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2016-05-30 03:54张悦
亚太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张悦

摘 要:高校学生具有追求自我个性,要求与众不同的特点,传统的以灌输为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这对高校积极利用新媒体的载体形式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在高校开展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的迎合学生自主选择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特点,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基于数字基础的、非线性传播的、能够实现交互并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传播方式和交互传播的组织机构。①可见,新媒体的概念是具有相对性的,它是有别于之前的媒体传输技术。将新媒体作为载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作為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教育不外现痕迹的形式。

一、建立以新媒体载体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机制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在坚持基本教育原则和目标的基础上发挥将教育寓于无形的观念。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观可测量性不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能由数据或其他具体形态呈现出来。但是对于新媒体载体的应用如果只是在建设之前强调教育目的,而不能监测整个教育过程的完成,那么就不会形成实际效果的反馈和评价。通过建设健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载体的评估机制才能取得的成绩和自身的缺失,评价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载体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育者是将教育内容与目标通过各种新媒体载体以思想上的引导性作用传递给受教育者。整个过程都没有明确的形式,因此教育者也不能对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信息,教育信息是否内化为行动有清楚地了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载体发挥的教育结果是客观存在的,虽然不能制定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但可以观察到受教者思想和行为的变化。

二、主动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运用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引路人。新媒体时代,熟练掌握和恰当使用新媒体技术是辅导员必备的能力。传统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在新媒体信息传递平等共享平台的作用下逐步形成开放、互动的交流社区。着力提升网络运用能力,遵循信息网络规律,把掌握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操作技术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必备能力,练就运用“网言网语”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过硬本领。②以微博为例,以其便捷、广泛的特点,得到学生的广泛使用。高校辅导员应抓住时机,以新媒体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其中,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与及时的信息反馈,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工作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新媒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开展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互动对话。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好地发挥疏通与引导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要采用新媒体作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需要加大对信息传播内容的监管力度,做到有的放矢。

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混杂,缺乏必要的信息筛选,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将学生时刻处在可观察的范围之内。当前高校学生的特点就是思想变化快、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在接触新事物的同时缺少必要的辨别能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多方的冲击。基于这样的现实强狂,以实际的行动和有效的措施制定出学生新媒体素质培养的方案和具体措施是十分必要和急需的。随着新媒体载体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素质教育的专门课程和相关培训应该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开展。遵循法律法规,并及时制定相应的校纪校规和规章制度,使得学生有据可循,开展长期良性有序的新媒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三、充分发挥手机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载体运用的作用

目前高校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很高,手机已成为学生互相交流和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手机也以其自身以个人为中心进行信息交流的特征,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具有较强的手机媒体运用掌握能力是以手机为载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目前QQ和微信是比较常用的即时通讯工具,其自身的特点在于点对点的即时传播交互功能。借助手机QQ或微信可以建立人员组成不同的QQ群或微信群,在不同群组人员之间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是多对多的即时沟通和交流。部分高校已经建立起相关的以手机为依托的新媒体载体平台,但现阶段存在着内容形式单调,以单向信息传输为主,缺少互动的问题。这样的建设并未突出手机互动性强的优势。以微信为例,建立微信平台,微资讯、微互动、微答疑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和信息传递,构建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载体,但是是否能对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心理状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关键在于宣传的形式和实际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此教育者应该公开个人朋友圈,真正做到与学生交流并进行正面引导,使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占领虚拟世界的主阵地。

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载体进行有效的开发,需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分析隐藏的对新媒体载体作用发挥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真正的做到积极使用新媒体载体,拓展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载体应用系统。当然,在看到新媒体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考虑到新媒体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注释:

①李林英,郭丽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19.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C].2015.9.

参考文献:

[1]董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娄淑华,杨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3]陈茂生.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7.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浅析微博视角下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