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文献记载中的胭脂及其制作工艺

2016-05-30 15:37王颖
科技风 2016年14期
关键词:胭脂研究

摘 要:胭脂在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其有关记载卷帙浩繁,尤其是在中国的重要农书如《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尤其针对红花、紫草、苏木等植物胭脂进行考证,并对其别名、产地、制作工艺等进行研究。

关键词:胭脂;古文献;研究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顾明其意,面脂是指用于面部涂抹,而口脂则用于唇部涂抹,其类于今天的口红。据《释名.释首饰》中记载“唇脂,以丹做之,象唇赤也”朱砂则作成为当时最早的“口红”的原料。据记载的胭脂主要由红蓝花、紫草、苏方木、落葵、石榴花、紫茉莉、玫瑰等原材料制作而成。

一、胭脂之源

通过对古文献中对于胭脂的史料记载的梳理,选取一下几段话,对其起源加以论述。唐末马缟所著《中华古今注》记载:“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涂之作桃花妆。”故自以为胭脂得名于其为燕国所生产。 此外,据更早的晋代崔豹《古今注》记载:“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谓为燕支粉。今人以重绛为燕支,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所染,自为红蓝耳。”宋据《太平御览》记载:“祁连山,焉支山,宜于畜养,匈奴失此两山,乃歌之曰:夺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习凿齿《与燕王书》也同样记载:“焉支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不?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挼取其上英鲜者作烟支,妇人采将用为颜色,吾少时再三过见烟支,今日始亲知红蓝,后当足致其种,匈奴名妻作阏氏。” 从以上几则文献资料可得,胭脂与红蓝花直接挂钩,以红蓝花作胭脂无误,然而红蓝花并非本土植物,实属外来植物。而红蓝花的产地的地名对其“胭脂”这一命名的由来具有重要意义。但认为胭脂起自殷商,以及燕国所生故曰燕脂的观点,则缺乏翔实可靠的依据。因此,以下这种说法更信服于人,胭脂产于汉代匈奴控制的焉支山即今青海、甘肃一带。首先,焉支山作为“胭脂”同音,其存在说明红花在当地有较长的栽培历史,由于当时红花几乎等同于胭脂。其次,其属今甘肃境内河西走廊上,事实上也的确是盛产红花之地。因此,笔者倾向于赵丰在其《红花在古代中国的传播、栽培和应用一中国古代染料植物研究之一》一文中的观点,红花源于埃及北部和近东地区,而在其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印度和中亚。此后,由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再从我国西北地区传入中原。至于何时传入西北地区,由于史料不全有待商榷。但能够肯定的是在西晋时期已存在并种植。“今魏地亦种之”。南北朝时期,红花在中国的传播就更为广泛,自唐以后其栽培几乎已经遍及全国各地。

二、蓝红花与胭脂

在传入初期, 红花被称之为蓝花,由于叶如蓝草,此后又因其能染红或染黄,名为红蓝或黄蓝,至唐才简为红花。正如《本草纲目》所记载的“紅花(《開寶》)、黃藍頌曰‥其花紅色,葉頗似藍,故有藍名。”此外,在《羣芳譜》也有所记载:“紅藍一名黄藍花,色紅黄,葉似藍。”但到了元明时期, 红花这一简称又与另一种红花(中国常称之为番红花、藏红花或泊夫蓝)发生混淆。正如《格致镜原》卷六十八所言:“紅藍花中國人謂之紅花,本草番紅花一名洎夫藍,岀回回地面。”

三、胭脂菜

落葵,正如其俗名胭脂菜、御菜,不仅是一种胭脂,更是可食用的“胭脂”。“落葵也,一名承露,一名藤葵,一名胡烟脂,蔓生繞籬落,葉圓而厚,子如豆,生青熟黑,挼之則色紫,女人以漬粉傅 ”《本草纲目》对其的记载也较为清晰:“志曰:落葵,一名籐葵,俗呼為胡胭脂。時珍曰‥落葵葉冷滑如葵,故得葵名。釋家呼為御菜,亦曰籐兒菜。《爾雅》云:葵,繁露也。一名承露。其葉最能承露,其子垂垂亦如綴露,故得露名。而、落二字相似,疑落字乃字之訛也。案:《考工記》云:大圭,終葵首也。注云:齊人謂椎曰終葵。圭首六寸為椎。然則此菜亦以其葉似椎頭而名之乎?弘景曰‥落葵又名承露。人家多種之。葉惟可食,冷滑。其子紫色,女人以漬粉敷面為假色,少入藥用。”

四、紫草

“紫草,《増廣雅》曰紫艿紫草也,《山海經》曰勞山多茈草一名紫英,《吳氏本草》曰紫草節赤二月花,又曰紫草一名地血,《淮南子》曰紫草生於山不生磐石之上,《抱朴子》曰黃金成以為丸以紫草煑一丸咽其汁可百日不飢《博物志》曰平氏陽山紫草特好其他者色淺,《列仙傳》曰昌容常山之道士也,自稱殷王女二百餘年,而顏色如少能致紫草與染家得錢以遺孤老。”三国以前,胭脂的主要原材料为紫草,由于红蓝花并未广泛传播于中原地区。正如唐代李石的《续博物志》记载:“,“蕭史與穆公鍊飛雪丹,第一轉與弄玉塗之,今之女銀膩粉也,三代以降塗紫草為臙脂,周以紅花為之或曰出於閼氏。”由此可知,紫草作为胭脂的原材料之一,也曾一度流行。 但由于紫草其汁本为紫色,制作出来的口脂自然也是偏紫的,因此多用其在服饰上,并不常用于胭脂。因此其有关记载仅限于《外台秘要》“用紫草为主要(原料制作)若作紫口脂,不加余色;若造肉色口脂,著黄蜡、紫蜡各少许;若朱色口脂,凡一两蜡色中,和两大豆许朱砂即得。”

