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寻

2016-05-30 18:18刘学林
新教师 2016年3期
关键词:词语微课课文

刘学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这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日渐成为课堂的常客。在各种赛事与评选活动的推动下,微课的研发与运用日趋成熟,各种不同类型的微课也应势而生。但是,在火热的微课研发背后,却有很多一线教师对于如何运用微课来服务教学产生困惑。几年来,笔者就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做过研究,也总结出其有效运用的几点策略。

一、在提炼学法中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升又必须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习得。在这些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这些方法提炼而成的微课,能很好发挥其作为学习资源反复利用的特点,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实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1. 运用于易学易忘的技能学习中。在语文学习中,受学生年龄、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技能技巧性知识学得快,忘得也快,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微课引导学生反复学习,就可以有效巩固学习效果。例如,小学二年级有“学习用部首查字法”这一项重要的技能目标要实现。通常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能学会这项技能,但隔一段时间后再抽查,会发现不少学生又容易出错。针对这种情况,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以“隐”字为例,按“一数部首笔画数,二数除部首外的笔画数,三查正文”的步骤,制作了“部首查字法三部曲”的微课。在这个微课中,教师运用字典进行示范讲解,学生图屏对照,一目了然。课后学生借助微课,能轻松地进行巩固学习,从而巩固查字典的学习技能。

2. 运用于易混易错的知识学习中。很多语文知识的学习呈螺旋式发展态势,内容知识点既有年级的前后联系,又有年级间的区别。当学习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时,同类知识点间很容易发生混淆。例如,升上三年级,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分清人物说话时提示语位置的不同与冒号引号的正确使用。根据学生出现的这一问题,一位教师以《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为例,开发了“不同位置提示语与冒号引号正确使用”的微课。微课主要在联系与区别中讲清楚了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以及没有提示语四种情况下冒号引号该如何使用的知识。这样立足于易混易错处开发的微课,不但讲清了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而且帮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知识梳理,巩固了学习效果。

3. 运用于难学难懂的理解体会中。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意大利的爱国少年》这一课,文中“虐待、衣衫褴褛、大义凛然”三个词语都挺难理解,一位教师在执教这课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这三个词语。在课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理解关键词语的不同方法,及时地对课堂词语理解方法作了梳理,教师以“一、举实例,明方法(一是从字面描述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虐待;二是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词语意思,如‘衣衫褴褛;三是联系人物的言行体会词语的意思,如‘大义凛然)二、用方法,活迁移”为主要内容,开发了“多种方法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的微课,对理解词语的不同学习方法作了很好的小结,供学生课后巩固学习。

上述微课,多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方法要领进行设计开发,这类微课在当前的语文学习中运用最为普遍与成熟,利用这些微课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在课后或阶段性学习之后进行巩固性学习。

二、在穿插运用中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内容集中、学习自由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的需要,灵活机动地穿插微课,在课堂的不同环节中运用微课助力教学,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的效果。

1. 课前激趣,作好铺垫。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对一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三年级的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人物描写的习作片段训练,在习作批改中,发现很多学生不会抓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外貌,怎样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习作中的通病,又快速进入到习作的修改学习中呢?这位教师在习作讲评课前,组织学生观看自己精心设计的“抓特点,写活人物外貌”的微课。微课先呈现内容为“我的语文老师,她的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这个典型片段,而后出现四个人物照片,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找找到底哪个是她笔下的老师。看过这个微课视频,学生多捧腹大笑,觉得文中的描写让人哭笑不得,纷纷表示无法对号入座。这样的微课导入,趣味十足、直观形象,既启示了学生发现习作中存在的相似问题,又为课堂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 突破重点,省时高效。语文课堂学习中,有时会碰到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困难,教师课堂的描述解释又难以达到其应有的效果的问题。如果能在这个时候运用微课突破重点,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这一比喻的贴切与精妙?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后,多数学生能初步体会到因为这两者都很美,因为它们同属古越国。学生的这些体会感悟虽然有一定的见地,但还不足以把后人公认的精妙之意很好地讲清楚。于是,执教教师借机播放了一则“西湖←→西子”的微课,微课视频从“物与人、现实的神韵与想象神韵”的角度,深情地讲述了这比喻的精妙。短短2分钟的微课,内容全面,画面唯美,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同时,这个微课基调、情境与诗歌融为一体,推动诗歌读悟结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3. 小结提升,精炼简洁。结课的方式有很多,各种方式可谓各有千秋。有些教师别出心裁地运用微课来结课,也有很不错的效果。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我喜欢》是著名作家张晓风所写的一篇散文,她以优美的语言抒发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美好情感,课文的编排结构及语言富有特色,是小学阶段学习体会散文的经典范例。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感悟,课堂趣味盎然。最后,教师以一则“初步赏析散文形散神聚特色”的微课作为课的结尾,从课文语言特色、结构特点、抒情方式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缀述,又提升了学生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不同教学环节中适时地运用微课,不拘泥,不僵化,唯学情的需要,巧妙穿插运用,能起到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作用。

三、在反思改进中补救课堂教学缺失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较难的知识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引导讲解难免会出现疏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微课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可以成为课后的一种补救手段,起到补救课堂教学缺失的作用。

如笔者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献你一束花》,本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找出课文中插叙的部分,体会它们的作用”,学生初次接触插叙这种写法,课堂上尽管笔者用了很多的方法与时间引导学生分辨插叙的内容,体会插叙的作用,但还是有不少学生理解起来模模糊糊。课后笔者反思,这或许有课堂教学失策的地方,或许是本知识点确实比较难懂的因素,怎么办呢?课后笔者再次梳理了课堂教学,仍以这一课为例,围绕“如何正确分辨插叙的内容,了解体会插叙的作用”这两个点,开发了一节“了解插叙,体会作用——突破《献你一束花》教学重点”的微课,主要环节是:一、概括内容,理清主要事件;二、比较课文的叙述顺序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差异;(文中事件如果按时间顺序叙述应为“两年前,第一次比赛获得冠军→两年来多次获奖→这次比赛失败了→女运动员回国→机场女服务员迎接并献花”,而课文叙述顺序则不是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找出了课文在主要事件中插入了“这次比赛失败了”“两年前,第一次比赛获得冠军”“两年来多次获奖”这三方面的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第3、4自然段)三、明白并判断插叙叙述的方法。在体会插叙的作用时,微课中笔者主要以“拿掉文中的第4自然段,再读读全文,文章还通顺吗?去掉行吗?”这个问题进行引导探究,学生通过这自然段中女运动员在胜利与失败时人们不同表现的反差对比,很容易就明白了如果没有这段插叙,文章虽然通顺,但很难突出“失败者更需要鼓励,鲜花理应送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这个主题。

反思改进后录制的微课,解决教学目标的条理更加清楚,思路更加清晰,作为课堂教学补救措施,达到了补救性学习的目的。其实,像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会发生。千变万化的课堂,不同差异的学生,总让课堂留下不足与遗憾,经过重新梳理与反思,就某些难教难学的教学点或问题开发成一堂堂微课,这对教学是一种反思与促进,对学生的学习更是一种及时的补救。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词语微课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枚词语一门静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