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内涵

2016-05-30 23:27张鹤
亚太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张鹤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包含两个层面的逻辑构架:一是马克思主义,一是中国国情与中国实际。在以上两大构件相结合的过程中,结合的方式及其所具有的意义是多重的。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这一结合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是不相同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其标志性理论成果《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宣告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一种相对完整的观念形态。应当说,自此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就致力于将这样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就不再仅仅停留在一种观念的层面上,而是开始干预和影响现实的社会运动,进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随着无产阶级步入历史舞台,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包含两个层面的逻辑构件:一是马克思主义,一是中国国情与中国实际。在以上两大构件相结合的过程中,结合的方式及其所具有的意义是多重的。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这一结合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是不相同的。或者说,以上两大构件的结合有其内在的复杂机制和深刻的哲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严谨的理论探索和无产阶级的一切积极的实践活动,都可以被视作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问题的尝试。理论与实践是相向互动的,理论与实践之间任何偶然的和暂时的联系,都在理论和实践各自意识到自己对对方的渴求时,被必然联系的形式所取代。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斗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的产物,这个结合的过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哲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结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进程具有哲学本体论层面的含义。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它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我们虽然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哲学,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毫无疑问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这种实践特征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本体论层面上摆脱了机械唯物论特别是实体本体论的倾向。当然,过分夸大实践在本体层面上的含义从而走向实践哲学或者实践本体论也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彻底坚持物质本体论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人的实践的基础性地位,这就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奠定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

2.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两种错误:一是实践脱离理论,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忽视理论的指导意义;一是“理论中心主义”或者是“教条主义”。以上两种错误在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是经常存在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后者,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危害特别大。为了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毛泽东完成了其一生最为重要的几部哲学著作,即《反对本本主义》(1930)、《实践论》(1937)、《矛盾论》(1937)。邓小平积极推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大讨论,作出了“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重要判断。这些理论著作及其相关观点,都是对教条主义思维的尖锐批评。当然,前一方面的错误,即过分重视经验性实践、忽视理论的错误在中国革命和斗争的实践中也出现过。因此,毛泽东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重要论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共性理论与个性化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过程[1]。共性与个性是揭示客观事物辩证联系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共性即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它是指不同事物所共有的普遍属性。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相对性,它是指一事物所特有的、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属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属于同一序列的哲学范畴,都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共性与个性对立的相对性还表现在其相互转化上,在一定的条件下,共性可以转化为个性,个性也可以转化为共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阐明,同样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人的思维规律的把握,才真正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最为根本的科学性特征,同时,这一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部革命性的依据所在。但是,马克思主义韵实践性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共性化理论的层面上,它必然要执著地去寻找向现实形态转化的通道和载体。[2]这个载体现在已经明确了,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行动载体。这个通道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和民族化,当代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的“世界革命”暂时还不宜同时爆发的时候,民族化的革命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特别是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共性理论与个性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共性化特征决定了它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地位,但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能包办一切,它不能覆盖现实的、民族化的革命斗争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只是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范式,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体系哲学,不是复杂多样的民族实践的“百科全书”,更不是绝对真理的逻辑体系,它必然要为个性化实践留下充分发挥的空间。在现实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能积极地去探索个性化的斗争方式,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命名的运动和实践就不能够摆脱受到挫折和遭遇失败的危险,国际共产主义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杨信礼.《实践论》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重读《实践论》[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7).

[2]边飞飞,曹忠义.西方早期奠基者对“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问题的论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9).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圣经》经文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