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已有一批学术成果问世,这对如何应对和解决“蚁族”问题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作用。但是,“蚁族”只是其人生的短暂过渡期,与传统的弱势群体有很大的不同。此外,“蚁族”群体内部由于后致性因素的差异也具有的非均质性。当前关于“蚁族”的研究存在着片面性。预设了“蚁族”难以突破其现有的阶层地位,忽视了“蚁族”的阶层流动的可能性。因此,本文将从“蚁族”阶层突破的动力和策略两个方面去解读“蚁族”问题。

二、“蚁族”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2007年,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后的廉思无意中来到北京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叫唐家岭的村子,发现这个有着3000多名本地人的小村庄居然居住着近5000多名外地大学毕业生,他非常震惊。在后来组建的课题组开始挨家挨户的调研中廉思将这一群体命名为“蚁族”,特指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弱势、群居、在职贫困等窘困状态。廉思对“蚁族”这一群体的命名和调研掀起了社会舆论和学界的持续关注。随后,“蚁族”不但成为媒体、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也成功登上了中国的话语舞台。

“蚁族”作为时代赋予的特定称谓,实质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后的特殊产物。许多人认为高等教育在阶层流动中的精英筛选功能日益弱化,感叹寒门再难出贵子,社会阶层已经固化。在一片悲观的论调中,“蚁族”的人生似乎被高智、弱小、群居等特定词汇框定,“蚁族”命运再没有翻转的可能性。事实上,我们不必给“蚁族”群体抹上悲情怨艾的色彩,完全可以把“蚁族”的经历看作是褪去青春棱角的磨练期和初涉职场的奋斗期,是达成幸福和成功的必备环节。谁没有当过“蚁族”呢?笑星贾玲成名前做北漂六年,没有稳定经济来源,冬天电暖器也舍不得开,在租来的小房间里苦熬着一个又一个冬天。在“蚁族”的概念提出之前,像“蚁族”一样在大城市打拼的群体“北漂族”早已存在多年。与“北漂族”不同的是“蚁族”更强调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历背景。当然北漂群体中不乏大学毕业生。如今,这些出身底层、收入不高、蜗居在群租房中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只能做起“蚁族”。然而,大学教育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以及这几年社会对高等教育体制的负面评价让很多大学生非常困惑。事实上,从改革开放到1995年,为增加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权力和机会,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包统分改为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双向选择。1998年,国务院下发了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此次改革废除了以往住房实物分配的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等国家单位不再分房和提供集体宿舍,一律改为发放住房补贴。因此,国营单位和私民营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必须要自己解决住房问题,城市大学生租房开始增多,大学生租房聚居群开始扩大。1999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推进,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容乐观,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季成了失业季。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阻碍大学毕业生流向大城市的趋势。显然,他们是做好充分心理准备的,否则不会放弃西部一套房选择东部一张床。要知道他们没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年轻、知识是他们最大的人力资本优势,他们的口号是世界那么大,我要去闯闯。在他们的前辈中不乏经过努力奋斗摆脱了“蚁族”身份,取得事业成功的例子,比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经历了北漂、裸婚直到40岁才有了人生的第一套住房和稳定的事业。

因此,年轻的“蚁族”终将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现在的他们只是在人生奋斗的路上。谁的青春都不容易,总有一天80、90后中具有百二秦关终属楚的有志者会冲破重重艰难成为当今时代的生力军和创造者。因此,不要过早地给他们的人生涂上悲情色彩,应该为他们的坚持加油。

三、“蚁族”阶层突破的动力

农村持续30年之久的打工潮引发的离村潮对农二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离开农村,不再复制父辈的生活成为“蚁族”突破阶层限制的内生动力,而融入大城市,在城市获得向上发展的机会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一)大规模的离村潮

