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多边对话,促进个性化阅读

2016-05-30 18:18苏小玲
新教师 2016年3期
关键词:编者共性青蛙

苏小玲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这个“对话”,不仅是师生、生生之间,还是师、生与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多边对话。善用多边对话,可以让学生思维迸溅出火花、认识得以提升、情感得到融合、智慧得以生发,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课前对话

1. 备课:教师与文本、编者的预先对话。华师大雷实教授说:“语文教师在预先与文本对话(备课)时,要深入进去,跳出‘现成概念的遮蔽,要有自己的感悟。才更容易理解学生的自我感悟和有个性的独创理解。”要启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首先要注意文本钻研的广度与深度:要对本单元、全册,甚至是整个学段的教材有系统的了解,领会编者意图,明确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了解单元文本间联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要深入钻研文本,明晰文本特点、厘清重点、梳理思路、寻求合适的切入点,尤其是要心悟其意、心融其境,以审辩式思维进行思考,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形成立体的思维与开放的态度,转而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怎么学”,从而确定“怎么教”,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笔者在备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深入钻研,联系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另辟蹊径,以“醉”为切入点展开阅读教学。“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翁媪为何而醉?是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田园美景而醉,更是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天伦之乐而醉。醉的单单是翁媪吗?其实还有词人辛弃疾。此时再引入辛弃疾的另一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醉”比较,此醉非彼醉,一个为田园之美、天伦之乐而醉,一个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醉。但思辨地看,此醉又同彼醉,理想与现实,同样的一份对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同样的一份家国情怀。独特的解读,另辟蹊径的切入点,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展现一个丰富而充满思辨的世界,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做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

2. 预习:学生与文本、编者的初步对话。学生应是“对话”的中心,缺失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对话”便失去了意义,个性化阅读更无从谈起。上课前学生的预习就是与文本、编者的初步对话。除了简单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扫清对话障碍,无论是哪个学段,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例如,教学六年级《青海高原一株柳》,笔者设计了预习学案:①我会读:(列举了部分生字新词)②我会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③我会批注:找出描写青海高原和柳树的句子,在感受深刻的地方画上横线,并用简短的文字作批注。④我会问:对于这株柳树,有什么想问的?可以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当然,每个学段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同,但坚持不懈地从低年级开始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大胆质疑,这样与文本的对话才是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也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课中对话

1. 平等对话,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要辩证地看待“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果教师仅是旁观者,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学生要走很多弯路,更别说正确把握文本的秘妙,获得思想的启迪,生发个性化的理解了。可见,不能包办代替,也不可撒手不管。教师是“对话”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合作者。如何平等?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给予充分的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对话过程中启发、点拨、引导、激励。而学生在和谐氛围中大胆阅读、领会、品悟、表达,就易于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2. 多方对话,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个性化阅读的着眼点是“个性”,但不能忽略“共性”。只有对共性问题深入咀嚼与感悟,才能在阅读中产生可贵的个性化认知。也就是说,“个性化阅读”应基于“共性化阅读”基础之上。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无论学生对狐狸、对乌鸦、对故事情节有怎样个性化的理解与质疑,但这个寓言所揭示的寓意“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是不能改变的,否则便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若只讲“共性”,当然就不能称之为“个性化阅读”,因此,要改变标准化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思辨的眼光进行多元的弹性评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提倡学生标新立异,从“求同”到“求异”,追寻个性化,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起来。例如,教学二年级的《青蛙看海》,当读到“青蛙在松鼠的鼓励下一级一级登上了台阶,最终登上了山顶,看到了大海”时,教师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深入思索,大胆表达。有的说:“青蛙太了不起了,知道自己没有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善跑的长腿,还是坚持不懈,终于成功了。我们平时也要像它这样有自信。”有的说:“我提前读了单元练习里的‘读读背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的就是像青蛙这样,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就能实现梦想。”还有学生的想法非常独特:“我最佩服的还是小松鼠。如果不是靠它鼓励青蛙,青蛙是不可能看到大海的。松鼠是个讲义气的好朋友。”……正是教师平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始终鼓励他们大胆地发散思考、个性解读,才为他们插上了“个性化阅读”的翅膀,才有这样独到的见解、精彩的发言。

三、课后对话

个性化的阅读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年龄、阅历、心境的改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收获也随之改变。因此,学生如果能在课后继续思考,及时反思,延展对话,将能促进阅读能力、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1. 日常注重养成学生习文后继续质疑的习惯,经常思考:关于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探究?如果能与作家面对面,将会提出怎样的疑问?

2. 开拓文本的阅读领域。学习了一篇文章,可以拎出一串类同的文章,可以是同一个作家的,相同文体的,相同内容的,类似主题的等等。在与文本相关联的领域继续对话,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深入对话,获得个性化的收获。

3. 增强学习伙伴间的沟通,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学文后,诸多的思考与个性化的理解都可以通过师生、生生,甚至与家长以及其他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发展思辨能力,调整方法、修正认识,获得更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猜你喜欢
编者共性青蛙
编者语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编者语
小青蛙捉虫
编者语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签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