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印象——2016年4月红河州调研日记

2016-05-30 19:52王亚宁张冰蕾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紫陶建水民居

王亚宁 张冰蕾

4月16日   慕善村·土掌房

慕善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村民多被称为“花腰彝”。慕善村从外围看来建寨地址依然沿袭少数民族建寨选址的惯性,选在向阳背阴、开阔凉爽的缓坡半山腰,建筑多为彝族典型的民居样式——土掌房。土掌房在建筑特点上类似北方的四合院,一般为三间两耳或五间两耳,正房分为上下两层,以土、石、木为材料,屋顶与北方的坡型屋顶存在较大差距,为土质平顶。《新唐书》中有提到,南诏时期的彝族先民“其所居至皆平顶”。整个村落内部有不同程度的高差,村落外部严密封闭、村落内部自由相通,通过走访不难发现土掌房不僅仅是慕善村民的居住场所,还承担着歌舞娱乐场所的功能,能在较大程度的维持着自然生态与文化传统的完整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村民生机模式的多元化,职业的多样化,人口流动量大而导致村落封闭性被破坏,生活习惯与文化观念正在逐步与传统文化相偏离。水泥结构的两层小楼在不同程度上“隔断”了土掌房成片的样式,也就间接的在影响着村民的聚集和沟通,影响着村寨的凝聚力。慕善村以歌舞文化最为出名,我们在到达慕善村之后,欣赏了花腰彝的舞蹈及花腰腔,当地政府选择慕善村为石屏县花腰彝文化传承村,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极大的促进了村寨的整合,也在无形中使慕善村呈现除了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作为旅游村落,土掌房的存在有其局限性,比如土掌房内部由于日常生活所造成的烟雾导致室内墙体较黑,光线不足;土掌房各户间紧密相连,建筑密集呈街巷布局,汽车进出困难,随着农用、家用交通工具的不断增多,弊端尤为突出;土掌房的土木结构,极容易被虫鼠等侵蚀,在村寨旅游经济中,如果开设家庭旅馆,就要加大资金投入,以适应旅客的住宿要求。我们这次调研并没有在慕善村内住宿,但是在行走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几家在开设家庭旅馆,也没有在路过哪家土掌房的时候有住宿意愿。慕善村现存的土掌房并没有很多,与泸西城子古村相比,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整体规划相对混乱,如果不依靠当地的花腰彝文化,但依靠土掌房这一建筑民居样式,是很难吸引游客的。针对慕善村的发展现状,我觉得作为旅游文化村,慕善村对土掌房的建设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保留土掌房原有式样的基础上,进行内部整改,提高村落布局的合理性及村落卫生条件。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开设住宿条件相对合理的家庭旅馆及餐饮服务。

4月17日   郑营村·陈氏民居·郑氏祠堂

我们是在4月17日中午到达郑营村的。郑营村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石屏县宝秀镇。 天气干燥炎热,但是不难发现郑营村这个历时600多年的村庄,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确有其特有之处。步行进入郑营村,其村落布局和地形结合的十分紧密,和其他地方的村落不同,鄭营村的集中住宅区域多为朝向很整齐,多为坐南朝北的布局。村内有三街九巷,三条街为东西方向,九巷为南北走向,形成棋盘格局,村中的建筑寨门、祠堂、学校、民居、古井等就分布期间。

陈氏民居。陈氏民居作为郑营村的典型传统民居,其样式为土木结构的四合院。通过在陈氏民居的走访拍摄,根据归纳整理,其门窗雕刻的纹样有:(1)鱼。在陈氏民居的木雕中,多选用鲤鱼和金鱼作为主要纹样来寓意吉庆、年年有余、鱼跃龙门等。(2)蝙蝠,蝠与“ 福” 谐音, 作为民间惯用的吉祥物,蝙蝠多寓意吉祥富贵。在陈氏民居中, 有很多蝙蝠的图案, 蝙蝠和表示长寿的动植物的组合, 寓意“福寿双全”。(3)莲花,莲花作为极富象征意义的水生植物,不仅广泛存在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中,也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中。莲花和鸳鸯的组合寓意仕途高升;莲花和草寓意平安吉祥;以莲花与各种动物或自身产物喻示爱情幸福、婚姻美满。“并蒂同心”、“连年有余”等, 寓意多子多福、男女好合、财富有余、平安富贵。(4)牡丹,牡丹以其独特的品行逐渐渗透到人们的观念之中, 被称为“花中之王” ,成为一种常见的吉祥物。在中国传统的图案中, 牡丹多以大富贵的象征出现, 单独或与动物、植物、文字、几何形组合表意。(5)石榴,石榴的果实多子, 在中国传统的吉祥物中象征多子多福。在陈氏民居的木刻中, 以石榴或与牡丹、蝙蝠等组成象征多子多福、富贵吉祥的图案, 有“榴开百子”、“多子多福”等纹样。