五、苏方木

苏方木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名称繁多。据《南方草本状》所载,苏木又名苏枋;据《肘后方》所载苏木为苏方;《唐本草》名为苏方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称为棕木,《兽医国药及处方》名其为赤木;《四川中药志》称红柴,《诸蕃志》中苏木又别名窊木。在我国古代女子使用的胭脂中,苏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原料,它作为染色原料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正如《古今注》云:“苏方木出扶南林邑外国,取细破煮之,以染色。”《南方草木状》云:“苏枋树类槐花,黑子,出九真,南人以染绛,渍以大庾之水,则色愈深。”

《東西洋考》卷三:“蘇恭曰樹似菴羅花黄子青熟黑,其木人以染絳”至于其产地,有云:“蘇方木自南海、崑崙來,而交州、愛州亦有之。”此外,時珍曰“海島有蘇方木其地産此木故名今人省呼爲蘇木耳”。作为胭脂的原材料其受产地及产量以及着色效果的限制,以至于其不如红花那样实用性强,这正如《尔雅翼》云:“今则盛种(红蓝花)而多染,谓之真红.,赛苏方木所染。”

六、石榴花及其它山花

正如《北户录》中云:“郑虔云:石榴花堪作胭脂,代国长公主,睿宗女也,少尝作燕支。”《天工开物》及《本草纲目》也都提及其可以为胭脂。至于效果如何?正如《天工开物》所言:“古造法以紫矿染绵者为上,红花汁及山榴花汁者次之……但取染残红花滓为之,值甚贱。”至于其染色工艺与红花大同小异,不出于下文所提及的三种。史料中还对其它花作为胭脂有所记载,例如:

《花镜》中所记载:“紫茉莉,一名胭脂花.,可以点唇。”《草花谱》亦载:“紫茉莉……一名胭脂花,可以点唇。”。此外,对于玫瑰、牡丹、蔷薇等亦有所记载。随着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类花卉皆有成为“胭脂”的可能,因此红花的主体地位也不断地受到挑战。直至近代,对于胭脂的定义又何止于植物汁液?

七、各类胭脂制作工艺

制作胭脂的方法在古文献中均有记载,其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即最原始的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细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得粉末即可。第二种是将原料细研或切片后,煮熟,溶于水后,浸入丝绵或生绢或蚕丝,阴干称为绵燕支,或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第三种,便是到了南北朝时,在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狨胰等物,制稠密润滑膏。 但红花素的提取稍有难度,需剔除红蓝花中能溶于水和酸性溶液而不溶于碱性溶液的黄色素,才能更好地利用其溶于碱性溶液而不溶于酸性溶液和水的红色素。因此,提取红花素最简单的方法便是用水洗净黄花素,正如《博物志》所云:“取蓝花捣以水,洮去黄汁,作饼如手掌,著湿草卧,一宿便阴,欲用燕支,以水浸之,三四日,以水洮黄赤汁,尽得赤汁而止也。”这与《尔雅翼》所记载的制作工艺异曲同工。但《王祯农书》中的制作方法虽也是“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但多了一步“以粟饭浆清而醋者淘之”。古人虽不知化学原理,却已在日常实践中意识到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取红汁。最详尽的方法应属《齐民要术》所云:“预烧落藜,藜、藋及蒿作灰,以汤淋取清汁,初汁纯厚太酽,即杀花,不中用,唯可洗衣;取第三度淋者,以用揉花,和,使好色也!揉花,十许遍,势尽乃至!布袋绞取淳汁,著瓷碗中。取醋石榴两三个,擘取子,捣破,少著粟饭浆水极酸者和之,布绞取瀋,以和花汁,若无石榴者,以好醋和饭浆亦得用。若复无醋者,清饭浆极酸者,亦得空用之,下白皮饭,大如酸枣,粉多则白。以净竹箸不腻者,良久痛搅。盖冒至夜,泻去清汁,至淳处止,倾著帛楝角袋子中悬之。明日干浥浥时,捻作小瓣,如半麻子,阴干之则成矣。”古人通过经验便能利用碱性溶液和酸性溶液来提取红花素,不得不令人感叹。至于其它原材料的制作工艺,基本沿用以上列举三种方法。需要提及的便是《齐民要术》卷五中的做紫粉法,大体上沿用第一种方法,但多加入了一种粉。“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不著胡粉,不著人面,和合均调,取落葵子熟蒸,生布绞汁,和粉,日曝令干,若色浅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那么何为胡粉,“烧铅锡成胡粉”。

八、小结

通过对胭脂之源的考证,既从纵向又横向梳理有关资料对各类古文献中常用的胭脂原料的资料整理,从而对胭脂的制作工艺进一步地归纳总结。在领略古人技艺之高超之余,感慨中国古代人民生活之多彩。从而令人反思今日之化学污染,化妆品的安全性问题,不得不鉴古之大智慧。

参考文献:

[1] 马缟.中华古今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

[2] 崔豹.古今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

[3] 李昉.太平御览[C]. 卷719,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罗愿.尔雅翼[C].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

[5] 赵丰.红花在古代中国的传播#栽培和利用 [J]. 中国农史,1987(3):63.

[6] 稽含.南方草木状[C].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7.

[7] 黄石.胭脂考[C].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84:47.

作者简介:王颖(1992-),女,汉族,浙江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史。

猜你喜欢
胭脂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胭脂花开呀开
春游凤山胭脂垴
红公馆造店记之胭脂水粉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花明驛路 胭脂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