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棉花区试临清点中熟棉品种性状表现分析

2016-05-30 10:48陈兰赵金辉张桂芝王爱玉王志伟李浩王广明张晓洁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区域试验棉花

陈兰 赵金辉 张桂芝 王爱玉 王志伟 李浩 王广明 张晓洁

摘要:以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组和中熟杂交组棉花品种(系)为材料进行生育期、农艺性状、丰产性和抗病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棉CG3籽棉总产和皮棉总产均居第1位,分别比对照增产4.39%和8.86%,增产显著,霜前籽棉总产和霜前皮棉总产表现也较好;CG1和CG8产量表现也较高。杂交棉中ZJ2表现最好,籽棉总产和皮棉总产均居第1位,表现较好的有ZJ3和ZJ5。调查显示,所有参试品种均高抗枯萎病,抗或耐黄萎病。

关键词:棉花;中熟品种;区域试验;性状表现

中图分类号:S562.03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3—0018—04

棉花作为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棉花既是一种重要的天然纺织纤维作物,又是重要的种子油料作物,同时棉花种子也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和饲料资源。品种对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及抗逆性等性状具有决定性作用,培育丰产、优质、抗病抗逆的棉花新品种,是棉花育种的重要方向。区域试验是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的中间性试验,是品种审定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为棉花新品种的审定、发放、布局及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山东棉花中心临清试验站是鲁西北棉区棉花生产的地域性代表,已承担30多年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具有调查、记载、总结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各性状的丰富经验。遵循公平、公正、科学、效率的原则,本试验对2014年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中熟常规棉和杂交棉品种在临清的综合表现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棉花新品种的选育、审定和推广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在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临清试验站进行。供试棉花品种中熟常规组有9个,编号分别为CG1、CG2、CG3、CG4、CG5、CG6、CG7、CG8、CG9(CK);中熟杂交组有7个,编号分别为ZJ1、ZJ2、ZJ3、ZJ4、ZJ5、ZJ6、ZJ7(CK)。两组对照品种分别为中植棉2号和瑞杂816。试验地为砂壤土,排灌方便,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为1.31%、碱解氮61.85 mg/kg、有效磷27.0 mg/kg、速效钾301.0mg/kg。

1.2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试验分为常规组和杂交组,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20 m2,留苗密度为常规组49 500株hm2、杂交组40 500株hm2,试验区四周种植4~6行保护行。试验地地势平坦、地力均匀,田间管理一致。

播种时每公顷沟施复合肥600kg(N-P-K:18-18-18),4月28日播种,播种后覆盖地膜。5月16日定苗,7月11日结合中耕追施尿素90kg/hm2、复合肥(N-P-K:28-6-6)165kg/hm2。全生育期主要防治棉蚜、红蜘蛛和棉盲蝽蟓,化学调控依棉花长势进行。7月17日打顶,棉花生长后期补施盖顶肥。

1.3数据采集

选取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调查各小区棉株出苗期、开花期、吐絮期,并在各小区中间行选取有代表性的20株作为调查株。棉花现蕾后调查第一果枝节位;9月10日调查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成铃数;吐絮盛期在取样行采摘中上部吐絮正常的50铃,晒干称重,计算平均单铃籽棉重,轧花计算衣分、称取籽指;吐絮后分3次采收记产,所有调查数据均取两次重复平均值。

1.4枯、黄萎病调查

分别于6月份和8月份枯、黄萎病发生高峰期,采用5级疫情分级标准进行枯、黄萎病调查,逐行逐株调查发病情况。统计公式:病株率(%)=(发病总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分别乘以相应级数之和÷(调查总株数×最高级数)]×100。