郑氏宗祠

我们是在参观完陈氏民居之后去的郑氏宗祠。我们去的时候郑氏宗祠正在整修。从外面看来,郑氏宗祠属于木石结构,分三进,由祠门、中殿、正殿、偏殿组成。修葺中的郑氏宗祠外部的石柱周围围有4只石狮子。但是由于文革时期的破坏,部分石狮子已经不完整。郑氏宗祠的雕刻种类和陈氏民居有相似之处,木雕图案还有猪等动物,相较于陈氏民居的门口雕刻图案,郑氏祠堂的雕刻图案要更加丰富,由于调查的不完整,加之在郑营村的时间略短,很多图案的寓意只能依照已经刊登的论文得出,并不能根据当地村民的解释一一列入。郑氏宗祠墙体的砖,镶嵌有“郑大族”字样,据郑营村村民解释为只有大户人家才可以用这种镶有字体的砖,象征身份,而且只有祠堂可以使用。

建水团山·张家花园

张家花园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团山村,我们跟随导游参观了此地。团山村的保留相对完整,文化大革命留下的痕迹颇多,一路走下来,文化大革命的痕迹随处可见。张家花园作为规模比较大的一处私家花园式民居,保留的也比较完整。张家花园的木雕相较于陈氏民居,更细腻也更具文化底蕴。张家花园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大,门窗上雕刻的内容多“琴、棋、书、画”等,通过导游的解释,这些木雕题材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暗示张家花园的主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和生活理念,有教化子孙的作用。另外,张家花园在建筑上诗词歌赋的运用也多于陈氏民居,正厅堂屋的木雕富丽堂皇,后院的纹样雕刻细腻古朴,体现儒家思想中以“礼”待人的精神。张家花园不仅在有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征,同时还有少数民族地域的民族特征。张家花园的木雕,即融合中原文化也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交融,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4月18日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四川荣昌陶、广西钦州陶并称为“四大名陶”。通过讲解,我们得知建水紫陶的发展经历了由粗陶到紫陶的表格,并凭借其独具特色的刻坯、填刻工艺和其所承载的书画作品而享誉全国。

建水紫陶大气沉静,拥有着瓷制器皿的温润和陶制器皿的质地。建水紫陶将雕刻填泥技术和书法绘画艺术相结合,这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建水紫陶工艺精湛,十分注重装饰,它的主要手法技艺是书画镂刻和彩泥填充,神韵独特,精美异常。书画艺术家们在陶胚上挥毫泼墨,再由手工艺人将痕迹进行雕镂后填充上彩泥,最后烧制打磨,呈现出的作品美轮美奂,是文化的载体,很好的展现出不同类型的文化。

建水紫陶的陶泥看似块状实则粉状,其中沙粒的含量很少,如同矿带般分布。土料从山上取来后,把紫土、红土、黄土、白土、青土这五种颜色的土按照一定比例配置起来,然后打碎,放入陶缸搅拌沉淀,沉淀之后又用200目左右的网筛进行过滤。当地老百姓把这一过程称为“镇浆”,通过五六次沉淀过滤的过程后,最后制作出来的泥浆已经非常细腻了。这时,把泥浆放入传统的石膏盆中使其在自然状态下把水分蒸发出去,形成膏状的陶泥。而这一技术也是建水紫陶和其他陶瓷工艺最根本的区别所在。我们一提起陶器就很容易和宜兴的紫砂联系起来,宜兴的紫砂喊沙粒,石英比较多,而建水紫陶基本上不含沙粒。因为泥料的不同,导致了建水紫陶和宜兴紫砂以后的工艺都不相同。因为泥料的细腻,建水紫陶的陶胚才可以做精细的雕刻,刻填的过程必须在湿胚状态下完成,这样才能让胚体和填料充分结合。这一特殊的工艺正是建水紫陶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的特点,这是建水紫陶的第一个工序。

建水紫陶是一种高温泥陶,它的主要工艺特征是无釉磨光和刻填。在这一定义里有两个概念,第一是刻填和无釉磨光,也是主要工艺特点,第二是高温泥陶。陶器的烧成温度和瓷器的比起来要低得多,温度大概在在700°到900°之间,而建水紫陶的烧成温度是1110°到1150°,比瓷器低,比一般的陶器高得多,所以称为高温泥陶。