改革开放前,城乡二元体制将农村和城市严格地区分开来,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被牢牢缚在土地上,土地是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后,随着沿海城市的陆续开放,一批批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纷纷成立,吸引了大批农民就业,农民打工潮由此开始。沿海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打工潮开始从家乡附近的乡镇企业逐步扩展到东部沿海城市。农民打工的收入远高于在农村务农取得的收入,打工者用自己赚到的钱率先在家乡盖起楼房,成为村里的早期致富者。这些赚到第一桶金的打工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村的青壮劳力相继走上了打工的路线。从上世纪80年代个别人出去打工到90年代引发的大规模的打工潮,打工潮至今延续了30多年,如今的受教育程度比父母更高的农二代也将进城打工作为谋生的首要选择。打工潮引发了大规模的离村潮,传统的乡村生产和生活结构趋于瓦解,由过去依附于土地到离土不离乡再到现在离土又离乡,农村年轻人的集体外出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有人说现在的农村成了613890部队,即只有儿童妇女和老人留守。很多乡村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的整体空心化。”离村潮的普遍和农村的整体性衰落与凋敝让更多的农村青年一旦离开再也不想回去。

(二)走出去,不想复制父辈的生活

“蚁族”群体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父母以务农或打工为生。在农村家庭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非常匮乏的条件下,考上大学是农村孩子走出乡村的最好的出路。接受高等教育可能对城市家庭的孩子而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农村家庭却要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思考高等教育带来的经济成本,选择家中读书最好的孩子接受教育,即便这样,很多农村家庭在孩子完成大学学业时已经是负债累累。因此,比家族中其他人拥有更高文化水平的“蚁族”承载着整个家庭全部的希望,期待十几年的教育投入能够通过在城市就业获得稳定的收入来回报家庭的付出。进人城市前相对高昂的物质投入和家庭期待,“蚁族”一旦脱农离村就不愿重新回归农村。一方面接受了高等教育具备了在大城市生活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父母的期待和反哺家庭的沉重压力使其不可能回到农村务农。况且,他们早已不具备父母辈在乡下开田垦荒的谋生能力。“蚁族”考上大学就是为了脱农离村,过城市人的生活,有体面的工作,不再复制上一辈的生活方式。

(三)留在大城市,寻求向上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蚁族”来自于底层家庭,缺乏资金、信息、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源,不可能利用父辈的社会资本进行代际传递进而转化为就业市场的有利资源。有专家建议“蚁族”回到家乡去工作或创业,减轻在大城市生活的压力和就业的困难。但“蚁族”在大学学的专业大多并不适合回到农村或乡镇,或者说农村找不到“蚁族”可以就业的机会。资源、信息、企业都集中在大城市,留在大城市可以看到更多的希望。对“蚁族”而言,回到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农村似乎是死路一条。没有就业机会或发展的平台等于没有任何生存的希望。前几年,一部分“蚁族”难以承受大城市的高房价和高物价选择了逃离北上广纷纷回到家乡,很快一年后几乎又选择重新回到生存压力巨大的大城市。这说明大学生回到西部、回到农村去发展或创业,在理念更新、资金支持和发展平台方面依然面临很大瓶颈。他们的重新返回证明了大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集聚效应和成熟完善的就业市场更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作为就业后的能力提升,在北上广这样的地方显然有利于“蚁族”的学习与成长。而大学生回乡创业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具有普适性。

四、“蚁族”阶层突破的策略

“蚁族”群体的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严重匮乏,要想摆脱当前生存困境,最好的出路就是坚定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付诸实际行动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报答父母的传统孝道文化作为阶层突破的策略。

(一)坚定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蚁族”群体绝大多数出身于社会底层,父母受限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无法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蚁族”群体的教育起点相对较低。虽受限于种种客观条件,大多“蚁族”的父母普遍认同知识能改变命运的信条。这种认同和灌输使得“蚁族”从上学起就意识到改变自身命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努力学习,提升受教育的水平。这一信念被奉为真理一样激励着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学习。采访中的80后小卢自认是女“屌丝”一族。她目前在一所中学任教。出身安徽淮北农村的她通过考试上师范大学走出农村,毕业后回到家乡所在县城教英语,工作后仍然不放弃学习,不断地进修提升教研能力,后来调到省会的一所中学任教。她非常感谢读书不多的父母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传递给她,这是留给她最宝贵的财富。直到现在她依然重视知识,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在单位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现在已经是中学高级讲师。采访中发现缺乏经济资本的家庭纵然没有好的财富资源可以传递给下一代,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子女读书的全力支持使其子女大多摆脱了重复父母做农民的老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社会阶层地位普遍得到了提升和改善。