2结果与分析

2.1农艺性状比较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各常规种间和各杂交种问的生育期差异很小,均在110 d左右,最长与最短的相差均为5 d;两组品种株高在96.9~114.3 cm之间,110 cm以上的品种有CG1、CG3、CG7、CG9,均为常规棉品种,可能与蕾铃脱落率高有关;始果枝节位5.5~7.3节,单株果枝数10.5~13.0个;就单铃重而言,杂交种多高于常规种,其中7.0 g及以上的品种分别是CG1、CG3、CG6、CG8、CG9、ZJ2、ZJ4、ZJ5、ZJ6、ZJ7;籽指10.6~12.2 g,籽指11.0 g及以上的占所有参试品种的68.8%,可能与棉花生长后期天气晴好有关;杂交棉品种衣分总体高于常规棉,45%以上的均为杂交棉品种,分别是ZJ2和ZJ3,常规棉品种衣分在42.2%~44.7%之间。

2.2产量性状分析

表3、表4显示出两组参试品种的实收产量情况,常规棉品种籽棉总产量总体高于杂交棉品种。前者以CG3最高,其次为CG8、CG1,籽棉总产量最低的是CG6,其次是CG4、CG2、CG5;杂交棉品种的籽棉总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ZJ2>ZJ5>ZJ3>ZJ4>ZJ7>ZJ1>ZJ6。常规和杂交棉品种的霜前籽棉产量与籽棉总产量相对应,其产量高低顺序基本一致。皮棉产量是棉花丰产性状的重要标志,在该试验中,常规棉品种以CG3最高,其后依次是CG1、CG8、CG9、CG7,最低的仍是CG6;杂交棉品种以ZJ2皮棉总产量最高,其后依次是ZJ3、ZJ5、ZJ4、ZJ1、ZJ7、ZJ6,霜前皮棉产量与其一致。

2.3抗病分析

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长过程中的两大主要病害。从临清试验点来看,常规和杂交棉品种对枯萎病均表现出很高的抗性,常规组枯萎病发病率为0~4.1%,病情指数在2.3以下;杂交组枯萎病发病率为0~4.2%,病情指数在2.6以下,均表现为高抗。常规棉品种对黄萎病的抗耐程度表现为CG3>CG8>CG1>CG4>CG2>CG7>CG9>CG6>CG5,杂交棉品种对黄萎病的抗耐程度表现为ZJ3>ZJ5>ZJ4>ZJ2>ZJ6>ZJ1>ZJ7(表5和表6)。

3结论

3.1常规棉和杂交棉品种在临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通过黄河流域棉区的布点试验,正确评价国家棉花区试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丰产性和抗病性,可为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奠定良好基础。临清点为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的试验站,该中心在临清试验地培育成功近20个杂交棉品种,且承担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已30多年,无论是杂交棉还是常规棉品种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以及抗病虫特性在此点均有较好的表现,说明在临清进行黄河流域棉区杂交棉、常规棉区域试验均具较强的适应性。

3.2参试品种的试验结果为新品种评价提供可靠数据

本试验地力均匀、管理一致、枯黄萎病程度中等,各品种性状典型性均得到充分表现。在成铃、单铃重、衣分、产量方面杂交种呈现出较好的杂种优势,常规种的部分品种也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常规棉中CG3的籽棉总产和皮棉总产均居第1位,分别比对照增产4.39%和8.86%,霜前籽棉总产和霜前皮棉总产表现也较好,CG1和CG8产量表现也较高;杂交棉中ZJ2的籽棉总产和皮棉总产最高,分别比对照增产22.83%和30.94%,表现较好的有ZJ3和ZJ5。从田间调查的枯黄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来看,所有参试品种均高抗枯萎病,抗或耐黄萎病,籽棉总产量大部分均在4800 kg/hm2

优良的棉花品种不仅产量水平高,纤维品质也应好,各性状指标应相互协调,因此对在区试中表现高产和抗病的优良品种可进一步检验其丰产性、抗病性、适应性、纤维品质及综合表现,客观评价参试品种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以为棉花新品种的评价和进一步试验以及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区域试验棉花
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棉花是花吗?
棉花
甘肃省冬油菜区域试验现状及应对策略
神奇的棉花糖
快乐城的棉花糖
2014-2015国家甘薯品种南方区域试验广西试点报告
广西引种台湾桤木区域试验
心中的“棉花糖”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