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圆梦大师”陈睿潼:拖延症是病,能治、能好

2016-05-30 10:48王桂茹
留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陈睿商科商学院

王桂茹

一路按照父母的规划从耶鲁大学管理学院MBA毕业的陈睿潼最终并没有选择会计行业,而是进入到自己更感兴趣的金融领域。对此,她认为年轻人其实没有必要做“五年计划”,用她的一句话就是,“安排好当下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规划”。

天使投资人,耶鲁大学MBA、芝加哥大学EMBA,前耶鲁招生官,亿元基金管理人,作家,MBA企业导师,这些都是陈睿潼的身份。多重角色,让陈睿潼高频度的奔波于北京、上海、香港等多个城市。“非常忙,非常忙,非常忙。”接受《留学》杂志采访时,她重复了三遍作为开场白。

采访约在一家咖啡厅,坐下来时,旁边几个年轻人正在兴致勃勃地聊创业,而去年5月,陈睿潼也刚在大陆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15岁时,陈睿潼给自己定下了读常青藤商学院的目标。谈及此,陈睿潼说是受父母影响。早年,陈睿潼的父母都是香港普通的会计从业人员,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就读最好的商学院。“和很多父母一样,他们也希望我替他们实现梦想”。所以,陈睿潼在多伦多大学就读本科时,专业选的是会计学和经济学。

直到27岁,陈睿潼成功拿到奖学金,进入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攻读MBA。“梦想成真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好像终于完成了一个任务。”

这大概是陈睿潼当前人生中,目标最明确的一次经历。“从15岁到27岁这十几年,我就认准这一条路,一步步按自己的计划坚持走下去。但是在我现在的各种讲座中,最常听到年轻人问的问题就是,陈老师,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怎么办?”陈睿潼并不认为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年轻人放大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其实大多数年轻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必要很早就非常清楚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陈睿潼也是在正式工作入行后,才慢慢清楚自己的方向。“念会计和做会计是两回事,本科毕业后,我进入全球知名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但真正从事会计工作后,我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行业,我感兴趣的是金融。但还好,我学的是商科,从会计到金融也不算大的跨界,只是领域不同而已。但是现在大多数留学生,读商科都是跟风或者‘被选择,不知道要读什么专业的时候,商科便成了最安全的选择。”

不过在陈睿潼眼中,也并不尽然是一件坏事。在她眼里,商科的范围很广,年轻人可以慢慢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如果一时找不到,陈睿潼建议年轻人多做尝试,“不见得一开始就要创业、融资,把目标定得很大,而是要保持好奇心,充分利用学校内各种资源和机会,用最低的成本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和擅长的领域,之后再找准方向,继续提升自 己。”

“年轻人不需要做五年计划”

现在,身兼数职的陈睿潼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当《留学》问及她是如何做时间管理时,陈睿潼表示,“安排好当下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规划。可能年纪越大,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不受控制的,年轻人不需要太早做五年规划。”

“要有弹性的过活”,这是陈睿潼经常对年轻人讲的一句话。目前,陈睿潼不仅是中国人民大学MBA项目的企业导师,同时也在沪江网开讲授课,随着图书的出版,她在国内的知名度也不断增加。在一些线上线下讲座中,陈睿潼经常收到年轻人各种困惑的求教。“陈老师,我毕业后想进投行,是不是一定要学金融?”“读MBA对创业帮助大吗?”“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我又不知道自己想干嘛,怎么办?”在陈睿潼看来,年轻人能问出这些问题都是好事。“这起码证明自己在思考,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年轻时候,陈睿潼以为自己会像父母期望的那样,考进常青藤商学院,进入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做一辈子会计。有人揶揄她是“学位和证书收集器”,名校、双MBA、美国注册会计师(CPA)、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回想起来,我的有些经历的确是在‘做任务,但当任务达成,带给我喜悦的同时也夹杂着些许无奈。我好像一门心思都放在了满足别人的希望和期待上,没有考虑过我自己,原因之一就是,父母已经帮我把目标树立地太明确了。”

“有个大致的方向感是好的,但要留有余地,这世界变化太快。目标太明确,容易让自己陷进去,也越容易产生挫败感。”

“人人都有拖延症,有病,能治就好”

陈睿潼自认是一个行动力和执行力超强的人,认准一件事情,就马上去做并且执行到底是她的风格。“你不会有拖延症吗?”“当然有,人人都有拖延症,但都可以‘对症下药,有病,能治就好。”