(二)报答父母的传统文化观念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儒家思想认为“孝”是德之本,是一切教化的源泉。孝道是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孝道更是仁爱的基础。孔子对尽孝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9]意思是子女除了要在物质上供养父母,还要在感情和态度上对父母十分尊重。孔子认为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仅仅在金钱上奉养,和饲养动物没有什么分别。孝道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整个社会遵循的道德准则。来自农村的“蚁族”一样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深知农村生存的艰辛,父母挣钱的不易。为报答父母,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在文化资本匮乏的农村没有放弃读书,通过努力奋斗考上大学,付出了城市孩子难以想象的艰辛。大学毕业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没有选择退缩,留在大城市当起“蚁族”。他们中的一部分经过5~10年的努力奋斗最终突破原生的家庭阶层束缚成功融入到所在城市,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采访中发现许多来自农村的“蚁族”常说的一句话是改变家族的命运是他们始终不放弃努力的强大内驱力。

(三)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突破阶层束缚

当阶层固化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当“富二代”和“贫二代”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财富的代际继承性增强,各阶层之间由于经济资本占有的不平等导致文化资本占有的不均衡现象越来越突出,而文化资本分配的不均衡再次强化了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各阶层间的流动由于先赋性条件的差异变得十分困难。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蚁族”群体由于匮乏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一出生就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然而,这一观点忽视了“蚁族”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在课题组的采访调研中发现,“蚁族”群体具有百折不挠的向上拼搏的精神,对自己的未来十分积极乐观,充满盼望和期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陷入布迪厄所预言的阶级再生产的怪圈,反而将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和家庭的贫穷看作是人生路上前进的强大动力。采访中发现那些曾经是“蚁族”身份,而今在城市中拥有稳定事业和家庭的群体,他们的共性是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行动去突破原有的阶层结构的限制。这些“脱蚁者”会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如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图书馆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为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工作中主动拓展各种人际关系,与同事和领导保持良好的人际互动。他们主动争取各种外部资源来弥补自己家庭社会资本的不足,最终以个人的努力奋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改变了原有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晋升为城市的中产阶层。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是他们实现阶层流动的最根本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廉思.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雅儒,毛强. 关于“蚁族”群体问题研究综述[J]. 中国青年研究,2012(4):73-79.

[3] 陈国政. 国外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 上海经济研究2011(3):65-69.

[4] 衣华亮. 对“蚁族”利益补偿策略的理性审视——基于社会公平的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0(6):35.

[5] 吴克明,孙琪娜. 大学毕业生蚁族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理性人假设的视角[J]. 复旦教育论坛,2012(10):28-31.

[6] 汤啸天. 蚁族的形成与高等教育评估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2):11-14.

[7] 胡小武. “向下的青春”之隐忧:兼评廉思《蚁族II-谁的时代》[J]. 中国青年研究,2011(5):26-29.

[8] 陈家喜,黄文龙. 分化、断裂与整合:我国二代现象的生成与解构[J]. 中国青年研究,2012(3):70-74.

[9] 胡平生. 礼记孝经[M]. 陈美兰,注.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Abstract: The "Ant Tribe" is in fact the necessary stage of life. The power of Ant Tribes class breakthrough comes from influences of trend of leaving the countryside、unwilling to copy the lives of their parents、hoping to stay in metropolis and seeking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 of "Ant Tribe" Seeking Class Breakthrough is the belief that knowledge changes destiny、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philosophy of repaying the parents and play a subjective role.

Keywords: the Ant Tribe; stratum breakthrough; power; strategy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蚁族动力策略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存在问题分析——以“蚁族”为例
Passage Four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