鲐背大医吴孟超

2016-05-30 04:09李珊珊
北方人 2016年3期
关键词:吴孟超外科医生肝胆

李珊珊

他是中国肝胆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创建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生于1922年,1943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于肝胆外科工作。从医60多年来,他用手术刀创造出无数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至今仍坚持在肝癌诊疗的一线和手术台上。

周一早上8时30分,在办公室见到身着军装的吴孟超,他93岁了,精神很好,眉毛灰白神气。除了门诊日,在其他工作日的上午,若无其他安排,他便会上1-2台手术。没费太长时间就说服了老人,获准旁观他的手术。

手术

9时左右,记者们消毒更衣,又由专业医生检查完毕,交代完注意事项,全副武装走进那个写着“手术区”的大门。

老人正很认真地在洗手,泡沫涂到了手肘。净手完毕,接过递来的深蓝绿色的手术服,拎着衣领,往空中一抛,两只胳膊向空中一举,同时穿过袖管。这是外科手术服最标准的穿法,无菌。

9时10分,老人站在了手术台前,台上是个“老”病人,63岁,肝癌,18年前由吴孟超亲自实施过肿瘤切除,目前肿瘤复发,需再次切除。

手术室是间空旷的屋子,中间放张狭小的床,床头的醒目处贴着病人的血型AB,两侧各几个踏脚垫,供医生和护士们调整高度用。吴孟超站病人的左侧,方便对位于人体右侧横膈膜下的肝脏进行手术操作。老人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做手术于他,便是日常的运动。

手术室的大墙上有显影灯和手术台上患者的B超影像,影像上边缘光滑的正常肝细胞和边缘模糊的肿瘤细胞的团块之间有条模糊的分界线——肝细胞的排列整齐而均匀,肿瘤细胞则杂乱且质地不均,好的外科医生可以凭手感找到那条分界线,将肿瘤从健康器官上剥离,吴孟超尤擅此道。

9时30分,手术开始20分钟,因不是初次开腹,病人腹腔的粘连程度比预估更严重。腹腔尚未完全打开,有医生在病人腿上开通新的输液通道,以备可能会发生的大出血。9时40分,手术开始30分钟,因粘连过于严重,尚未完全看到肝脏,又确认一遍备血量,3000毫升。

9时50分,腹腔打开,能听到“哧啦”的抽吸声,旁边有护士把半空的血袋从加压输血袋里取下,换新。已能看见手术台上病人的肝脏。10时20分,老人低声命令助手,“拉开拉开”,肿瘤被分离出来,两个鸡蛋大小的深红色物体。这过程进行得太快,旁观者甚至来不及关注老人在手术关键时期的那个广为流传的标志性动作——两眼微微望向天花板——那是他依靠手感分离肿瘤的标志神情。之后,有人搬来椅子,老人疲惫地坐在手术台边,助手负责缝合。

10时30分,新状况出现,创面出血,有护士小跑着进入那间位于手术区走廊尽头的手术室,送血液、血浆、纱布、药品。一时间,整个手术区的气氛紧张起来……

10时50分,气氛有所缓和,数字监控器上的病人心跳数据有所回落,脱离危险。

11时10分,老人双手背在腰后,从手术室出来,手术服的前襟上有块残留的小小血迹,眼睛里有两个多小时紧张手术后的疲倦,也有欣慰的笑。

禁区

50年前,当吴孟超转为主治医师开始独立工作时,他的老师、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著名外科医生裘法祖建议他:中国的肝胆外科还是一片空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自此,吴孟超选择了肝胆外科。

一部1960年代的纪录片曾記录了60年前那段往事:为了“身患肝病的阶级兄弟”,由吴孟超、张晓华和胡宏楷组成的一个三人小组“向肝脏进军”。当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肝的解剖结构,吴孟超小组将溶解了赛璐珞的丙酮灌入肝脏,蚀掉肝表面组织后,做成了珊瑚礁状的肝脏血管构架标本,那是中国的医生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肝脏内的血管分布。1960年,吴孟超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突破了肝脏的禁区。在此之前,为了解决手术中大出血与肝脏组织缺血坏死的矛盾,肝脏手术多在低温下进行,而吴孟超发明了简便安全的肝脏外科手术新方法——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使得肝脏手术可以在常温下从容进行。1963年,吴孟超成功地对血管丰富的中肝叶进行了切除手术,闯入了“禁区中的禁区”,成为肝脏外科的一大突破。1975 年,吴孟超成功地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 18 公斤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并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使外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成功率达到 100%。他还创新了用肝动脉插管、栓塞、结扎的方法治疗不能切除的肝癌,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上取得了明显疗效……1975年,吴孟超赴旧金山参加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会上宣读论文的3名专家中,两名国际同行共做了18例肝外科手术,而他一人做了181例,成功率91%,其中6例患者手术之后已生存10年以上……