陈睿潼把产生拖延症的原因归结于三点:一是本身对事情就不感兴趣,为了完成而完成的任务,自然就不想去做;二是现在让人分心的因素太多,比如手机;三是因为能力有限,害怕不能完成而产生的恐惧感,恐惧让人逃避,只好拖延。“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因为动力不足。但人不可能这辈子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首先接受这一点,再想办法解决。”

对于第一种情况,陈睿潼以上大学读书举例,“可能专业是你喜欢的,但专业里的某个科目你并不感兴趣,但为了顺利拿到学位,你又必须去努力完成。”对于这种情况,陈睿潼认为这种拖延症并不能完全消除,只能是尽量弱化这部分负面影响。认清这个现实,也就减少了直接对抗的抵触因素,同时多从大局考虑问题,多和优秀的人接触,也是不可缺少的。

对于第二种情况,陈睿潼举了自己的例子。2015年出版图书之后,经常有读者在微信上向陈睿潼请教问题,而她也成了“重度手机依赖患者”。“但我要工作怎么办?我会给自己立个规定,比如关机一下午,然后花一个小时来回微信,规定好,就去认真执行。这样工作的时候我也不用担心漏掉谁的信息没有回复。一个时间内专心做一件事,才能做好。”

而第三种情况,陈睿潼建议年轻人要想清楚,是否应该调低目标难度。“不一定非要把自己往绝路上逼,越强迫,压力越大,抵触情绪就越高。”

“留学最大的意义是让我学会谦虚”

15岁时,陈睿潼就和父母一起从香港移民到加拿大,开始了留学生涯。留学让陈睿潼开阔了眼界,让她认识了很多“不一样的人”。“这些不一样让我学会接纳、包容,更让我懂得谦虚。”

“我的母亲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她说知识学到就是你自己的,会跟随你一生,是别人永远夺不走的。非常平实,但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在陈睿潼看来,谦虚的品格和学到的知识一样,会一辈子烙印在自己身上。时刻提醒她要欣赏别人的优点,也看清自己的不足。

尤其在耶鲁和芝加哥大学攻读MBA期间,陈睿潼更是见识了更多真正优秀的榜样,“他们在我的人生道路上,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所以,你还是要认真读书,获得学历和文凭。你进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感受什么样的环境,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认识什么样的人,都是你人生下一步前行的基础,”回忆自己的求学之路,陈睿潼对《留学》杂志记者说,“从我懂事以来,就知道父母是对我有期望的,那我就完成他们的期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确实打开了自己的心窗,也帮助我做出了下一步的决定。”

“我找到了比赚钱更有意思的事”

谈及投资,陈睿潼表示自己的投资方向会锁定在健康领域。而在她眼中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方面对疾病的诊治,更包括心理上的健康。“教育是良药,所以我打算在这方面投入更多心力。”

“我读书的时候,没有微信、微博,网络也不发达,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闭塞,更从来没听说过什么‘人生导师,告诉我怎么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道路。”比起当年的自己,陈睿潼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幸运多了,“但渠道多了,声音也就多了,年轻人就会迷茫,不知道该听谁的。”

“这些年的人生道路上,我遇到过很多‘贵人,他们可能在我某个人生阶段,一两句话就能点醒我,让我知道应该怎么做。现在,我也希望通过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帮到一些年轻人。”

2016年,陈睿潼一方面会涉猎基础教育等领域的投资,另一方面也在筹备自己的工作室,“这算是你的个人再次创业吗?”“算,所以会更忙,但至少我所从事的是我感兴趣的。而这一方面是基于知识经验积累铺就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这是我这些年自己的选择。”

拎客

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

—耶鲁芝大双MBA传授打造高端MBA人才的大智慧

作者:陈睿潼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我并不相信每个人都适合商学院的学习环境,更不相信MBA学位是职业道路上的指定动作。原因有三:一、MBA学位对个人修为、社交资本和事业发展起积极作用,但商学院的生活节奏、文化氛围和训练模式并不适合左右人;二、MBA学位并不是医治一切事业和求职癌症的灵丹妙药,不要作出幼稚的遐想;三、创业者不一定需要MBA学位,但MBA学位却能为创业者带来有形和无形的价值。”

猜你喜欢
陈睿商科商学院
日记一则
梧桐树观察记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巴黎高等商学院荣登《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榜首
商学院撞上新媒体
爱的清风
湖南商学院学人简介八十二
“互联网+”与商学院教育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