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视角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效性流失问题研究

2016-05-30 00:05孟晓东
亚太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自媒体

孟晓东

摘 要:自媒体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效性流失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听课率低,主渠道信息失灵,学习伪高效等方面。为控制有效性流失,教育者应当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着手,改变“硬灌输”模式,一手进行供给侧改革,提升主体素养,一手把握需求侧需要,实施精准投放,才能化危为机。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效性流失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效性流失的界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若把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比作衣服上的一排扣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无疑是第一颗,第一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承担领进门、打基础、教方法的重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效性流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内容上不能引起学习者的重视,在形式上不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在结果上不能真正对受教育者有所影响和启发。

个人认为在内容、形式、结果三个要素上,形式上不能吸引人是流失的外在原因,内容上不受重视是流失的内在原因,结果上的无效是流失的最终结果。这些是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得不研究不得不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效性流失的表现

首先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生听课率低。出于狭隘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可有可无的装饰性课程,出现了“人到心不到,上课为答到”的异化现象。一方面,一些人畏于课堂考勤,担心平时成绩过低而被迫上课;一方面,一些人在自媒体的吸引下全身心投入到自媒体浏览、互动之中,一节课下来不知老师讲了什么,不知自己该记什么,本应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课堂学习异化成应付考勤、自娱自乐、荒废时光的敷衍行为。

其次是自媒体中不良信息瓦解课堂内容的信度,造成主渠道信息失灵。课堂教育是落实价值观灌输和知识体系传输的重要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过去,人们接触的信息的途径单一,数量教少,师生间单向灌输难度较低,信度较高。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借助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徜徉于信息的海洋之中,传统的灌输在难度上越来越大。有悖史实、夸大其词,偏激狭隘的信息会以各种形式进入大学生的思想世界,自媒体独特的交互性有可能让不良信息快速放大和大幅扩散,让主渠道陷入“塔西陀陷阱”之中,出现了讲的道理不服,说的例子不信,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奇特现象,讓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进入失灵状态。

第三是课堂学习中新手段的伪高效与真低效。随着智能手机和自媒体的普及,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助手,课堂录音、手机拍照、搜索引擎、复制课件、共享平台让学生们进入高效学习的时代。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发现学生们人手一个智能终端,上课笔记主要靠照,回答问题主要靠搜,眼睛注视各种屏幕,复习不离思维导图,疑难问题在线提问。这些貌似高效学习的背后其实是低效学习甚至是无效学习。

拍照虽然省力,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一张一张的图片就像一盘散珠,碎片化知识难以被有效整合,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回答提问的过程成了搜索和诵读的过程,看似完美的回答背后是深入思考的缺失和联想能力的匮乏,必要的学术训练成为一种华丽的形式主义,人的主体地位日益被物所削弱;电子思维导图学习法虽然犀利,但手写思维导图似乎更能激发人的想象能力和逻辑能力。在线提问虽然比直接提问更快捷更容易,但它缺乏面对面交流独有的情感沟通,给人的印象更淡一些。

三、基于自媒体角度控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效性流失的路径选择

一方面要着手供给侧改革,敢于化危为机。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等新事物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有效性的流失,危不可谓不大,这些新事物也催生了控制有效性流失的新机遇,机不可谓不多。

具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在“供给侧改革”上下工夫,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当今中国国情的研究,在知识的广度、深度、信度上有一个质的变化,提升自身理论功底和表达能力,让理论讲解更通俗易懂接地气,让所举事例更贴近生活不俗套。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1]只有提升供给主体的素养,改良供给产品的结构,增强课程内在的魅力,才能让危机转化为机遇。

一方面要善于把握需求侧实际,做到精准投放。“马克思恩格斯并不主张教条式地“硬性”灌输。特别是恩格斯晚年,对硬性灌输明确提出了批评。”[2]在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脱离受教育者实际的“硬灌输”市场日益萎缩,“软渗透”的潜力却不可小觑。所谓“软渗透”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用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去传播特定的价值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掘“软渗透”的潜力,肯于学习新技术、乐于涉猎新知识、善于利用自媒体,培养跨界融合思维,本着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开设自己的自媒体发布平台,在自媒体上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师生交流,使之成为课堂授课的有益补充,在日常交流中找到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薄弱的点,在课上课下进行“软渗透”的精准投放,在有的放矢的条件下破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效性流失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刘建军恩格斯晚年对“硬灌输”的批评[N].光明日报,2014-5-12.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自媒体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