第二个工序就是手工拉坯,因为泥料细腻,在可塑性方面就不如其他陶瓷,别的陶瓷制作方式就不适用于建水紫陶,所以建水紫陶一直坚持人工手工拉坯的方式来进行造型,这也是建水紫陶的一大特征,现如今在市场上除了小型的器型如茶杯等是用灌浆的方式,其他绝大部分都是手工拉坯的。拉胚师傅不同的文化艺术修养在对待同一个器型的拉制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建水紫陶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的关键环节。手工拉坯也有很多方式,一般器形高度在四十公分左右的是一次拉胚完成,但是只要超过该高度的就需要两至三次才能完成,这样成型的建水紫陶是感觉不到多次拉坯的接口存在的,能够掌握此种技术的师傅现在已为数不多。此外,建水紫陶在造型方面还有一种独特的技术,那便是双层器型一次拉胚成型。

第三個環节就是湿坯人工装饰,因为要满足刻填这一步骤,必须随时保持坯体是湿润状态才能够完成书画艺术家在坯体上写字作画,并且现代工艺还满足不了在湿润坯体上批量复制图案,必须手工完成,因为如此,每件器物都必须是艺术家在上面直接写画。在湿胚是上面直接写画第一成就了建水紫陶在书画艺术方面的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第二在坯体上作画写字要求书画艺术家的艺术功底要很深,特别是国画方面,因为讲究线条流畅和变化,就特别需要艺术家们的功底要扎实,并且在建水紫陶胚体上面写字作画对书画艺术家的艺术修养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其最终的效果还需要烧制出来以后才能呈现,由于建水紫陶陶泥含铁量较高,因此最后烧制完成的作品可能呈现书通红色,黑色,或者红黑之间过渡的颜色,烧的方式过程不同,就凸显出了建水紫陶十分微妙的窑变效果。建水紫陶的文化兼容性很强,以建水紫陶为载体可以做出很多不同种的文化形式在上面,比如中国传统字画,西方国家的装饰,甚至是阿拉伯国家地区的图案和文字等。

而第四个步骤就是刻填,在刻填过程中,手工艺人在坯体上刻进1.5-2mm的厚度,再填进去不同颜色的泥料,因为填进去的泥料湿度较大,有可能在里面形成气泡,经验丰富的刻填艺人能够看出哪里有气泡,就及时排除气泡,均匀用力,把填进去的泥料按实在刻模里,这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当地艺人们成为“压刀”。而这个过程需要三到四次,第一次为赶压,把泥料与画面赶平,第二次继续用力,把坯体和填进去的泥料继续压实,接下来的步骤就是要保证填进去的泥料和坯体的湿度是一样的,这样才能保证填泥和坯体成为一体。

第五个步骤就是高温烧制,陶瓷的烧制一般是三个环节,第一是烘烤,第二是升温,第三是高温烧制。现在所有的烧制方式,不论电窑,气窑还是柴窑,从自然温度到300°这个过程,都需要1分钟1°的升温,这样才能把胚体里面的物理水分排出去。300°到600°是胚体收缩和成型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可以进行1分钟3°左右的升温。到600°以后胚体的物质结构已经形成,此时就可以进行快速升温烧制。建水紫陶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其对人体无害,烧制温度要达到1110°以上,陶泥中对人体有害的铅、砷等有害物质已经融化。

最后一个工序就是人工无釉磨光,陶器从窑里拿出来后,表面有一层火皮,在火皮的下面才是陶器的真皮。手工艺人打磨掉火皮后,陶器才能呈现出如玉石般精润的效果。建水紫陶的打磨也是需要三道工序,第一是去火皮,这道工序会在器体上留下些许痕迹,那么就需要第二工序,也就是擦丝。第三个工序就是抛光。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做出镜光、亮光、磨砂、亚光等效果。不论何种效果,建水紫陶的透气性依旧保持良好。

