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桃花源记》

2016-05-30 12:11王春凤
亚太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

王春凤

摘 要:《桃花源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朵奇葩,时至今日,仍散发着幽幽的香气。本文先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桃花源记》的内容,然后从四个方面赏析了桃花源的美。

关键词:景色美;生活美;人情美;缺憾美

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出自我国晋宋时代杰出的诗词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传诵千古而不衰。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私谥靖节先生,他少年时就有大济苍生的愿望,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29岁入仕,仕途坎坷,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回柴桑归隐,此后一直以耕读自娱。古人提到陶渊明,称他作“隐逸诗人之宗”,就是说过着隐逸生活来写诗,他是个代表人物。

东晋末年和晋宋之交,社会动乱,战争频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作者对现实社会黑暗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归隐后,对农村生活和农民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产生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是陶渊明精心绘出的社会理想图。其间环境幽雅宁静,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那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贫穷战乱。人们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读后如见山川河流,村姑野老,夕阳炊烟,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園风光,一片舒心惬意的人生心境。

闲来消遣,总爱追寻陶渊明的足迹,置身于世外桃源中,享受其间俯拾皆是的美。

一、景色美

未进桃源之时,已见桃源的神秘色彩。文中写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源外,小溪边,溪流两岸长达数百步的桃花,正争芳吐蕊,散发着幽幽的香气;芳草萋萋,碧绿如茵;微风吹过,落花纷纷,洋洋洒洒,如梦如幻。桃林景色的描写宛如仙境,为后文描写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作了铺垫。真可谓是“曲径通幽”。未进桃源已让人“心醉之,神迷之”。

进入桃源,则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文中写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源内,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和谐,桑榆婆娑,翠竹摇曳。村外田野,小路错落有致;村内小院,炊烟袅袅,犬吠鸡鸣。这与诗人在《归园田居》诗中所描绘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景物和气氛多么相似。

桃花源,没有尘世的喧嚣,一片宁静,不禁让人“心驰之,神往之”。

二、生活美

地广物丰的桃花源,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文中写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无君权,无王税,没有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动乱和灾难,“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人人自耕而食,怡然自乐的理想世界。可以想见,朝霞东升,田畔陇亩之中,桃源人正洋溢着喜悦,挥洒着汗水;夕阳西下,荷锄的人们披着金晖走在田埂上,留下一条条忽大忽小的身影。富足的生活使他们“上足以事父母,下足以蓄妻子”。老有所养,少有所依,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又与诗人在《移居》诗中所写“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是一致的。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但诗人勾画的恬静快乐的生活图景令人“心旷之,神怡之”。

三、人情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地灵秀的桃花源滋养了古朴淳厚的桃源人。文中写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桃源人自秦时为了避战乱来到了这里,岁月悠悠,他们已在此繁衍生息了数百年。武陵人的到来,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外来客。这个武陵人的到来会不会打破他们和平宁静幸福的生活呢?桃源人没有多想。嘘寒问暖之后,便是盛情的款待。“便要还家”足见桃源人的热情好客,“设酒杀鸡作食”足见桃源人的大方知礼,“咸来问讯”足见桃源人的古道热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足见桃源人的淳厚真诚。他们把武陵人尊为上宾。试想,这个武陵的渔人在桃源外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辛!他终日饱尝的是统治者的剥削压迫,长期的劳作和频繁的战乱。至善至淳的桃源人让他享受到了以前所不曾有的生活,他有些“乐不思蜀”了,停数日才辞去。

桃源中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不是靠一种制度,一种权利,而是一种自然的亲和,桃源人对一个陌生人的善待,超越了亲情友情。折射出善良纯正的人性光辉。让人“心悦之,诚服之”。

四、缺憾美

美轮美奂的桃花源,随着武陵人的离去,也悄悄的隐去了。尽管渔人去时“处处志之”,却“遂迷,不复得路”,就连好游山泽的高士刘子骥也无法一睹胜境,以至“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正像诗经《蒹葭》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所谓伊人”,让人苦苦追寻。人们不禁要问:桃花源,你到底在哪里?其实,桃花源在作者的心里,在作者的精神里。桃花源寄托着作者对美好宁静生活的追求。作者梦萦魂牵的桃源情结,引领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这种失不复得的遗憾,正是本文的魅力所在。桃花源让人“心思之,意念之”。

……

掩卷沉思,令人频频颔首。桃源之美平淡而隽永,可谓美不胜收。

斯人虽已逝,美境却常新。

参考文献:

[1]龚斌.《桃花源记》新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25).

[2]唐明生.和谐:《桃花源记》的生态美学解读[J].社会科学论坛,2010,06(10).

[3]胡牧.《桃花源记》的符号翻译艺术研究[J].艺术百家,2013,11(15).

(作者单位:河北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书写《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书写《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