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趣话

2016-05-30 12:08王铭珍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2期

王铭珍

牌坊,也叫牌楼,古已有之,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标志之一。关于牌坊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那时称为“衡门”。“衡门”的结构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唐代,我国的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于是老百姓也逐渐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牌坊的建筑材料多为木质的,也有石质的、琉璃的或砖砌的。木质的牌坊多不延年,现存的有些仿古牌坊,看上去似木质的,实际是后人用钢筋水泥或钢管建造的。

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牌坊是朝阳门外神路街牌坊,设置于东岳庙山门之前。东岳庙始建于元文宗天历年间,有人说初建时,山门前就有牌坊,可能是木质的,到明万历三十五年,改建成一座三间四柱七楼的绿琉璃牌坊。雄峙若城阙,歇山顶,正脊两端施螭吻,楼顶正中饰火焰宝珠。北面石额为“永延帝祚”,南面石额为“秩祀岱宗”,相传为明朝严嵩之笔墨,意为皇图永固,江山绵延。

首都博物馆大厅内现竖有一座古牌坊,被称作“品级最高的牌坊”。该牌坊是一座三间四柱的木质彩绘牌坊,原设置在历代帝王庙的庙门外,牌坊旁置有一座石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早年,无论是多高品阶的官员,至此必须下马,步行着从牌坊下面走过。若不如此,就犯有欺君之罪,会被衙役收监的。牌坊上的题额是“景德街”三字。现在此街被称作阜内大街。这座牌坊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首都博物馆建成后,又把它重新竖立起来,供公众观赏。

文丞相祠牌坊坐落于现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明洪武九年,北京按察司副使刘崧为纪念文天祥这位南宋民族英雄,在他被关押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文丞相祠”,并在祠堂所在道路的两端各立了一座牌坊,东口题“教忠坊”,西口题“育贤坊”。这两座牌坊成为弘扬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凛然正气的象征。人们从牌坊下经过,无不满怀崇敬之情。

牌坊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地,牌坊这一形象化的标志已成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和历史悠久的中国的象征。

(取材于《北京牌楼趣话》,有删改)

【阅读指津】 社科类文本一般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它和文学类文本有着本质区别。学生在阅读此类文本时经常感觉生涩难懂,提不起阅读兴趣。其实,学生应该明白,在考场上阅读一篇关于“亚马孙雄性蓝蝶”的文章,并不意味着你要成为一名生物学家;阅读完一篇关于“血红细胞”的文章,也并不意味着你能成为一名医生……因此,不要被社科类文本中的各种专用名词、专业术语迷惑,不要产生畏难情绪,明确阅读要求,针对不同的题型,恰当地运用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才应该是这类社科类文本的阅读切入点。

《牌坊趣话》,由题目可知,这篇文章的论述对象是“牌坊”,因此,牌坊的起源、发展、种类、用途、文化内涵等很有可能是本文会涉及到论述内容。带着这样的预判来读文章,把握文意就会胸有成竹。此文第一段共有六句话。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总说“牌坊,也叫牌楼,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标志之一。”第二层为第二句到第一段结尾,作者介绍了牌坊发展的历史和得名原因,并交代了“在唐代,牌坊的作用是‘以便通行”。第二段介绍的是牌坊的材质。第三段采用例证法,以“现存最古老的牌坊”为例表明牌坊有祈祷祝福的作用。第四段亦采用例证法,以“品级最高的牌坊”为例表明牌坊是街道或重要建筑物的标志。第五段还是用例证法,以“文丞相祠牌坊”为例,表明牌坊有表彰、纪念重要人物的作用。第六段收束全文,表明牌坊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和历史悠久的中国的象征。由此观之,这篇文章呈现一种总分总的结构样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总说概括牌坊的意义。中间部分举例论证,交代的是牌坊的作用。

所以说,通过快速地浏览、略读,筛选出关键信息之后,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结构一目了然。社科类文本的阅读考查,经常考查考生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当碰到类似概括类的试题后,考生就可以很快确定答题区域,迅速作答。

社科类文本,由于其文体的特殊性,考生在阅读时尤其要注意保持严谨科学的精神,这样阅读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所以,在解题时,要注意找到问题对应的文本位置,选择题要仔细比对选项与文本是否一致,有无以偏概全、因果倒置、偷换概念等问题;简答题要以文本为中心,提取关键词组织答案,保证答案的条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探究题则要从文本出发,调动生活积淀,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比如,本文可命题“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牌坊的作用”。如果你认为北京牌楼的作用有便于通行,很遗憾,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忽略了社科类文本严谨科学的态度。因为原文明明说的是:“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于是老百姓也逐渐称这种坊门为‘牌坊。”所以,局部精读之后,我们明白,不是所有的牌坊都有便于通行的作用,只有唐代的牌坊(坊门)有方便居民通行的作用,后来这种作用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然慢慢消亡于历史中。所以,在作答时,必须在“牌坊”前加上“唐代的”的定语,才能说“唐代的牌坊(坊门)有方便居民通行的作用”。再如,有考生认为“牌坊有象征和代表中华民族的作用”,这也是对概念没有细致推敲的结果。仔细推敲“作用”一词,我们就会发现“象征和代表中华民族”只能是牌坊的意义,而非牌坊的作用。所以,如果没有局部的研究性精读,没有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阅读文章也只能事倍功半。

值得注意的是,从近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有文学、文化底蕴的社科类文章,已逐渐成为考试选材的趋势。但不管是社科类文本,还是文学类文本,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都少考察死记硬背的知识、概念,更多考查地是学生阅读的能力。对此《考试说明》有明确的要求,命题人也有过明确集中的阐述。他们认为阅读“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这三点一直是命题的落脚点,也是命题最突出的特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