从2004年建水紫陶开始复兴起步,十年以来,建水紫陶的产值达到了2.5亿。建水县城从当初的只有五家人做陶达到了现在的三百多家。在过去,制作建水紫陶的手工艺人大多务农,制陶只是副业,由于受教育条件有限,导致制作出的器型单一,花纹简单,并且大多数是以家庭为制作单位的。而现如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对工艺文化的重视程度都在逐渐增高,有识之士作为推手将建水紫陶推向全国市场,并且帮助手工艺人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水紫陶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基于实用价值不得不提前和个旧锡工艺品一起谈,民间工艺的最初产生并非是以审美为目的,而是服务于生活,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即以实用为目的,在基于实用的基础上,逐渐向审美过渡。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凭借其良好的透气性,人们在最初使用陶器的时候便用来储存食物和水,为农耕生活提供物质条件。建水紫陶是清末时期慢慢形成自身特色,比较出名的除了壶以外,还有汽锅等生活用品。建水紫陶有其独有的文化价值。建水紫陶的手工艺者将文化注入到紫陶的制作过程,形成“文

人陶”或“雅陶”。建水陶的填刻过程,有大量的中国传统书画,其中不乏名家作品。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询问了正在填刻的手工艺者,性别女,年龄30岁,从事填刻过程已有十余年,其填刻过程不仅仅是按照中国书画的要求来完成,无论是保持原有作品的笔墨骨法,还要兼顾陶坯的润滑,既有条条框框也有笔法上的自由发挥,可谓是刚柔并济。建水紫陶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云南建水紫陶制作工匠们以制作手感细腻、光滑的紫陶烟斗起家,打开了紫陶的销路,也奠定了建水紫陶的发展方向。建水紫陶的经济价值在当代社会体现的尤为明显,随着普洱茶的销售日益增长,建水紫陶壶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旅游业的发展,使建水紫陶成为建水最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我们参观的碗窑村作为建水紫陶制作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大量的民间紫陶爱好者、制作者集中在此,沿着碗窑村的主干路,均为建水紫陶作坊,不仅保留着传统的制作工艺,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制作风格。每家每户的紫陶制品均不相同,各有特色。

4月21日   个旧锡工艺

对于个旧锡工艺,我们于4月21日参观了以个旧锡文化为主题的创意产业园区。在吕挺琳《文化资源的集群特征与文化产业化路径选择》的文章中,曾提到: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文化产业分工的深化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区域优势的互补;有利于专业性文化产品市场的培育。我们在参观斑锡大师——赖庆国先生的“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的时候便深有感触。个旧锡工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相对于云南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乌铜走银,其种类较为繁多。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仅仅是锡工艺品从表现手法上就有斑锡、喷砂、浮雕、刻花、镶嵌等不同种类。颜色也不仅仅局限于纯白银亮,而是黑、白、灰都有。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个旧系工艺品又可以分为茶具、酒具、烟具、锡盘、锡画、工艺摆件、文具、户外雕塑等。由于锡的高纯度、无害性使锡工艺品在食用器具市场占有较大优势,由于所有的錾刻过程都是有人工制作,个旧系工艺品上的雕花都不尽相同。在风格方面,个旧锡工艺品也多以自然风光、民族建筑、民俗风情为主要的创作表现题材,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梯田文化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赖庆国大师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详细的向我们介绍了个旧锡工艺的制作流程,现整理如下:1、选取锡原料。锡与铜、锑、铅酌量混合后,按照百分之九十七的纯锡、百分之三的铜、锑合金的比例混合。2、熔锡,将锡块熔为液体,在铁锅中放入锡块,架在炉灶上加热,温度在300摄氏度以上,锡的熔点较低,很快便会溶化成锡水,在高温加热后锡水表面会呈现出黑色的杂质,将杂质去干净后,水银状液体就可以使用了。3、石范浇铸。将液态锡倒入石范内,待冷却后取出。模铸是錫器制作中一个比较注重细节与体现艺术价值的环节之一。4、压锡片。以平滑石板或木板为范、将锡的液体倒入预留缝隙中压制成锡片。5、打样裁剪。设计出的作品样式,根据尺寸比例在平面上剪出大致的轮廓。放样是锡器制作的关键。6、槌打。以木槌或铁槌敲出作品立体雏形。7、焊接组合。利用锡液和助焊剂将锡器的不同部分和开口接缝结合起来。8、车工锉修。用锉刀将凹凸不平的表面加以修整。9、打磨抛光。先用钢板条刮表面,去除氧化物和表面污垢,然后反复摩擦,除去表面的焊接和锤迹,最后用棉布抛光,直到锡器表面平整柔滑。10、纹饰。基本器型完成后,用刻刀錾刻图案。一般以花鸟、书法为主,多用线条。11、上漆。

猜你喜欢
紫陶建水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建水紫陶研究: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紫陶作品
民居智库
建水陶艺新观察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