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汉语学科教学能手能力构成要素探究

2016-05-30 23:27马玲娟陈炜
亚太教育 2016年14期

马玲娟 陈炜

摘 要: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有特定的教育对象、内容、目的、意义,有特定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要遵循特定的教学规律。研究小学汉语学科教学能手培养内容、能力构成要素十分必要。本论文立足于理论研究,探寻教学能手能力构成要素,并结合小学汉语教学本身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汉语;教学能手;能力构成

一、引言

教育部教民〔2013〕4号《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通知中明确规定了汉语课程的性质:汉语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汉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基本学会运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进行交流沟通。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意义重大:一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二是要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三是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有特定的教育对象、内容、目的、意义,有特定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要遵循特定的教学规律。因此,研究小学汉语学科教学能手培养内容、能力构成要素十分必要。本论文立足于理论研究,并结合小学汉语教学本身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

二、教学能手的定义界定

2015年5月自治区教育厅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学能手管理》办法(试行)中指出:中小学教学能手是指在自治区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效果明显,并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骨干教师,是自治区中小学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中的中坚力量。

三、小学汉语学科教学能手能力构成要素

1.小学汉语学科教学能手的基本素质

(1)教学能手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热爱一份工作才有可能为这份工作奉献,才有可能对这份工作上心,如果连最起码的热爱都没有,那么其他标准更是无从谈起。要能够切实做到为人师表,关爱学生。能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优良的思想品德知道和影响学生,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2)教学能手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教师在本专业范围内,既能教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实践。课堂教学要有特色,能够深刻理解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教学基本功扎实、在校内举办过示范性公开课,教学受到学生欢迎,学生满意度达90%以上。同时还应掌握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3)教学改革有成效。教学能手应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认真钻研教科书,根据学生的汉语程度和民族语言的特点,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环境,丰富学习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尝试和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4)科研能力。教学能手应重视汉语教学研究,具备语言习得研究能力,探索学生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规律,在教科书理解、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评价等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结合民族语言的特点,研究、掌握汉语教学规律。积极参与国家和自治区科研课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2.小学汉语学科教学能手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

依据教育部教民〔2013〕4号《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结合2015年5月自治区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学能手管理》办法(试行),立足于小学汉语学科教学实际,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小学汉语学科教学能手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

(1)语言知识:汉语学科教学能手应熟练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语运用规律知识,同时教师应掌握第二语言习得规律,了解学生母语对汉语学习的影响,教学中能灵活地将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言文字适当进行对照。

(2)语言技能: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基础。作为汉语学科教学能手的教师应掌握汉语教学的语言技能,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贯彻听说领先,读写跟进的原则,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合理分配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操练比例。

(3)文化意识:文化教学包含在语言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汉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汉语素养和应用能力。教师应积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具备汉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教師能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优秀文化的积累和熏陶,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汉语,增强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理解和尊重人类多元文化。

(4)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感召力十分重要。教师应以自己对汉语言文化的挚爱和感悟激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因此,教师自身应该拥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并能感染、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应用汉语的乐趣,树立学好汉语的自信心并转换为更强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能手的培养策略

教学能手的培养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教师个体的自觉成长意识、职业自信与发展追求,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二是教师专业成长所需要的外部支持,如知名教师的专业领域,互相合作的团队,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平台。只有实现个体内外部条件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内部条件

就教师个体的努力来说,主要表现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转变角色,从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不断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与经验进行反思和研究。二是在集体活动中,要敢于真是、主动地提出自己的困惑和不足,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时刻保持对他人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反思,并进行有准备、理性的反思,着眼于挑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在对话中不断叩问教育教学事件,去发觉教育实践背后的个人假设和教育理论。三是对他人的经验会思想进行反思性的甄别、吸收和再造。

2.外部条件

(1)教育部门、学校为教学能手的培养搭建平台,建立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自治区中小学“百千万”教学能手培养选拔项目工作方案》指出,将在未来五年,自治区建立教学能手工作室50个,地州市建立教学能手工作室100个,县市区建立教学能手工作室1000个。

教学能手工作室应以实践性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以及个性化教育智慧的生成为目标,同时也应该重视理论学习与指导对于实践过程的宏观指导和行为规范。

就教学能手集体成员来说,需要主持人和导师着力在一线两分方面發挥作用。一是积极组织和引领教师之间的对话。作为教学能手工作室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不仅要调动教师们对话的积极性,也需要在对话汇总发挥引领性、协调性和示范性。二是创设自由、平等的浓厚对话氛围,尊重和鼓励教师表达个人的经验和见解,并就此进行反思性对话和交流,以帮助其在反思中实现个体专业发展。

(2)贯彻终身学习教育理念,建立少数民族汉语(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少数民族汉语(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全面规划和统一管理。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借助行政和法律手段,在政策上对少数民族汉语(双语)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指导,在教育法规方面对汉语(双语)教师入职的标准做出相应的规定,逐步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在其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上给予经费保障;同时,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的有效性。

(3)对小学汉语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并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职后培训。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迫切需要提高双语课堂教学技能,在入职或职后培训中,都应该加强课教学堂技能,使其尽快熟悉并驾驭课堂,可以让他们进行公开课示范,并完善校本培训中集体听、评、备课制度。对于老教师而言,尤其是从事双语教学6年以上的教师,由于所处教育和社会环境及个人等因素,专业水平有下降趋势,因此应当在政策或激励制度上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变专业态度,提升汉语语言能力和教学技能,并补充专业知识,从而提升专业素质。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缺少汉语言环境和汉语学习氛围,而语言作为一项技能缺少应用的机会自然会消退,如果没有外部培训或自身主动学习,汉语教师的其他知识和技能水平也会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因此,在汉语教师职后培训方面,应因地制宜,采取“分地区、分层次、滚动式”长效循环培训模式:即建立并逐步完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长效培训机制,控制培训时间段,当前一轮教师培训上岗后,后一轮教师开始培训。

此外,在培训中,应该对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汉语水平等级等不同类别的教师在形式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组集中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因人而异,同事充分发挥国家、省、县和校四级培训人力和物力的作用,以缓解教师培训部门的压力,又使培训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培训的时效性。

(4)建立汉语课程评价体系。评价是汉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应充分发挥其在评估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改进的汉语课程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重视评价的反馈作用。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汉语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及其配套材料、直观教具和实物、报纸杂志、音像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多媒体软件、网络资源以及班级、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创设等。合理开发、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各种课程资源是实施汉语课程的重要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各地都蕴藏着多种汉语课程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资源意识,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积极为汉语教学配备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提供图书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房等教学设施,并为师生的使用提供方便。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汉语教学网站,开设网络汉语课程,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区和本校的特点,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潜在的资源。学校应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体系,在充分利用已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鼓励教师根据本民族、本地区和本校的教学需求,自己动手开发适应当地需要的汉语课程资源。

(6)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汉语课程。汉语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民族中小学汉语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学习和积累,注重应用与实践;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汲取中小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拓宽汉语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汉语素养。

汉语课程应富有创新活力和开放性。要尽可能满足不同民族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努力拓宽学习渠道,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名师基地培养模式之缘由、理念及路径[J]教育研究,2015(4).

[2]尤努斯.阿不列孜,萨达提.艾木.实现“民汉兼通”师资是关键-新疆汉语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4).

[3]蔡文伯,杜芳.新疆普通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以莎车县普通小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3(2).

[4]张玉萍.高雪静,新疆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J].语言与翻译,2011(4).

[5]王洋.对维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