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正义在教育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及建构路径

2016-05-30 00:05任娟
亚太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挑战改革

任娟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迅速,可是在教育高效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即教育正义性的缺失。教育正义的缺失必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对教育正义所面临的困境,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追求和实现教育正义,构建一个合理的教育制度,为教育权利和义务提供正义的方法。

关键词:教育正义;改革;挑战;路径

正义一词使用已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主要用于人的行为。在近现代西方的思想家那里,正义的概念越来越多的被专门用作于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被看作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1]社会的制度包括教育制度,而教育正义是教育制度的首要价值。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都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如果说正义是人们渴望减少社会不公,渴望社会向善的基本价值,那么教育正义就是教育制度建构的重要价值和原则,教育变革的根本原则是教育正义,基础教育是成功走向社会的起点,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社会理想。

一、教育正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正义包括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在这里,他所论述的正义指的是社會制度的正义,他的正义论也被称为分配正义论。包括:前提的公平,即这种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还有目标的公平,即这种正义原则所指向的是一种公平的契约。他的正义观念的基本内核是指社会的每一个公民所享有的自由权利的平等性和不可侵犯性。

教育正义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教育中的正义是将教育自身作为基本结构来理解,正义主要指向的是如何解决教育权利与义务,以及如何分配教育中的利益与负担。其二,教育正义强调的是处于社会环境中的教育,如何处理与政治、经济等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教育正义这个概念是离不开平等、自由、公正等核心概念的,教育制度和基本结构是否合理与正义,必须要讲起运用到分析、评估和改革具体组织机构和教育实践中去,例如,对教育活动中个体的教育权的尊重和保护,对教育资源的保障等。

二、实施教育正义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处理教育实践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例如: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发展不平衡、重点和非重点学校发展不平衡、择校和乱收费等事实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从表面来看,确实是涉及到公平与否的问题,但本质上还是教育制度缺乏正义,即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是由教育中的不正义造成的。我国教育目前表现出的最为普遍和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平等的教育权利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学生的生命和健康权被侵犯的问题仍旧存在,不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区别对待,例如城市与农村、高分与低分等。第二,教育乱收费问题所导致的教育腐败问题,择校费使得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成为不公之利的暴富者,一些利用公共资源获得的利益仅仅有利于部分人活着群体,而不是广大受教育者。第三,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使得学校之间的差距扩大,造成了很多学校成为基础薄弱的“差学校”,使得更多的受教育者利益受损。第四,学校教育中还存在对学生过度严厉的监督和惩罚等问题,比如学校的管理模式缺乏人性化,学生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兴趣、意见和需求无法得到正常表达。

在这些年的教育改革中,这些问题有所改善,但是问题仍旧很突出,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改革只看重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实现经济、政治利益,怎样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没有营造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没有有效的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改革的方向缺乏伦理道德的约束,教育改革诉求的正义价值是非常艰难的,但是教育只追求社会效率,对正义的忽视会使得教育本身的道德危机增加,造成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从而产生信任危机。[2]

三、面对挑战,建构教育正义

正义是人类社会各个发展时期的必要追求,并不是社会高度发展滞后的奢侈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利益的调整,社会机构也逐步复杂化,由于社会流动加快、社会分层明显,最终导致分配出现不平等的现象,出现社会心态焦虑、社会态度冷漠、社会参与淡漠等现象。新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取得了高速发展之后,应该以对教育正义的追求作为价值取向。

第一,不断加强对教育权利的监督。公共教育权力以国家权力的形式存在,在特殊时期发挥着积极地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弊端,比如,单向的行政命令造成了教育事业产生了惰性,变得低效。而教育权力的下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社会成员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权利和享受教育资源,因此,建立法理型的教育行政权威,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普通公民的教育权利。第二,不断促进对弱势群体教育权利的保护。教育可以明显的改善人的生存状态,一定意义上是弱势群体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快捷方式,而精英化的教育使得社会分层明显,弱势群体更加难以摆脱本来就处于劣势的现状。如今,我国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可以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应该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有利于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也有利于我国政治的稳定。

教育正义是社会正义的基石,面向正义的政治改革非常艰难,但并不是做不到,完全的教育正义不可能彻底实现,但是正义价值永远应该是教育改革的理想和目标。[3]

参考文献:

[1]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金生鈜.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我国教育改革的症结[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3).

[3]江义永.教育正义——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追求[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猜你喜欢
挑战改革
改革之路
我来挑战(二)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第52Q 迈向新挑战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