“一个好的外科医生,需要对器官的解剖、病理和生理都有很好的了解。”吴孟超说,“没有基础研究,就不知道肝癌如何发生,有什么特点、阶段等等。”“光搞临床,只是个开刀家,没什么了不起,基础研究是解决整个疾病问题的最终方法。”于是,吴孟超决定搞个“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研究肝癌的肿瘤免疫、分子信号传导等等,设计药物,“精准治疗”。在科学中心负责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回忆,吴孟超曾“力排众议,决定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基础研究上”,他认为,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吴“实现了从一名外科医生向一位科学大家的跃升”。

这人敢给自己女儿做手术

在吴孟超的办公室采访他,他的桌子上没有水杯,大概是外科医生的习惯。对多数不那么专业的问题,他的回答里混杂了老人的智慧和儿童的率真。

养生秘诀?“20字口诀:心态平衡,大脑常用(看书、写日记),手脚常动(手术、查房),定期查体。没有了……咦,只有16个字,哎呀,忘记了,算了,就这4句吧。”

为什么患者和家属选择了你?

“患者家属选择我,主要看我……外科医生嘛,当然是越来越吃香,我现在又当院长,而且对病人态度也很好。”

怎么看医疗改革和私立医院的兴起?

“关键是要有人才,有几个名医在里面,不管公立还是私立的医院都会有很多人去。没有名医的话,态度再好,价钱再便宜,也一样没人去看。”

吴孟超年轻的时候,因为任务繁忙,上级禁止住院医生结婚,他还曾因结婚而受过处分。不过,他家里的3个女儿通通学医,老大搞检验,老二搞医学基础研究,小女儿在眼科。“我觉得医生还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可以指导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做得好的话,能够得到病人的尊重,那是其他职业很难体会到的一种感觉。”然而,这尊重的背后也要担责任,“我开完刀,经常晚上睡不好觉。”

提到肝胆外科,老人的反应变得异常激烈。不久前的采访中,他提到中国的肝移植过于泛滥,“该移植的移植,不该移植的也移植。”这一次,类似的医疗决策,他跟我们谈起了肝癌治疗中手术与介入的矛盾。

他随手拿桌上一张稿纸画个变形葫芦状的肝脏图,解释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分别适合的肝癌种类——散在的,介入;集中的,直接手术切除。他批评那些错误的治疗方案,该介入的切除,该切除的介入,“病人吃亏也就吃在了这儿。”然后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种原因:对这个问题没有很好的研究,不是专科医生;医生“牛哄哄的”,固执己见,硬上;还有一种,是医生要为医院赚钱,看见这个病人,就把他留住。

那怎么看医生的失误,毕竟,人不可能不发生失误的。“从两方面看吧。一方面,你是不是做到家了,该检查的检查过了,是否合乎科学标准;另一方面,你态度好,工作认真,踏实,病人便不会跟你闹……”

最后问他,给自己女儿做手术,什么感觉。

“我就把女儿当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她就不是我女儿了,她就是个病人嘛。之前会诊,我感觉有些医生因为是我(院长)的女儿,而觉得有点儿害怕……那么,我自己来,结果手术做完了,他们就这么看我,‘这人怎么回事呀,敢给自己女儿开刀。”

目前,术后已有3年,吴孟超的女儿状态良好,癌症也没有复发。

猜你喜欢
吴孟超外科医生肝胆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脚下的风景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吴孟超越院士简介
吴孟超院士简介
荷兰外科医生完成由机器人辅助的超微外科手术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
敬民深处见肝胆
赵宁:外科医生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